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區塊鏈與納稅

2019-10-29     理個稅

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那是每一個人在了解這三個字的時候,都會困惑的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回答好,那「區塊鏈」三個字等同於詐騙和傳銷。但說實話,區塊鏈有什麼用?這真的是區塊鏈的究極問題。

在探討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探討一個關於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涉及到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哲學問題,你可以花一分鐘的時間想一下。

你也許還是答不上來。沒關係,我來給你一個答案: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

這個回答我相信沒人會不同意,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不是自私,而是我們生而為人最根本的追求。

有人會好奇這個跟區塊鏈的應用有什麼關係?先別著急,聽我娓娓道來把這個故事講完。

既然人人都想過上美好的生活,那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金錢與財富,便是永遠無法迴避的話題。

俗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因為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比如小孩教育要花錢,老人看病要花錢,養老也要花錢。所以我們在努力工作賺錢的同時,還得學會如何省錢。但是有一筆錢你是永遠省不了的,那就是「稅」。就像富蘭克林說的,「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納稅。」

說到交稅這個行為,它有主動和被動之分。雖然結果都一樣,但性質卻大為不同,前者是心甘情願給政府納稅,後者是被法律之類的強制手段束縛,不得已而納稅。我們這個世界上已知所有的納稅行為都是被動納稅。這是一個很殘酷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如果不是法律的強制規定,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願意給政府納稅。

被動納稅的後果

雖說政府可以強制人民納稅,但是由於大家心不甘情不願,所以會想方設法去避稅。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真正有錢的人反而只交很少的稅,而中產階級就會成為最可憐的人為窮人買單。因為那些有錢的大佬可以用100種方法讓自己避稅,比如去瑞士銀行開個戶,設置一個信託基金,甚至改變國籍等等。而中產階級雖然有著體面的工作,但畢竟是依靠死工資,所以是按照比例自動扣稅的,根本不給你任何避稅的機會。至於那些低收入人群,是吃低保的,那自然就得靠中產交的稅去供養了。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也許還可以相安無事,但是在經濟差的時候,後果就會不堪設想。因為政府那時候是缺錢的,所以只能收更多的稅,或者減少社會福利。無論哪種情況,壓力都是轉移到中產階級頭上。長此以往,中產也會不堪重負,被逼到破產邊緣。

如上圖所示,一個良性的社會結構是左邊的棗核型,中產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占絕大多數。但是隨著中產階級的賦稅壓力增大,一部分中產會被逼破產變為窮人階級,所以中產數量會不斷減少,慢慢就會呈現出右邊的金字塔結構。

大多數人大概很難想像有錢人交的稅有多麼少。當我們通過新聞報道看到范冰冰偷逃稅款好幾個億,驚呼有錢人的世界真是令人瑟瑟發抖,其實那只是現實世界的冰山一角。

(消息來源:BBC中文網)

這還是逃稅被抓到把柄的,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那些富豪們可都是利用法律的漏洞和政策的便利給自己最大限度地避稅。這部分才是真正的大頭。在某些西方已開發國家,諸如美國,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之前有一次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主席吃了個飯,老爺子已經幫洛克菲勒家族打理了40年的錢了,他跟我說美國的頂級富豪個人繳稅從來沒有超過15%。當時我聽了也很震驚,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他們可以花錢僱傭世界上最好的會計師和律師團隊幫他們省下巨額的稅款。雖然你賺的錢不到他們的萬分之一,可他們交的稅卻沒你多。聽上去是不是很可笑?要知道整個美國社會90%的財富都是掌握在不到1%的富人階級手裡,而這部分人又是不怎麼交稅的。所以這麼大的稅收缺口,到底誰來買單?想想真是細思極恐。

事實上不僅富豪階級不怎麼交稅,很多賺得盆滿缽滿的大公司也不怎麼交稅。像臉書,每年盈利上百億美金,但只交16%的稅,還不到美國企業標準稅率的一半。

(消息來源:https://itep.org)

