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原宣武)區東南部,有一條自新路,這條路南起里仁街、北至白紙坊東街,與菜市口大街平行,出北口往東拐,走不遠就是陶然亭。說起自新路,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一個成語叫「改過自新」,這個詞兒一般用於犯過重大錯誤的人身上,犯了錯誤就要受到懲罰,到監獄服刑就是個「改過自新」的過程,難道說自新路與犯過錯誤的人有關嗎?沒錯兒,還真是這麼回事!自新路是民國時期,由京師第一監獄的犯人修的。
剛才咱說了,自新路連接白紙坊東街,白紙坊地區有個地名兒叫半步橋,半步橋之前時幹嘛的您都知道吧——中國政府自行建造的第一所現代監獄(宣統二年、即1910年動工,建成時已是北洋時期、1912年)。其實半步橋監獄是民間的俗稱,它的原名叫京師第一監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改稱河北第一監獄,解放後稱北京市第一監獄。白紙坊地區不光有監獄,還有菜園兒。如今的白紙坊到菜市口一帶,算是比較繁華的,人也很多,但是在早先,其實這裡比較荒涼。
白紙坊便是因為做紙的作坊而得名(這類污染嚴重的作坊是不可能開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的),附近還有很多菜地。你還別小看這些菜地,封建社會為皇家種菜的基地也在這附近,稱官菜園。關於白紙坊、關於半步橋,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都專門介紹過,在這兒就不多說了(詳情參見文章下面的連結)。民國時期,這裡依舊很荒涼,地勢北高南低,水道在南側彙集成澤(多水窪),導致交通中斷。1919年(民國八年),政府發動京師第一監獄的犯人來此「勞改」,主要任務就是修路。
據記載,當時占用義地長二十多丈,遷移墳墓五座,埋葬死屍百餘具,收買百隴田地十二畝多,拆房屋二間,觀音院廟房三間。歷時半年多、於1920年(民國九年)修成。路修通了之後開始搞綠化,移種槐樹二百多棵,但是因旱死了大半,1921年又換新土加肥料補栽。由於此道路是由犯人修建的,而且從城裡押送犯人到半步橋監獄要走這裡,為取犯人到監獄改過自新之意,所以特意給這條路起名:自新路。當時的自新路與現在不同,那時是由白紙坊東街東端修至官菜園上街,僅二百二十六丈長、寬三丈。那麼官菜園上街是哪兒呢?就是白紙坊東街東端以北六百米左右、到菜市口這條段兒,如今此街早已無存,因為在1999年併入菜市口大街。當時修自新路就是為了跟官菜園上街連上。
半步橋監獄、白紙坊、自新路、官菜園,再加上剛才提到的義地、墳墓等,從這些關鍵詞中您就能看出這一帶並不繁華,但是官菜園上街附近在清末時還可以,彙集了五家會館,也有錢大昕、孫星衍,王芑孫等清代名人的故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修路時拆除三間廟房的觀音廟,觀音廟規模不小,分東西兩院,兩個院落之間有個「天橋」,這便是著名的觀音廟過街樓。
這也是北京城最後一個被拆除的過街樓,當年去往京師第一監獄,這裡是必經之地;菜市口殺人後,屍體也經常從過街樓上運到觀音院東院停屍,然後在西院超度,因此這個過街樓被民間俗稱為「陰陽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還在這兒取過景(詳情參見文章下面的連結)。解放後到現在,這七十年間白紙坊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造紙作坊早就「取締」了、半步橋監獄沒有了、官菜園上街並道了、過街樓也拆除了,就連自新路、也未必全都是當年犯人修的那一條,只是這個名字始終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