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網 作者 薛小易:三月一直是銀行業的財報季。3月31日,農行發布2019年財報,至此,6大行均交出了2019年的答卷: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總資產290.0萬億元,同比增長8.14%。其中,6大行資產總額為123.3萬億元,占比42.53%,是銀行業名副其實的老大哥。
2019年9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下稱「三年規劃」),金融科技得到監管正名,發展提速,這體現在了各行今年的財報上,建行就在財報中明言,科技正在從底層基礎設施躍升為頂層創新先導,驅動銀行的流程再造、組織變革和戰略轉型。
那麼,在金融科技方面,6大行做了什麼,未來又會做些什麼?
1.戰略:銀行的科技態度
2.組織架構:銀行的科技「地基」
根據組織結構理論和權變思想,當組織因外部環境變化需要有效運用其資源時,就必須改變發展策略,而新策略必然引起內部架構的改革。在銀行業的科技化改造中,金融科技相關架構建設就是銀行業應用科技起高樓的新「地基」。
工行、交行先後官宣其科技相關架構,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工行、交行相對重視對於科技架構的全局布設。工行是6大行中第一個完成金融科技相關架構布局的,2019年11月即完成布局;交行緊隨其後,2020年3月完成布局。
目前來看,工行、交行的架構布局相對完善,涵蓋研發、產品、應用多個方面;中行、建行緊隨其後,擁有獨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研發團隊仍可繼續完善,中行已經提出要推進雄安新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研發基地建設;農行、郵儲銀行布局相對靠後,更多集中於人才引進,對於體制結構調整的力度稍輕,但是,農行、郵儲銀行2019年也積極做出了調整,比如,農行的西安、武漢研發部均成立於2019年。
在銀行調整金融科技架構的過程中,具有很明顯的特點:加速了市場相關的布局,銀行通過金融科技總公司加大與市場的聯結。除建行旗下的建信金科之外,其餘3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均是2019年以後成立,可見銀行近兩年對科技的重視。
除了組織架構之外,科技相關投入和具體人員情況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標。移動支付網整理了6大行2019年科技投入和科技類員工的情況。
可以看到,從投入金額的角度來看,建行、工行最捨得花錢,交行、郵儲投入相對較少。但考慮到科技類投入的營收占比,郵儲銀行占比最高,這或許可以反映郵儲銀行的態度。
再來看6大行科技類員工數目和占比情況,無論是員工數量,還是占比,工行都遠高於其餘4行,郵儲銀行沒有披露科技類員工的具體數目和占比情況,此處不做討論。
3.過去:6大行的科技「成績單」
戰略是銀行從態度調整的角度為金融科技應用做的準備,組織機構是從自身調整的角度為科技應用做準備,最終要落地到具體應用上。
具體應用,一方面是銀行的技術能力變化,另一方面是技術對業務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首先來看技術能力。
工行構建了ABCDI(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方面新技術創新平台,多為自主研發。具體到成果發布上,工行在財報中提到,2019年是工行創新發展的「重頭戲」,其11月發布的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 1.0,集中展示工行的金融科技創新成果,尤其是「主機+開放平台」雙核心IT架構的構建,以及開放合作共贏金融生態圈的形成,標誌著工行「智慧銀行」、「數字銀行」建設邁入新階段。
農行則在財報中指出,新一代數字化雲平台初步建成,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平台優化升級,零售營銷中台、對公營銷中台、信貸中台、運營中台、數據中台和開放銀行平台等六大中台建設穩步推進,平台共享復用能力逐步提升。
中行推進新一代多地多中心基礎設施布局,完成雲平台搭建,同時,深化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三大新技術平台建設,加快應用向雲端遷移,形成基於雲計算的企業級開發測試運維一體化模式。
建行把金融科技新技術概括為ABCDMIX(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際網路、5G),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金融科技基礎平台建設。
交行於2018年啟動新一代集團信息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新531」工程),打造數字化、智能交行。一方面,優化基礎架構,推進信息技術架構向「集中+分布」轉型,另一方面,加速推動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慧、智能客服、智能投顧、區塊鏈等技術與銀行業務融合。
郵儲銀行一方面加大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大數據計算等平台的建設及投產,另一方面加大對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
