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梯田那麼多,你家梯田也有這麼美嗎?

地道風物 今天

田在地上,天在田中,人行其上,如登天階。圖/視覺中國


-風物君語-

梯田,不止是風景


梯田,是人類在農業文明進程中創造的奇蹟。


這些奇蹟里,最讓人嘆為觀止的,莫過於中國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哈尼梯田(其核心是元陽梯田),100多萬畝綿延於紅河兩岸,從山腳到山頂層層疊疊3000多級,在15度到75度的坡度上均有分布,氣勢磅礴、規模宏大,既順從自然又改造自然,是中外任何梯田都無法比肩的。


元陽梯田。攝影/盧文


同樣讓遊人瞠目結舌、讓攝影師手舞足蹈的,還有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的加榜梯田、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境內的龍勝梯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境內的尤溪梯田……


這些享譽四海的梯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人絡繹不絕、乘興而往。她們之外,還有無數顏值足以「傾國傾城」的梯田,分布在大半個中國的版圖上:


中國梯田景觀分布圖。製圖/Paprika


山川為素紙,農具如神筆,天人協作,揮毫潑墨,梯田,便成一幅幅讓天地動容、讓世人驚嘆的丹青。遊人們多驚嘆於她們的「美色」,卻忽略了作為農業文明的一部分,她們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土地,也鮮有人知,她們中的一部分,已經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名錄中。


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梯田?中國最美的梯田到底在哪裡?


貴州加榜梯田。攝影/曹巨波


為什麼我們要修梯田?


在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定里,坡度大於25度的山地,是不適宜農耕的,需要退耕還林還草。然而,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東北、華北一樣,擁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情況甚至恰恰相反——山區(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地形占到了我國陸地國土的三分之二。


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山區,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因地制宜、利用坡地種植糧食,於是,梯田就產生了。


按橫斷面形式,不同的梯田分類。繪圖/孫毅博


農耕文明是華夏文明的底色,在中國,梯田的歷史非常悠久。成書於先周時期的《詩經》中,便有「瞻彼阪田,以菀其特」的詩句。阪田,就是先民對梯田的稱呼。到了漢代,梯田有了較大發展,今四川、貴州一帶,已出現大量梯田。


元陽梯田春色。攝影/李楠


這類梯田,依託溫度高、降水多等良好的自然條件,由人力在長期勞作中形成,多分布於南方地區,屬於水田。還有一類梯田,是近幾十年,在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由人力與機器新修的梯田,屬於旱田,多分布在北方地區


因此,梯田在我國的分布範圍非常廣泛,從雲貴高原,到黃土高原,再到東南丘陵,到處都有梯田的影子。


甘肅定西梯田,如絲線般縱橫纏繞在山體上。攝影/吳俊瑞


這些等高線一樣的梯田,一級一級纏繞在山體上,既適應了複雜的地形,解決了山區可耕地面積少的問題,又有效抵抗了雨水的沖刷,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可謂一舉兩得。


陝西安康漢陰縣鳳堰古梯田,春天時油菜花層層綻放。圖/視覺中國


「中國最早的梯田」,到底多壯美?


雲貴高原,因處於青藏高原向江南、兩廣丘陵的過渡地帶,故而地形崎嶇,山地丘陵約占其面積的90%。而地處多雨季風區,又是金沙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獨龍江分水嶺的區位優勢,則為雲貴高原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農史學家李根蟠認為「當地居民在長期山地耕作過程中,首先創造了梯田這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能性很大」。


仙境一般的貴州加榜梯田。圖/視覺中國


雲南,有最「高層」的梯田


哈尼梯田的核心元陽梯田,以19萬畝的巨大面積,鋪陳在海拔3166米的哀牢山上。在這裡,哈尼族人的智慧,得到了充分體現。


哀牢山上,雲霧蒸騰。攝影/王會元


哀牢山終年蒸發量在2300毫米以上,水蒸氣又在山頂成雲致雨,形成無數溪、潭、瀑,保證了元陽梯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水文。哈尼人將哀牢山變成了梯田的家,也在這裡就地取材、築屋構舍,建造了自己的房屋——蘑菇房。


山頂是森林,山頸是村寨,山腰是梯田,山腳是河谷,在這樣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中,哈尼人自得其樂,他們從村寨進入梯田,而稻米則從梯田,進入他們的家,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動人的來往。


元陽梯田裡的哈尼族村寨。攝影/曹巨波


雲南中部,從省會昆明出發,向東北方驅車250餘公里,在東川紅土地上,可以邂逅另一種梯田。土壤里的鐵質,經過氧化慢慢沉積下來,逐漸發育為紅色土壤,每年9到12月份,這裡一部分土地翻耕待種,另一部分土地已經長出綠油油的青稞、小麥或其他農作物,遠遠望去,像「條縷清晰」的調色板,在藍天白雲和光束的打扮下,壯觀絢爛,不可言狀。


