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球迷的尤文競技場,很多球迷記憶中氣氛最冷、最悶的一場義大利德比戰上演。
比球場氣氛還冷、還壓抑的,就是國際米蘭的狀態。
輸掉這樣從比分、實力、特別是氣場都完敗的比賽後,足以證實,目前的國際米蘭並不具備意甲爭冠——請注意,是爭冠不是奪冠——的實力。
這一戰的爭議點,是第77分鐘,孔蒂換下了盧卡庫。
盧卡庫的退場,在中外社交網站上令輿論一片譁然。要知道,孔蒂可是一個意杯打弱旅、大比分領先都不會換下比利時人的教練。
中外電視台的解說員都懷疑,換下盧卡庫,是因為孔蒂在0-2的比分牌下,放棄了此戰,讓比利時人留力備戰下周中的歐聯杯。也就是說,反正聯賽奪標沒戲了,還不如集中全力去打歐戰。
因此,很多球迷在批評孔蒂:畢竟此時比賽算上補時還有十多分鐘,面對百年死敵,堂堂國米主帥——而且是一個以火爆、烈性著稱的主帥,怎麼能提前舉起白旗?
但或許,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換下盧卡庫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踢的太差了,也因為,國米與尤文最重要的一個差距,就集中的體現在盧卡庫此戰的狀態之上。
國米尤文此戰最大的差距是什麼?
國米本賽季10戰強敵8場不勝(意甲5戰積分榜前四僅贏了拉齊奧一場,歐冠對陣巴薩多特1勝3負,意杯輸給那不勒斯)的問題在哪裡?
一個字:軟。
附加說明就是:常規比賽時還看不出來,可到了「拼刺刀」的當口,只要雙方身體接觸,那麼大機率就是國米扛不住。
根據統計,此戰國米與尤文,在勝負尚未定格的前80分鐘時間裡,控球率、射門、角球、過人等各項數據,差別都不太大。
但在這80分鐘時間裡,有一項關鍵的數據,尤文圖斯是國際米蘭的整整兩倍,這就是一對一對抗成功次數,尤文42次,國米21次。
最後10來分鐘尤文收了,國米追回一點,但全場比賽,尤文43次對抗成功,國米僅有27次。這巨大的差距,就是國米給人留下無氣場、無激情、無鬥志的原因。
每到「白刃戰」,無論是鬥腳下,還是爭頂,國米多是輸家,這無論攻防,都會帶來極大的問題。足球本就是強對抗運動,勝負往往就建立在一次次的對抗肉搏之上,如此巨大的差距,確實很難踢。
國米對抗弱勢,集中的體現在中前場。
巴雷拉10次對抗,6次失敗。
布羅佐維奇6次對抗,3次失敗——他已算是國米最硬的中場了。
坎德雷瓦3次對抗,阿什利-揚5次對抗,兩名邊翼衛都只贏下1次,8次懟人6次完敗。
貝西諾奔跑積極,拼搶賣力,但9次對抗,失敗了7次。
盧卡庫則是全隊對抗最差的一個:他本戰與對手3次腳下對抗,3次頭上爭頂,6次全部失敗,被博努奇和德里赫特防的如同「隱形人」,踢了77分鐘比賽,只有可憐的14次觸球,雙方首發22人(包括門將)最低。球都拿不到幾次,談何威脅!
無論怎樣,一個體重200斤量級的壯漢,一場球踢下來,鬥頭上、鬥腳下,只要是肉搏,竟無一次成功,這確實很尷尬。
作為參照物的是另一名球星:C羅本戰12次一對一對抗,贏下9次。
因此,賽後意媒多給了盧卡庫全場最低分,給出的評語是:「若不是踢的實在差、非常差、非常非常差,孔蒂是不會提前將他換下的。」
另一位國米寄予厚望的明星埃里克森被替換上場後,踢了半小時比賽,同樣是3次與對手一對一對抗全部失敗。
《轉會市場》估價,各值8500萬的盧卡庫、埃里克森並列意甲第二身價,但這兩位1.7億的巨星,在義大利德比戰里,加起來竟然沒有一次對抗成功。
埃里克森的對抗差這一點眾所周知。盧卡庫被很多專家定義為「對抗型前鋒」,踢成這樣,被提前換下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表示:國米花大錢弄來這哥倆,是讓他們做白領,不是藍領,拿藍領的數據去要求他們,不科學。
道理是這樣,然而,足球這項運動,有其鐵律:一支健康的球隊,要想支撐1-2個對抗差、拼搶差的「藝術家」來「彈鋼琴」,就得有那麼幾個腿長、腰粗、一身腱子肉、人狠話不多的野獸工兵來「抬鋼琴」,這才是正道。足球所謂的「平衡」不僅僅指攻守平衡,也包括技術和對抗的平衡。問題在於,如今的國米遇到尤文這種級別的對手後,整個中前場都太軟,這群拼刺刀能力較差的球員,撐不起兩位對抗成功次數是0的「藝術家」。
事實上,在之前國米與另一支爭冠球隊——拉齊奧的比賽里,藍黑軍也是慘遭逆轉黯然落敗。這兩戰的敗局,斷送了國米爭冠的希望。
與藍鷹之戰,國米輸球的原因也是:太軟。
面對彪悍生猛的米林科維奇,國米中場實在頂不住,無論攻防,只要一貼身,國米就頂不住。
此戰面對馬圖伊迪、本坦庫爾、拉姆塞組成的中場,國米硬度又是全面落於下風。
這一系列的比賽都證明:來年國米想繼續補強,必須提升中場的硬度,這一問題的解決,或許應該排在最優先的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