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孩子出事不敢告訴父母?溝通,是中國父母和孩子間最大的問題

2019-09-21     小學生學習

不久前,廣西南寧一位大學應屆畢業生,2天內被騙走7萬多元。

「我現在已經瀕臨自閉,既不敢告訴家人,又怕自己扛不下去。」




一句「不敢告訴家人」讓我的感觸很深.

為什麼女孩明明深陷泥沼,也不願向最親近的家人求救?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今年2月,一位21歲女孩跳樓身亡,父親整理遺物時才得知,女兒在3年前借了幾千元網貸,利滾利後,還了8萬,還欠17萬。

想到女兒拆東牆補西牆的痛苦和最後的絕望,父親潸然淚下:如果女兒說出來,一家人一起想辦法,很容易就解決了。

是啊,比起孩子的生命,錢算什麼?犯錯算什麼?

可孩子竟寧願自殺,也不肯找父母求助。

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遇到困難時寧願自己崩潰,也不求助父母?

01


6月27日,河南的7歲小朋友余寶寶在武漢某地鐵站衝進了車廂,而母親卻被關在了車門外,母女兩人就這樣走失了。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余寶寶最終回到母親身邊,而此時,卻沒有出現母女兩人相擁而泣的畫面,

找回孩子後,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對著女兒劈頭蓋臉地一陣痛斥,孩子委屈地在原地痛哭。




網友們對此也是議論紛紛:

@老招招招財:本來就不對,7歲的孩子了,跟她媽媽不一起自己一個人衝進車廂不罵她罵誰?不是懂事的小孩兒了。@TA在燈火闌珊處:如果不教育,不長記性,以後再走失,找不回來怎麼辦?@奧蘇伯爾保佑我:我還記得很久以前,半夜在家聽到醫院裡有孩子在找媽媽,結果找到媽媽後被痛罵了一頓,孩子也是哭得很慘。大晚上在醫院找不到家人已經很可怕了,多想媽媽溫暖的懷抱啊!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心靈太脆弱了,被大人罵了幾句就都受不了,甚至有的還想輕生。

但問題只出在孩子身上嗎?

02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說:痛苦講給你們(父母)聽,我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孩子的本性都是單純的,考慮問題都很簡單,無論是被欺負了還是受傷難過了,都想著回家第一時間告訴爸媽,向爸媽訴訴苦,尋求安慰。

可是很多父母逐漸發現,孩子有什麼事都不願意說了,不報喜也不報憂,所有的委屈寧願自己咽下,也不想告訴父母。

一些知乎網友的答案引人深思:

@清歡:四歲時因為丟了五毛錢,被我媽打到好多天都不敢坐.......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對家庭的失望大概就是那樣開始,我再也沒有想過要回那個家。 @kelly:小時候被同學冤枉說我偷錢,我父母知道,也不為我討回公道,把我領回家,他們該看電視看電視,該看報紙看報紙。從那以後,我就知道在外邊遇到任何委屈,不用去找他們了。 @零·sky:初中時,兩個男生跟老師說我打他們倆。我說不是我,我媽根本不信,就說是我的錯,罵了我一頓。現在想起來鼻頭都是酸的。後來有什麼事情都不願意說了。


黃磊曾說,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麼。他做什麼不重要,他會不會告訴你,最重要。


80%的孩子出事不敢告訴父母?溝通,是中國父母和孩子間最大的問題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發現,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兩成多家庭幾乎沒有親子溝通,即便有溝通,也不講究方式方法,對孩子缺乏尊重。

知乎上有個問題「和父母無法溝通你有多絕望?」

裡面有位網友的話印象深刻:他們以為我更懂事了,其實我只是不願意再說我的想法了。

如果父母和孩子沒有溝通,或者無效溝通,不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會逐漸放棄和父母交流。

03


不要孩子一犯錯就責罵,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尹建莉說,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避免讓孩子不再和我們交流,我們應該這麼做:

1、學會好好說話

網上有人做了一個「父母做出哪些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調查,排名前三項的分別是:

貶低打擊嘲諷子女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子女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喜歡指責子女


在父母看來可能隨口一句話,卻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好好說話》一書中,有一個案例:熊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牛奶沒喝完也不放回冰箱。

以前就會罵孩子:「牛奶沒喝完為什麼又沒放回冰箱?」

後來發現,轉換一下語言效果會更好:「喝過的牛奶不放回冰箱會壞掉的。」

這樣孩子不僅會真正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也會主動把事情處理好。

2、用心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網上有一句話讓人心酸,「孩子,我抱起磚頭就抱不了你,抱起你就養不了你。」

父母忙於生計,無心陪伴孩子是現代社會的現狀。但其實只要做到有效陪伴,並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精力,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全家一起吃飯時,可以互相分享遇到的趣事;在孩子睡覺前,給他一個完整的睡前小故事時間。

父母對孩子好好說話,和孩子一起玩,在愛和陪伴中發現孩子的進步,孩子的幸福感更強。

3、先傾聽孩子怎麼說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的話,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願望。

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包容和支持,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一個網友講過刻骨銘心的兩件事:

一次她考到了班級前三,老師叫來媽媽:「她可能考試作弊了。」

媽媽說:「她只是考得比較好,不是作弊。下次考試,如果她還是這個成績,那就說明是她自己進步了。」

另一次因為說話被老師叫家長。媽媽摸摸她的頭說:「我會教育她。」

回家後媽媽沒有罵她,只問到底發生了什麼。

後來這個女孩從重點大學一直讀到研究生。

她說:「謝謝我媽給我的溫暖,對我的信任,否則我真不知道今天自己能怎麼樣。」

當孩子知道任何時候父母都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即使父母不認同自己的行為,也永遠愛自己這個人,

當家中充滿的總是「沒關係,誰都會犯錯」這樣的恩慈與接納,

孩子就有了最深的安全感,有了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家的路。


聽過一個對家最好的定義:

孩子問媽媽:「只有我乖的時候,你才愛我嗎?我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也愛我嗎?」

媽媽說:「我還是會愛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PO7Wm0BJleJMoPME-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