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吃不多、 睡不多、長的小?多半是小兒疳積惹的禍!

2019-05-11     素檏育兒莎莎姐

說到小兒疳積,莎莎姐要先解釋下啥叫小兒疳積。小兒疳積也就是平時說的營養不良。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很容易發生疳積的現象,因為此時寶寶脾胃虛寒薄弱,外加父母的喂養可能不當,所以孩子發生疳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一般來說,孩子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患小兒疳積了

1、孩子出現飲食異常的情況,如厭食、久久不咽飯、吃飯時間長等;

2、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現腹脹、大便異常,大便乾燥或是便溏;

3、免疫力差,經常出現反覆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煩躁不安、精神狀態差、難以入睡、睡覺不踏實、睡覺容易出汗;

5、孩子出現擦眼、吮手指或磨牙的症狀;

6、孩子生長發育緩慢、面黃肌瘦、頭髮枯黃稀疏、口氣重、小便短黃或是清長等。

小兒疳積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兩個

1)乳食不節,傷及脾胃

乳食不節,過食肥甘生冷,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及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2)脾胃虛寒薄弱

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於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州,阻礙氣機,時日漸久,致使營養失調,患兒贏瘦,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積滯可傷及脾胃,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臨床上多互相兼雜為病。

小兒推拿調理方案

補脾經400-600次


穴位:脾經位於拇指外側緣或拇指螺旋面。

做法:順著拇指外側從拇指指尖推至指根。

作用:健脾胃、補氣血,多用於防止疳積、食欲不振、便秘等病症。

補腎經400-600次


穴位:腎經位於小指末節螺紋面。

做法: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為補腎經。

作用:補腎益腦、溫養下元(溫馨提示:腎經宜補不宜清)

揉板門30-50次


穴位: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部。

做法:用一隻手固定孩子的手掌,然後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端揉孩子的大魚際,成為揉板門或運板門。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順運內八卦30-50次


穴位: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做法:從干宮起自兌宮止,順時針運,反覆操作。

作用:形滯銷食,常用於食欲不振等病症。

推四橫紋3-5遍


穴位:四橫紋即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節關節橫紋處。

做法:將孩子左手四指併攏,以拇指端外側緣著力,從食指橫紋滑向小指橫紋。

適用:調中行氣、和氣血、消滯脹。多用於防治疳積、腹脹腹痛、消化不良。

捏脊5-10遍


穴位:後背正中,整個脊柱,從大椎至長強成一條直線。

做法:讓孩子俯臥、背部裸露,塗抹適量的潤膚介質(爽身粉),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孩子皮膚,拇、食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自尾椎兩旁(即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前推自大椎(脖後突出部位)兩旁。

作用:調陰陽、理氣血,和肺腑、通經絡、強健身體。多用於防治疳積、嘔吐、便秘、泄瀉等病症。

摩湧泉30-50次


穴位:湧泉穴位於足底,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足底第2、3跖趾縫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做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指端揉30-50次。

作用:有滋陰退熱、降逆止嘔、理腸止瀉的作用。

小兒疳積的推拿要領

1、一天推拿一次,推拿建議做小孩左手,推拿力度輕柔,可用爽身粉當介質。

2、小孩年齡不同,組方中各穴位相同時間下的推拿次數會不一樣。

3、每天早晚堅持揉5分鐘,長期堅持必能改變小孩脾胃狀況。

注意: 如果試遍以上方法還不奏效請及時到有經驗的小兒推拿調理師或正規醫院治療,切莫在家獨自折騰耽誤孩子病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eBJAWwBmyVoG_1ZyD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