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同的引導方式,給了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2020-01-19     兜媽愛叨叨

最近,核心期刊《銀行家》主編王松奇長期在雜誌上刊載自己的書法作品和10歲兒子的文章,並稱「誰的文章好,就發誰的」,引發關注。

很多網友對核心期刊出現小學生文章表示不解,其監管和審核問題受到質疑,也有網友談到,如今知名的某些作者也曾以這個套路「出道」,在父母的幫助下走入文壇,還有隻要付得起「版面費」就能發稿的行業亂想。

父母想要鼓勵孩子寫作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這樣真的是「捷徑」嗎?

嘗到這樣「甜頭」的孩子,分得清榮譽是靠自己還是靠父母嗎?

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幫孩子守護住剛剛萌芽的小夢想呢?

1

同學杜宇是位出版社編輯,他的兒子是我同齡人孩子裡最大的一個,如今已經上小學了。兒子跟他一樣文質彬彬的,按說這個年級的小男孩應該是最皮的時候,可每次見到他兒子,我都忍不住要誇讚乖巧懂事,就是那種帶出來跟家長朋友吃飯,你看一眼就能在幾個小孩里判斷出來誰的家教好些的那種男孩。

小男孩不愛說話,長輩誇他的時候有些害羞,但是並不扭捏,據說在班上成績也不錯。我們幾個同學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畢竟有位才子爹,兒子也差不到哪裡去嘛。

但是最近跟同學聊天,才發現特別懂事的孩子似乎也有讓人頭疼不已的時候。

跟很多愛玩遊戲看電視的孩子不一樣,杜宇的兒子喜歡看書,又因為媽媽英文特別好的緣故,從小也會給他買一些簡易的英文原著圖書。

他這方面啟蒙早,悟性也好,性子又是能坐得住的,怎麼看都是好事,可是同學說,原本應該在看課本、寫作業的時間,他發現兒子都在偷偷「看閒書」。

如果孩子皮一些,還好教育,可是他相對比較早熟,家長也一直採取的是溝通為主的教育模式,總是鼓勵他多看看書,如今卻因為怕影響他成績,希望他能夠少花時間在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有些難開口。

2

其實家長都知道,看書這個事情,是長期修身養性的技能。

那些看過的故事和哲理,短時間可能察覺不到什麼效果,可都是能通過文字根植在一個人的骨血里的。


孩子學習的能力、思辨的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對世界的判斷與認知,很多都可以從書中汲取。

雖然說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可是我們每一位成年人也絕不會否認書本帶給我們的力量與信念。

杜宇說,孩子愛看書,性格是隨了他的,但他最怕的也是,孩子在最該為成績努力的時光里耽誤了。他說看書什麼時候不能看呢,等你考上學,有大把的時間去看書,那時候父母肯定舉雙手贊成。

他說孩子現在的語文和作文成績都非常穩定,他看過孩子寫的文章,也跟老師聊過,認定他已經在這方面比很多同學優秀的多了,連英文寫作也總是能拿滿分。

我問他,現在的成年人有多少時間用來看書呢?多長時間能看完一本書?一周?一個月?有的人甚至一年都看不了幾本,成年之後,看似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多了,可是相應的生活里的雜事也變多了。

想學習,渴望求知,肯定是好事,這種時候千萬不能打壓孩子對看書這件事的積極性,要引導他合理安排好時間,既不顧此失彼,又不會讓他覺得父母只在乎他的成績。

3

杜宇當編輯十幾年了,他喜歡吃這口飯,卻不希望孩子子承父業。

一個人能夠從群體中脫穎而出,本就不是容易的事,如今能出書的人雖然多,但真正能夠被稱為「作家」的卻不多。

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只有一個莫言,如今的圖書銷量榜單上,賣得最好的也不是我們叫得上名字的文學大家,作為興趣很好,可要立志稱為作家,杜宇真的不敢全身心支持兒子。