東川紅土地。圖/視覺中國


貴州,梯田養活一半人

貴州作為雲貴高原上的核心區域之一,大婁山斜貫北境,武陵山自東北方由湖南蜿蜒而來,西部又有烏蒙山磅礴聳峙,苗嶺橫亘中部,更是「雪上加霜」,將貴州境內92.5%的土地都變為山地丘陵,耕地面積之少,不言自明。


修梯田,似乎是貴州人最好的選擇。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形,決定了貴州的梯田,不可能像雲南的梯田一樣氣勢磅礴,但卻為貴州的梯田,提供了雲南梯田所沒有的「仙氣」,說貴州梯田是「瑤池仙境」一般的存在,一點也不為過。


加榜梯田,仿若人間仙境。攝影/肖南波


加榜梯田,以近1萬畝的身軀,鋪陳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的月亮山腹地,梯田裡又散落著苗鄉特有的吊腳樓,如同銀河裡的星星。


由於緊鄰車河、雨水充沛,這裡一年四季都縈繞著一層薄薄的雲霧,苗族人在這仙境般層層疊疊的梯田上,種植了上百種原始糯稻,水田裡同時還養著鯉魚和鴨子。這種苗族人智慧形成的獨特體系,又將加榜梯田送上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名單,人與土地的交互,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從江東郎梯田。攝影/李光榮


琴豐梯田,也是從江縣蔚為壯觀的一處梯田,數千畝梯田環山盤旋,錯落有致,充盈的蓄水,使得夕陽、晚霞、天空都倒映在梯田裡,可謂「低頭便見水中天」。


從江縣周圍,還有丹寨縣的高要梯田、黎平縣的唐安梯田、雷山縣的西江梯田、貴陽花溪區的高坡梯田,出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還有玉屏縣的郭家灣梯田、餘慶縣的紅渡梯田、赤水市的寶源梯田、惠水縣的擺榜梯田,她們跨山越嶺,從東北到西南,點綴了大半個貴州,也養活了近一半的貴州人。


貴陽花溪區高坡梯田。攝影/李光榮


東南丘陵,為何「小巧精緻」?


由兩廣丘陵、江南丘陵和浙閩丘陵組成的東南丘陵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到1000米之間,與海拔「大起大落」於400到3500米之間的雲貴高原相比,多少有些「四平八穩」,起伏較小的地勢,使得修建於此的梯田,自然無法與雲貴相媲美。


但好在東南丘陵所涵蓋的區域足夠大,顏值不夠,內涵來湊,東南丘陵的梯田雖無天香國色,卻也足以配得上形容小家碧玉的「花容月貌」這個詞。


龍勝梯田。攝影/張小平


兩廣丘陵,大山深處的苗、侗傑作


與貴州接壤的廣西,由於受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不僅四周大山環繞,而且境內也呈現出嶺谷交錯的複雜地形,自治區內山地丘陵面積占75.6%。在廣西東北方,有一處人工勝景,與山水一道支撐了號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遊。她就是龍勝梯田


綠意蔥蔥的龍勝梯田。攝影/盧文


龍勝梯田(其核心部分是龍脊梯田),在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境內(以下簡稱龍勝縣),這裡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發源地之一。唐宋時期,梯田得到大規模開發,明清時期達到現在的規模。世居於此的壯族、瑤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裡,將這裡能開墾的地方,都修建為梯田,形成了「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壯景。


有賴於這些梯田,他們在此完整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龍勝縣是廣西壯族保留其傳統最好的地區之一,從民居到服飾,再到民族文化,遊走在龍勝的梯田上,可以聽到壯族的山歌,還可以感受師公舞、打扁擔舞等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


龍勝梯田上少數民族的日常。攝影/盧文


桂林市西邊,柳州境內的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也有梯田分布,此外還有靖西市的巴澤梯田、南丹縣的巴平梯田,這些如詩如畫的梯田,在廣西的山嶺間蜿蜒伸展,成為「十萬大山」深處的「糧倉」。


江南丘陵,江西是「梯田代表」


江南丘陵境內的梯田,大約是沾染了江南的文氣,清秀里又多了一份詩意,其代表省份便是江西。江西省境內,從最東邊的上饒市,到最西邊的萍鄉市,再到最南的贛州市,大大小小的梯田星羅棋布,不勝枚舉。


婺源江嶺梯田。圖/視覺中國


每年春天,江西的油菜花都是旅遊達人必打卡的熱門景點。江西哪裡的油菜花最好看?當然是梯田上的油菜花啊。婺源的江嶺梯田、橫峰的葛源梯田、遂川的高山梯田,都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一些與油菜花無關的梯田,並不為外人熟知,但只要提及梯田,當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她們。崇義的上堡梯田、寧都的中院梯田、宜春的仰山梯田、萍鄉的武功山梯田、上饒的靈山梯田,就是這類梯田的代表,那種「江南碧玉」般的感受,要親自去了才能體味。