還有像亞馬遜,已經賺那麼多錢了,來紐約開個辦公室還厚著臉皮要稅收減免還要政府補貼,難怪引起民憤被紐約人趕出去。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借著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紅利讓自己的財富積聚成山,但是交稅是從來沒有考慮過的。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徵兆,因為紅利都被資本家撈走了,但是國家從他們那兒又收不到多少稅,所以壓力當然轉移到了我們這樣的中產頭上。可是我們並沒有賺很多錢啊,所以政府的稅收總是不夠用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發現自己努力工作了一輩子,給國家老老實實納稅,但到頭來生活還是很艱難的原因。這還真不能怪政府,因為政府也很缺錢啊!像美國去年的財政赤字高達7700億美元,比前年高了17%。今年預計財政赤字甚至要突破一萬億美元!

(消息來源:Fortune雜誌官網)

有人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國家沒有辦法讓富人交稅呢?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實上國家的稅收政策和法律只能限制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而有錢人總能找到辦法去避稅,實在不行換個國籍就行了唄。像臉書的創始人之一Eduardo Saverin為了少交點稅,就放棄了美國國籍去了新加坡。

我們看到這就是被動納稅所導致的後果,它會讓政府的財政情況惡化,會讓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越發艱難。而且這是個惡性循環。因為政府沒錢,所以稅收更高,公共福利下降,這樣子就導致一部分人破產。於是納稅的中產階級減少,政府更加沒錢。越是大國,這個問題越是嚴峻,而且這不是修改法律或者更改政體可以解決的。

為什麼人都不願意交稅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讓人們主動交稅。但是從被動交稅到主動交稅談何容易?

確實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在討論解決方案,我們必須先弄明白為何世人都是被動交稅?如果國家的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話,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交稅呢?

雖說稅收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那似乎與個人的利益是相衝突的。也就是說人們並不相信交上去的這筆稅錢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相反甚至有可能更糟糕,因為到手的錢少了。

我們要知道「政府」這個玩意兒是人類想像出來的概念,人們創造這個概念出來,歸根結底是服務於人本身,而不是讓自己淪為被統治的對象。就像美國獨立之初也沒有政府這個概念。大家都生活得好好的,幹嘛要搞一個政府出來管著自己?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國家需要一些公職人員來處理日常事務,比如說需要有維持治安的警察,保護邊疆的軍隊,街道的打掃工人,代表本國與他國建立外交的官員等等。可是沒人會無償來幫你做這些雜事,都要花錢僱傭。所以才成立一個叫「政府」的機構,它會僱傭專門的公務人員來干這些活兒,而每個公民定期上繳工資的一部分來維持這個機構的日常開銷。這部分上繳的工資就是「稅」。

所以你可以把「政府」看成是一個眾籌的項目。對於任何一個眾籌項目來講,你既然掏了腰包去資助它,你是不是有理由跟進項目的進展,是不是有理由關心你這筆錢去了哪裡?可是我們作為納稅人,這部分的透明是完全缺失的,你根本不曉得你交上去的稅的資金流向。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這筆錢是否被政府官員貪污了。而且事實上它確實可能發生,我想這個已經不需要我多說了,縱觀古今中外,貪官污吏的例子還少嗎?所以這就是人們不願意交稅的第一個原因:缺乏透明度,擔心自己的錢被貪污。

即使這個政府非常清廉,從來沒有貪污腐敗,這個系統仍舊存在很大的漏洞。雖然「政府」是一個眾籌項目,但是這個項目非常大,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很有可能收上來的這些錢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即使錢夠,時間也不允許,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這裡就存在一個優先級的選擇。很有可能政府做出的選擇並不是你所關心的,那你自然沒有動力去交這筆錢。

