閱聽 | 最終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校,而是父母

2020-11-16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最終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學校,而是父母

美國2011年在社交網站上最常被分享的40篇文章中,排名第二的文章是《老師真的想告訴父母的》,文章里收集了老師給父母的各種建議,做出了四大總結:

老師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不要為孩子製造藉口。

要是你不尊重孩子的老師,如何教孩子尊重他的老師?

我們是老師的教育搭檔,不是審判者。要是父母不好好對待老師,只會讓最優秀的老師離開教育,而剩下的只是「不惹事」的保姆。

我曾在新浪微博上轉發了這四條建議,引起了大量爭論,有人質疑我是否了解中國國情,是否知道真的有很惡劣的老師存在。

然而,我也認識很多對教育充滿熱情和理想的老師和校長們,確實有優秀的老師因為對教學環境灰心或態度惡劣的學生父母而離開教育事業。

我面試了很多優秀的大學申請者,我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跟學校有積極的關係。

習慣跟學校對立的父母會把自己的不滿從一個學校轉到另外一個學校。不滿的原因不同,但是不滿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沒有改變。

如今在城市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選擇,就近入學,考進重點學校,自費讀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甚至出國寄宿。

在北京等地還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探索在家上學的道路。無論父母選擇哪所學校或者教育體系,都有可以抱怨的空間,但是也一定有可以稱讚的亮點。

我觀察到,被美國一流大學成功錄取的中國孩子們,分別來自於不同層次或類別的學校。

他們的父母雖然對學校有不滿,卻懷著積極的態度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而不是跟學校對立,對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強烈不滿。

我也觀察到,無論在哪種學校,這些孩子的父母們都善於用他們的優勢和資源跟學校互補,就像夫妻在婚姻磨合的過程中取長補短。

教育的最根本功能是育人,因此師資也就是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學校的硬體或使用什麼教材,採用什麼教育理念。

在調查諾貝爾獲獎者的學習背景的時候,研究者們發現有5位物理學獲獎者是紐約同一個高中老師教出來的學生。

洛杉磯著名的五年級老師雷夫·艾斯奎斯,他所在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新移民或貧困家庭,但他的學生幾乎全部進入好大學。

他的學生自願早上6:30就來上學,不僅學規定的語文數學等課程,而且組建樂隊和劇社。

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他的著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

但他仍然堅守在他的56號教室,證明著一個人能夠在小小的空間裡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剛來北京時,我們選擇讓孩子進入北京本地學校讀書,因為我們無法教他們漢語。

我們不抱怨學校英語教學水平如何,因為可以在家裡彌補,但是會盡力利用學校的優勢讓孩子受益。

本地學校功課繁忙,我們幫孩子爭取更多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玩耍和發展個人興趣。

到了國際學校作業不多,我們教他們管理時間,獲取更多做題機會,打好基本功。

孩子該走怎樣的教育之路,父母擁有選擇權。所以父母需要對自己有了解和認識,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成長。

每個家庭的選擇不同,因為每個家庭的優勢和弱點不同。盲目跟從別人或社會流行去選擇學校,只因擔心被別人趕上或被潮流淘汰,是最不理智的。

相反,了解自己的家庭,根據自身優勢去選擇,雖然會遭到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對或恥笑,卻是最聰明的選擇。

認識自己,認識孩子,懷著一顆積極的心去選擇能和你們互補的學校,對孩子來說是個再美好不過的禮物。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把關者。孩子要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不在於學校,而是父母。

吉林省松原市實驗高級中學高三 | 張予馨

座右銘: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斜槓父母 | 轉載

實習生 孫有勤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lPu0XUBjdFTv4tAXC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