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盡了重陽節的思鄉之情。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在農曆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時祭祖、推行敬老活動。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也都是流傳已久的習俗。
不過,重陽節究竟是怎麼來的?
它為何又叫「重九節」?
重陽節還有登高節、重九節、菊花節等說法。按照漢代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所以叫重陽節。
資料圖:民眾依秦禮,仿古制,行中華傳統禮儀來表達重陽節的祝福。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戰國末年,《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便提到「(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祀的活動,感恩上天、祖先。
漢代,重陽節的內涵進一步發生變化。《西京雜記》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祈求長壽也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文中提及的「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祝豐收的宴席發展而來的。到了這個時候,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唐代,它被定為正式節日。此後,重陽節的習俗內容不斷擴充、豐富,流傳至今。
重陽節由來的另一種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陽節的由來還有其他說法。在《重陽節民俗漫話》一文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專家蕭放曾提到,九月節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資料圖: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此時的黃山已進入最佳賞秋期。張強 攝
這裡,「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稱「九月內火」,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令將其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嚴寒、漫長的冬季,就要來了。
古代的生產水平相對落後,嚴冬往往意味著寒冷和食物的匱乏。當大火星隱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祀儀式。
此類祭儀的具體流程,如今已經幾乎不可考。但仍可尋覓到蛛絲馬跡。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飯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蕭放表示,古人常將重陽與上已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葛洪《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秋冬交接的「界標」
歲月流逝,由於曆法變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儀式逐漸衰亡,登高等習俗卻依舊保留下來。以時間來說,重陽在生活中成為秋冬交接的界標之一,節俗就圍繞著人們這一時季的感受展開。
資料圖:小朋友與老人共做重陽糕。孟德龍 攝
「登高」是重陽習俗的中心內容,大概萌芽於漢代。晉代重陽節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陶淵明在《九日閒居》序文中寫到,「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可見此時,酒、菊花均已齊備了。
佩茱萸、登高和飲菊花酒一樣,都是為了消災遠禍。茱萸香味濃郁,本身有驅蟲祛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人們便選擇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陽節又稱「茱萸節」。
若論「舌尖上的重陽」,那必有重陽糕一席之地。「糕」和高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才有了登高吃糕的習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義。
蕭放說,重陽還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兒回家吃重陽糕,是重陽的另一節俗,俗諺說「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所以重陽如端午一樣,被稱為「女兒節」。這猶如社飯,都體現著生命的意義。
現代社會,重陽節有哪些積極意義?
在現代社會,重陽節也仍有積極意義。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在幾乎人人忙碌的現代社會,重陽節呼喚人們去親近自然。這正是秋高氣爽的秋遊時節,人們可以離開喧鬧的都市,體會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懷。
蕭放認為,重陽又是傳統的祈壽之節,它為眷戀生活的人們開闢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以其特定的人文價值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陽節有尊老、敬老的內涵,可以藉此機會組織一些活動,表示對老人的關愛。」蕭放建議,在敬老活動上,可以請老人講一講傳統文化的故事,年輕人也能從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響。
在《重陽節民俗漫話》結尾,蕭放則總結道,「籍野飲宴」的嘯詠高歌遠勝於吧廳的淺斟低唱,祈壽的菊花酒香過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賦:「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雖然情調有些低沉,「但未嘗不可以作為我們秋節登高的勉勵」。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