比如說政府決定要在邊境上建一座很大很大的牆來揚我國威,需要300多個億美金,這當然是納稅人的錢。可這件事跟我毫無關聯,我幹嘛要為這個破牆來買單?有人可能會說這堵牆可以防範非法移民,因為非法移民太多的話會滋生犯罪或者恐怖襲擊,所以還是有關聯的。但問題是你小區里的小強也跟你有關聯啊,因為它也可能爬到你家裡來,傳播病菌讓你生病,那你幹嘛不說讓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消滅所有的小強?蝴蝶效應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產生連鎖反應,或多或少都會對你產生影響,只不過是強與弱的關係。所以這裡才有一個優先級順序的問題,並不是說建牆沒有用,而是對很多人來講這並不在他們的優先考慮範圍內。他們最關心也許是醫療,或者小孩的教育,所以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講,當然沒有動力去交這筆建牆的錢。

有人可能會疑惑,如果是民選出來的政府,那做的決策難道不應該是全體人民的心聲嗎?

即使是純粹民選出來的政府,也會有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論執政者是否會兌現之前對選民的政治承諾。即使它完全兌現了先前的承諾,依然有可能犧牲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我們來看一個最簡單的模型:

如上圖所示,假設這個國家一共9個人,他們要在兩個候選人中選一個總統。候選人1主張在A村建一個醫院,候選人2主張在B村建醫院。然後A村的4個人投了候選人1,B村3個人投了候選人2。所以候選人1以一票優勢當選。作為他來講,肯定會對自己的選民負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下一屆選舉的票倉。所以他會兌現先前的政治承諾在A村建醫院,於是就會徵調國庫,這其中當然也會包括B村人交上去的稅。但是對於B村的人來說,他們憑什麼要為A村的醫院來買單呢?

這就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通病。只要兩黨意見相左,無論哪個黨派當選,總會有一部分人不高興。即使是以60%對40%票數的巨大優勢當選,那說明仍有40%的人的利益可能會被犧牲,為其餘的人買單。雖說是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對於一個人口數量過億的大國,40%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所以總的來講,這就是人們不想交稅的第二個原因:個人優先級與政府優先級不一致,你的錢有可能為他人做嫁衣。

從被動納稅到主動納稅

缺乏稅收透明性,以及對資金走向的掌控,是人們不想納稅的兩個根本原因。這也是現代稅收制度的兩個弊端。所以要讓人們心甘情願地主動納稅,這兩個問題必須要解決,所以我們的稅收制度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良。

第一,提高稅收的透明度

相信這一點大家應該深有同感,不會有啥意見。比如說我們繳納的每一筆稅,都可以通過一個官方平台去查詢它的資金走向。這樣的話,人民就可以對政府進行有效的監管,貪污腐敗就無從滋生。另外對於每一筆資金走向,平台還可以提供它背後的動機和意圖。比如說某個地區的水災特別嚴重,政府要修建一個大壩來防洪。我們通過這個平台就可以查到,這筆錢先去了xx地方政府,然後又去了xx承包商那裡。這筆錢是用來建水壩的。甚至我們還可以設置一個項目進度條,來跟蹤這個項目的進展。比如像某些項目管理的工具Jira,就有類似功能。

(圖片來源:Jira官網)

第二,引入稅收民主化

如我之前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先級,自然有理由把自己的錢投在和自己切身利益比較相關的事情上面。所以針對個人繳納的稅收,必須要分一定的比例,留給人民自主決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是真正的「用之於民」。

但什麼事情才是你最關心的?這個問題很大,所以很難回答得上來。這就需要做選擇題,就像調查問卷一樣。比如說現在這個國家有幾個很大的問題需要解決,有國防,教育,醫療,食品安全,養老等等一些選項,而每個選項都會對應一個基金大家可以來眾籌。當你看到這個問卷以後,你當然就可以在眾多選項中找出你相對比較關心的,對於不同選項,你還可以分配不同的比例的稅金。比如70%醫療,30%教育等等。