在加大提升技術能力之外,6大行紛紛加速科技在具體業務中的應用。
「三年規劃」對金融科技的定義是: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可以說,金融科技可以應用於業務的各個方面,限於篇幅原因,很難全方面分析金融科技對銀行業務的影響。下面只從獲客的角度來看科技對銀行業務的影響。
工行手機銀行增長明顯。至2019年底,融e行客戶數為3.61億,增幅為15.34%,增量、增幅均創新高;融e聯客戶數為1.67億,增幅11.33%。同時,在業績發布會上,工行執行委員宋建華指出,2019年,線上獲客實現了實質性突破。工行創新了「工銀e錢包」的模式,把銀行開到合作夥伴的線上平台,為線上平台的客戶提供包括帳戶開立、支付、投融資、增值服務等全面金融服務,線上獲客超過1300萬戶,占當年獲客總量的30%。
農行個人掌銀用戶突破3億戶,智能掌銀服務功能不斷優化,月活客戶突破7200萬戶,同比增長36.2%。
中行手機銀行業務持續快速發展,月活躍客戶數和交易量分別同比增長49%和41%。同時,手機銀行成為活躍客戶最多的線上交易渠道。
建行個人手機銀行用戶3.51億戶,較上年增加4121萬戶,增幅13.31%;企業手機銀行用戶數159萬戶,較上年增加53萬戶,增幅49.40%。
交行手機銀行月度活躍客戶達2,218.24萬戶,同比增長36.44%,交易筆數、交易金額同比分別增長30.27%、18.45%。
郵儲銀行手機銀行月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31.53%,交易額同比增長同比增長22.03%。
可以看到,6大行數目披露維度有所區別,工行披露了線上獲客占比角度,農行披露移動端客戶數及增速等。儘管各行的具體數據維度有所區別,但有一個共同點,無論是移動端客戶數目,還是月活數、交易額均增長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對於獲客的影響。
6大行或多或少已經體會到了科技對業務帶來的增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6大行對金融科技的布局又是怎樣的?
4.未來:持續加碼金融科技
農行在財報中指出,2020年將加快推進大數據戰略落地,持續提升科技支撐服務能力,不斷夯實「數據」與「技術」兩大基礎。
建行表示,2020年之初的疫情是對其金融科技戰略作了一次全方位的壓力測試。正是依託金融科技系統和手段的支撐,建行員工才可以實現遠程辦公、線上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賦能G端。這更加堅定了建行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戰略、加速推進數字化經營的信心和決心。
交行則要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推動流程重塑、模式創新,塑造交行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優勢。強化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大數據思維,做好IT架構轉型、IT管理架構優化、數據治理提升這三件大事,將科技融入到經營管理全鏈條,加速釋放科技創新在發展中的「乘數效應」,讓金融科技從「支撐發展」真正走向「引領發展」。
郵儲銀行表示,2020年,將重塑組織架構、推進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建設。對於關鍵業務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板塊,通過設立子公司、推行事業部制等方式,推向市場、活化機制、激發活力。同時,加大科技投入,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加快科技人才引進,到2023年底實現全行科技隊伍翻兩番。
這一部分,工行、中行沒有明確的信息披露,但是,工行2019年財報首次披露了科技類員工數、科技占比,同時,將金融科技單列出來,可見工行對科技的持續重視。中行則在多個業務線中多次提及金融科技對業務的重要性。
5.總結
整體來看,工行無論是布局,還是科技實力、投入、人才多方面,均處於靠前的位置,優等生無疑;建行科技實力同樣雄厚,技術投入為6大行之最,但科技人員、占比情況相對靠後,同時,對研發實力的投入需要加強,整體來說稍靠後;中行研發相對弱勢,但同時,中行已經在積極布局研發實力,在集團層面,如何有效整合研發、市場力量,共同服務於業務,仍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交行則在2020年初完成了科技相關架構布局,目前也在積極為其科技部門招兵買馬,這能否為交行迅速帶來具體的業務增量,仍需時間來觀察;農行、郵儲銀行整體上相對靠後。
筆者認為,隨著科技深入融合銀行業務,銀行需要做到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而銀行傳統的架構模式無法適應這樣的需求,架構改變事實上已經是銀行的必選項,農行、郵儲銀行或許需要加大這方面布局。
金融科技加速應用本就是銀行業的重點,2020年爆發的疫情更是加速了銀行業的金融科技應用。隨著銀行爭相布局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銀行新的軍備賽道,後續走向如何,且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ReNU3EBfwtFQPkdww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