上饒靈山梯田。圖/視覺中國


江西隔壁,湖南還有兩處著名梯田:婁底市的紫鵲界梯田、漵浦縣的花瑤梯田


紫鵲界梯田,有8萬畝以上,早在2013年,就被列入中國首批農業文化遺產之中;花瑤梯田則從海拔300多米一直鋪展到1400多米的高山上,集雄偉壯秀於一身,被譽為「雲上的梯田」,頗有些「閒看雲捲雲舒」的逍遙自在之意。


湖南婁底紫鵲界梯田。圖/視覺中國


浙閩丘陵,當梯田遇到土樓……


江西隔壁,福建以土樓聞名於世。當梯田遇到土樓,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


「土樓之鄉」永定,率先解答了這個問題。其境內現存23000多座土樓,還有初溪梯田、岩太梯田、南溪梯田、實佳梯田、奧杳梯田、中山梯田等。層層疊疊的梯田裡,是星星點點的土樓,四時不同的季節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無論何時到達,等待你的,都是一幅「歲月靜好」的田園畫。


初溪梯田。攝影/馮木波


然而,福建境內最著名的梯田,卻是尤溪縣的聯合梯田,這處自宋朝就開始修建的梯田,地跨8個行政村,面積達1.07萬畝。這裡的鄉民們經過長達數百年的勞作,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經驗:通過山頂竹林截流,儲存天然降水,再將溪水引入村莊和梯田。梯田裡種上秧苗之後,再放入魚苗,收魚割稻後,鴨子和羊群又被趕入梯田,覓食新長出的雜草,同時它們的糞便又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循環又環保。


福建三明尤溪桂峰村梯田。攝影/王東明


當然,福建的梯田並不止分布在這兩處,政和縣還有念山梯田、武夷山市的吳屯梯田、長汀縣的馬羅梯田、南平市的三樓村梯田、寧化縣的大洋梯田、安溪縣的茶都梯田……


同屬浙閩丘陵的浙江,其轄境內遂昌縣的南尖岩梯田與雲和縣的雲和梯田,也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作中修建的代表性梯田。初秋時節,四圍高山、雲海如潮,早熟的稻田黃綠相間,別有一種清幽,是江南不可或缺的「秀色」。


黃土高原上,梯田也粗獷


如果說,雲貴高原和東南丘陵上的梯田,集中代表了南方地區的婉約與秀麗,那麼黃土高原上的梯田,則體現了北方的渾厚與粗獷。


甘肅莊浪梯田。攝影/朱孝才


厚厚的黃土層,經過水流的長期侵蝕,除了像董志塬這樣的大塬之外,很多地方都是千溝萬壑的破碎地貌,並不適宜大規模種植。上世紀60年代,為增加更多的耕地面積,人們開始大規模梯田,山西昔陽的大寨鄉,因此一度成為全國農業的學習榜樣,而甘肅的莊浪縣因為開墾出近100萬畝的梯田,被譽為中國的「梯田第一縣」


實際上,除了莊浪梯田,甘肅還修建了許多梯田,從最東邊的慶陽市一路往西,定西市、白銀市、臨夏市,幾乎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梯田,分布在甘肅的角角落落里。這裡固然貧瘠乾旱,但是這裡的人們,卻在天地之間,用梯田譜寫了一首「改天換地」的壯歌。


甘肅慶陽慶城縣,高原上迎來初雪的梯田。攝影/閆長科


同樣的壯歌,也被同樣位於黃土高原上的陝西人吼唱——米脂縣的水平梯田、宜川縣的石坎梯田、榆林橫山區的寬幅梯田、宜君縣的哭泉梯田,還有安塞梯田、志丹梯田,都是上世紀由人力在山墚間新修建的梯田。


陝西也有古老的梯田,但在陝南地區,比如漢陰縣的鳳堰古梯田,連片1.2萬畝,是清代時由移民修建的,集渾厚、雅致、奇趣、壯美於一身。漢陰縣還特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鳳堰生態移民博物館」,梯田成了這座特殊博物館的重要展品。


陝西安康漢陰縣鳳堰古梯田。攝影/邵向東


夾在陝甘兩省之間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雖然面積較小,但梯田也不少,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陸陸續續修建了西吉梯田、彭陽梯田、隆德梯田


黃土高原上,這些漫山遍野的旱作梯田,是絕美的風景,也是生活在這片乾旱高原上的人民人民用智慧和勞動改變命運的奇蹟。


寧夏彭陽金雞坪梯田。攝影/左雪蘭


梯田,不僅是勞作,不僅是智慧,也不僅是美景,更是先祖們和各地人民留給我們的箴言:人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創造很多,即使環境艱險,依然要活得很好!


江西萍鄉武功山梯田,春耕如水墨。攝影/肖南波


- END -

文丨十四

圖編丨DC zhang

地圖編輯丨Paprika

繪圖 | 孫毅博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王星光 《中國古代梯田淺探》

李旭 《哀牢山紅河哈尼梯田,改變正在發生著》

賈恆義 《中國梯田的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YNRoHEBfGB4SiUwocG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