這個類似於美國的401K,或者微信的理財通。你可以把你的閒錢配置在不同的基金,可以調整倉位,分配不同的比例等等。通過這樣的平台,每個人至少可以保證他交上去的稅真的是用在了自己頭上。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政府可以通過這個平台的數據來獲得有效的反饋。比如說如果99%的納稅人把他們70%的稅都分配在了醫療上面,這不就變相說明了醫療是目前民生最關心的話題?那政府是不是得花點力氣在上面做一些改革?這就是大數據分析的用武之地。它既然可以用來給你推薦你喜歡聽的歌,當然也可以用來採集民眾的反饋,分析出老百姓當前最關心的話題。整個平台設計如下所示: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提出質疑,如果納稅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分配這部分稅金的走向,那有些涉及到扶貧濟困的項目就得不到資助,那窮人很可能會餓死,因為很少有人會願意為窮人買單。沒錯,確實大部分人不會這麼無私。可是別忘了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像你我一樣是中產階級,自己賺的錢還不夠花,當然不會去資助貧困啦。

然而我們這些中產所控制的財富只占10%,其餘90%財富可都掌握在富豪階級手裡。對於富豪來說,他們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當然會去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馬斯諾需求金字塔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富豪會花自己大部分的錢去做慈善,像巴菲特裸捐,比爾蓋茲花幾百個億幫助非洲治瘧疾,扎克伯格捐掉自己99%的股份投入兒童疾病的研究。你不要覺得很詫異,如果你手頭有幾百個億美金你也會這麼做,因為用在物質生活上的錢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你即使買最貴的豪宅,最貴的車,天天吃米其林三星,用上所有貴的奢侈品,所花掉也僅僅是九牛一毛。那其餘的錢當然就用來「自我實現」了。

有人可能會說,像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做慈善是為了避稅。那你換個角度想,他們寧願做慈善也不願意給政府交稅,這不就恰好應證了我的觀點嗎?他們自己搞一個基金做慈善,是因為每一筆錢都可以自己掌控,來幫助自己所關心的人群,而且反饋是很迅速的。這一點很重要,比如說我捐了1萬塊錢來幫助貧困山區建希望小學,過了兩年這所學校真的蓋起來了,那些學生的買書錢都是來自於你捐的1萬塊。這種成就感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同樣的錢如果交了稅,就如同扔了根針在海里,連水花都看不到,更別說變化和影響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稅收的透明和民主,這兩者是套組合拳,民主化讓納稅人可以自主選擇稅金走向,透明化可以讓你確保這筆錢是不是真的去了那裡。如果能做到這兩點,巴菲特和比爾蓋茲也願意放棄做慈善而去交稅。

還有另一個可能會引起質疑的點。如果政府分權讓民眾自己決定資金走向,是不是就無法有效聚集資源?這樣相較那些集中所有資源用來搞軍事的集權政府,是不是就會顯得軟弱無力?這個質疑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先前才提出預留稅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你可以自行支配的是你總稅收的一部分,其餘的都是用作國家儲備金由政府來掌握。但至於這個比例應該怎麼設,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這不是人拍拍腦袋可以想出來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建立一個大數據分析模型,配合計算機學習來合理計算這個比例。

英語裡有句諺語叫,「let the baker bake the bread」。翻譯過來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而對於這種涉及到複雜分析和策略優化的任務,當然就得交給計算機來做。因為在國家層面上有很多很多因素需要考慮,所以才必須站在全局層面把各個因素匯總起來,根據歷史數據來建模,算出一個最優化的配置方案。而人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斷優化這個模型,讓計算機做出更加精準的分析和判斷。這是技術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必然趨勢,像華爾街現在那些賺錢的基金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在用量化模型讓機器自動交易。以後再也不會有手動交易的交易員,人在這裡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監控和優化這個模型。像下圖中UBS的交易大廳。曾經人潮攢動,如今空無一人,因為都是計算機在交易了。

(圖片來源:zerohedge)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市場的複雜性,靠人去做決策無法得出最優的結果甚至有可能是很糟糕的決定,這種事情必須要計算機來做。所以上升到國家的行政層面也是一樣,因為它的這個模型有可能比金融市場更複雜,自然得藉助計算機的量化分析模型來進行策略的優化。這個模型也許很難做,是一個大型的項目,所以我們才需要更多的計算機科學家,以及其他行業的專家和有識之士投身到這裡來。