就因為自己了解市場環境,了解新媒體是如何將老牌筆桿碾壓下去的,杜宇比我們想的更多。

如今他陷入兩難,既欣慰兒子的志向,又為他的未來擔憂。

他正嘗試著鼓勵孩子多跟其他男孩一起踢球、打遊戲,也不限制他自主選擇興趣班,就希望能多幫孩子培養一些技能,興許能多一些愛好。

可是每當孩子驕傲地回家,說老師又把他的作文當成範文全年級展示,說起自己想當個小作家的夢想時,杜宇都犯愁。

按說他的工作也是有一些「便利」的。

在報紙期刊的兒童版都有熟人,兒子寫得不差,發發稿子應該不成問題,可是這樣一來,就等於用實際行動支持兒子走向文字之路了。

所以,現在他還只是給兒子提供一些公開的郵箱,讓兒子自己去投稿試試。

有一回,兒子的文章真的被刊登出來,他興奮地拿著編輯部寄回來的樣刊,一連幾天都愛不釋手。

杜宇問兒子想要什麼獎勵,他最後選了一整套《哈利波特》的英文原著。

4

換作普通家長,家有才子初長成,高興都來不及。

杜宇不是草木皆兵,而是覺得,兒子簡直就是自己年輕時候的翻版!

他從上學的時候就開始因為出眾的文字表達能力得到老師欣賞,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這幫同學都稱他為才子。

從省里到學校大大小小的作文競賽拿了很多好名次,動輒就有傳閱全年級的範文出現,可他依然沒有實現兒時的夢想,或者說,夢想不足以讓他養家餬口。

他花在書店裡的時間越來越多,漸漸地偏科也越來越嚴重。回憶起那些年,他最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可惜高考不加分」。

高考沒有青睞他大大小小的作文名次,反而送他去了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他本就有些文人的清高,看著曾經樣樣不如自己的同學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他一咬牙,狠狠心,把兒子的書都鎖了起來,按頭逼他學理科。

大家都說現在的孩子幸福,也都知道現在的孩子辛苦。

小升初是一場硬仗,打不好就得賠了夫人又折兵,杜宇思量再三,覺得趁孩子還小,可以培養他對理科的興趣。他自己也不得不撿起來從前最不屑也最差的理科書本,跟孩子一起進步。

5

父母總是這樣的,似乎要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未完成的人生和未做完的夢,有人說這樣太過自私,但實際上哪對父母不是為了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

或許過程看起來不夠柔軟,或許方式用得不太溫和,可是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不要去吃自己當年白白吃過的那些苦。

我問杜宇,你後悔你當初選文科嗎?後悔用學化學的時間看小說嗎?後悔用學物理的時間練書法嗎?

他想了想開玩笑似地回答我:「不後悔,我老婆就是看上我這點。」

我又問:「那如果讓你重來一回,你還做這個作家夢嗎?」

他說:「做!」

你看,他明知道也許換一種活法能比現在好一些,可依然選擇了自己的熱愛,因為這些事物帶給他的快樂是其他人看不到更體會不到的,我相信杜宇的兒子也是。

很多孩子玩遊戲,羨慕如今名聲鵲起的電競選手,以他們為榜樣,而更多的孩子只是以此當藉口逃避痛苦的學習。

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努力學習不是家長給的壓力,更不是完成家長的夢,而是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他的成績能把他送去更好更高的平台,在更多的選擇里去選自己喜歡的那個。

而不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庸庸碌碌一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杜宇的兒子很幸運,他很早的發現了自己的喜好,並且擁有天賦,他正是應該被合理引導和保護的年級,他需要正向的鼓勵,不是利用父親的關係讓他及早地知道了職位之便,而是發現自己的能力是真真正正收到了陌生人的認可。

孩子的每一個夢想,都不是小事,父母不把他當作戲言,一起陪他努力,才是最好的事。

杜宇要感謝他爸當初工資不多,卻願意一本一本地給他買書,沒有抱持著讓自己兒子放棄才子名聲,做著只希望他飛黃騰達的夢。

我說杜宇,你連老頭子都不如,當初大家都報理科,你選了文沒有一點阻力,就是老杜在默默支持你的夢想啊!他也知道你要是跟著自己大伯去做生意能掙錢,日子能過得很好,可他還是盡力維護住了你的文學夢,所以你人到中年,卻不油膩。

真的,孩子才上小學,不必為了還沒有來臨的痛苦憂愁,盡全力去幫助他吧!但是也別忘了提醒他,想要達到自己期望的那個高度,不是只有某方面好就夠了,你需要先把自己的地基打牢,才能看到更多更高的風景,這些風景,才能讓你更好的體會書里的道理。

杜宇跟那位濫用職權的父親不一樣,顯然,他們也會讓孩子體會到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同樣是守護孩子的夢想,他卻讓孩子的夢想真正值得尊重,真正擁有力量。


我是兜媽,是一位母嬰作者,也是一個小寶寶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想獲取更多母嬰知識,就勞煩各位小手關注一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UMHv28BjYh_GJGVIJ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