區塊鏈的角色

如我之前所講,要讓人主動納稅,必須做到兩點稅改:提高稅收透明和引入稅收民主。我相信某些有識之士應該早就想到了這個方案,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做?很簡單,因為在現有的貨幣體系之下無法實現。假設國家的財政部由一個帳戶統一收稅,我們納稅人把錢打到這個帳戶上面。現在政府需要用一部分錢去修橋鋪路,一部分去建水壩,一部分發展軍事。請問你怎麼知道你的錢有多少比例去了哪裡?這就好比說有一個瓶子,大家都往裡面灌水,然後有人拿著這個瓶子倒了一杯水來喝,你怎麼知道這杯水裡面有多少水分子來自於你?現代貨幣體系就是這樣的一瓶水。你交的一塊錢和其他人交的一塊錢,當他們匯總在一起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當這些錢如流水般流向各處,你根本無法知曉你的一塊錢去了哪裡。

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自帶ID的錢。這樣一來你的一塊錢和我的一塊錢就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的一塊錢可能來自於不同的一筆交易,而這筆交易具備了一個不一樣的標識。所以通過這樣的標識,你就可以不斷追蹤查詢到這筆錢到底去了哪裡。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Block Explorer)

我們看到每筆交易都有一個ID作為標識,它來源於哪個錢包地址,發多少比特幣到哪個目標地址都是很透明的。

我們可以看到錢包地址本身不具備任何身份信息,這是源於加密貨幣為了隱藏用戶信息的設計初衷。但是對於政府稅收體系來講,我們可以顯示對應的身份信息,來加強透明度。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可以實現的。

而對於納稅人來講,也許他不想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稅金投放選擇,我們的這個平台也可以建立適當的隱私保護,用加密手段來選擇性地對他人可見。

我們甚至還可以在ID的設置上做文章,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數字來代表每一塊錢的ID。假設發行的貨幣總量是100億,那每一塊錢的標識碼範圍就是從1到100億,如果政府因為某些原因增發了貨幣,我們就能看到這個數字的上限發生了改變,從而就能判斷到底增發了多少貨幣。

除了透明性以及可溯源以外,區塊鏈的分布式帳本技術可以實現對帳本的去中心化管控。這樣就不需要單獨僱人去管帳,還可以減少人力成本,因為這部分雜活被機器所代替了。如果從安全性的角度來說,我們完全可以把帳本放在私鏈上來做,設置一個很高級別的挖礦權限,從而杜絕不法分子篡改帳本。

某些技術懷疑論者也許會覺得計算機是不靠譜的,因為有可能被黑客攻擊,從而導致巨大的損失。

對於這個觀點我有以下兩點反駁:

首先,政府發行的數字貨幣跟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是不一樣的,它有政府的信用背書以及法律保護。如果這個黑客冒然發起攻擊,這種行為跟印假鈔,盜竊國家財產沒有區別,是殺頭的重罪。不信你可以試著黑一下工行的資料庫看看?

其次,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一個信息化時代,計算機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連我們平常用的手機也是計算機,也會被黑。難道我們要因此放棄使用手機?你上班的公司用的電腦也會被黑,難道你要讓公司全部禁用電腦?這樣的話索性倒退回中世紀好了。我們必須承認,技術發展到了如今這步,用計算機代替人力已是必然的趨勢,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如果你擔心計算機會被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更多計算機行業的人才加入其中,一起搭建一個更好更穩定的系統來防範黑客的攻擊,而不是放棄這個技術本身,否則人類社會永遠也無法進步。

事實上中國央行從去年開始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研發自己的數字貨幣了。不得不說這一步棋還是很高瞻遠矚的。

(消息來源:搜狐新聞)

所以等數字貨幣上台,稅收的透明性和民主化就會成為可能。我們社會的生產力也將引來進一步的解放。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及時獲取實用好文章!

「理個稅」提供最專業個稅資訊及籌劃與綜合管理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hatFW4BMH2_cNUgfh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