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紀錄片備受熱議,片名叫《美國工廠》,雖然名字很美國,但講述的卻是一家中國企業的故事。
2015年,來自中國的福耀玻璃集團來到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因為08年金融危機,代頓市的通用汽車廠倒閉,導致上千名工人失業。福耀集團決定在此投資建廠,因為當地的原材料與物流更便宜,老闆曹德旺將代頓工廠視為公司全球化布局的關鍵一步。然而,還有個巨大的障礙擺在他面前,那就是美國的工人們。
工人們並沒有因為曹老闆重新給他們工作感恩戴德,相反,他們對工廠超負荷的勞動,不符合安全規範的作業環境,以及半軍事化的管理頗為不滿,他們要求企業引進工會,以對抗資本家,而曹德旺則明確反對工會介入,並揚言,只要企業建立工會,自己立即撤資。
最終,經過幾輪鬥智斗勇,大多數工人選擇支持曹老闆,這場美中之間的勞資紛爭,以中方的勝利暫告一段落。
1/6 曾經的資本主義血淚史
《美國工廠》之所以引起國人的興趣,原因不難理解,很多人從中看到了中國的崛起和美國製造業的衰落,令他們委實驕傲了一把。
與中國人的積極進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工人和工會,在影片中,他們幹活沒有中國工人勤快,卻動不動就開會批判公司,還整天嚷嚷著要各種權利。難怪曹德旺抱怨說,美國工人效率低,產量低,更糟糕的是還惹不起。言下之意便是,有你們這幫爺在,美國經濟搞得好才怪。
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
當然,我無意討論這件事的是非對錯,美國工會,一直以來被很多人詬病,都說美國製造業之所以效率低下,工會難辭其咎。不過,要了解美國的工人與工會為何會有今天,我們還得回到歷史的源頭。
即便在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資本家的名聲也不好,他們作為吸血鬼的形象,從19世紀至今並沒有太多變化。在過去的歷史書里,他們被稱為剝削階級,而工人作為受僱者,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下超負荷勞動,所得的薪酬僅夠餬口,而資本家則過著大魚大肉,紙醉金迷的生活。
工人階級的日子的確不好過,但我們不能忽略另一個事實,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工人的工資一直在漲。至於資本家,也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容易當。
當時資本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少熟練工,以19世紀的英國為例,很多工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以前在家裡的小作坊幹活,大字不識一個,生活優哉游哉。要讓他們適應工廠的生活,與機器打交道,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還真不行,很多人到最後會打退堂鼓。
由於熟練工短缺,資本家必須支付高工資挽留他們。另一方面,許多工人工作時不守紀律,他們以前自由散漫慣了,不喜歡受拘束。有的才幹幾天便揚長而去,有的臨近節假日就喝的爛醉如泥,即便認真幹活的時候,這幫人也不聽指揮,經常把自己以前幹活的那套習慣沿用過來。
那時候,勞動的紀律渙散令企業家頭疼,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工廠的效率,但他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為了挽留工人,企業家也會搞一些凝聚力建設,比如贊助郊遊,舉行野餐,提高工人的忠誠度與獲得感。
那麼在工人和企業家之間,到底誰更強勢,誰較為弱勢呢?這得視情況而定。
由於熟練工是稀缺資源,他們成了工廠競相爭奪的對象,工資開的高,生活也相對富裕。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資本家搶著要工人,而不是工人搶著要資本家,這就像今天的球隊與球星,一流球星總會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球隊戰績很大程度上依靠他們的發揮,一旦球星走了,球隊的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
可對於非熟練工,情況就不同了,他們數量龐大,通常是來自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可替代性強,所以資本家就會按照完全競爭市場的價格開工資,我們所說的收入只夠餬口,天天受資本家剝削的這幫人,就是指他們。
早期的工廠規模有限,沒有形成一定的壟斷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仍然得依靠人工,但工人的流動率很高,他們的穩定,將會極大地影響到企業生產。所以,資本家反而更擔心失去高素質的工人隊伍,生產率被勞動力制約著。
這種情況到了19世紀末才出現根本的改變。
2/6 美國的產業革命
從19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西方社會迎來了一輪偉大的科技革命,從此後一直到20世紀中葉,這場革命席捲全球,並深刻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這場革命發生在美國,以鐵路為開端。
19世紀中期,美國的鐵路業蓬勃發展,資本源源不斷的湧入,催生了不少大企業,它們無論在生產規模、融資能力還是管理水平上,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公司。鐵路公司發明了一套獨特的體制,叫做科層制,即公司由多個部門組成,通過不同層級的領導實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科層制塑造了現代企業的雛形,直到今天仍舊是大多數公司的體制模板。
20世紀初,亨利·福特改進了生產線,1908年福特公司的T型車問世,汽車終於駛進美國的千家萬戶,而福特工廠的流水線作業法,也被各大汽車廠紛紛引進,使人類的生產能力獲得了質的飛躍。
亨利·福特與T型車
1882年,托馬斯·愛迪生在紐約曼哈頓建立了第一座發電站,標誌著人類正式進入電氣時代,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有超過95%的家庭使用上了電燈。電力不僅改善了人類生活,還孕育了不少新發明與新行業,諸如電話與各種家用電器、都是在有了穩定的電力供應之後才發展起來的。
早期的發電機
鐵路、汽車與電力,構成了美國製造業的三大基石,大企業、大工廠、大機器,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景觀。工業時代讓一批超級巨頭應運而生,同時也培養了一支數量可觀的產業大軍。
相比過去,工人的數量大幅增加,但隨著機器日漸取代人力,企業對工人的依賴度正在降低,反之,工人對企業的依賴度卻在增加,原因就在於,企業規模擴大促進了分工的不斷細化,每個工人在流水線上只負責一道環節,企業回報率提升改善了他們的收入狀況,但也將他們牢牢固定在某個行業,甚至某個崗位上,一旦這個崗位被機器給淘汰,工人就有可能面臨失業,因為他無法輕易轉業到其他行當,否則就得從頭做起。
另外,大企業的擴張還增加了行業的集中度,行業利潤被少數幾個巨頭瓜分,這使得企業家在僱傭勞動力時獲得了更強的議價能力,相比之下,工人的話語權被削弱,高強度的勞動更令他們苦不堪言。所以在那段時期,也是美國勞資關係最緊張的時期。
有統計顯示,在1913年,就有35000名工人死於生產事故,700000名工人受傷,這還不包括惡劣工作環境所引發的職業病對工人的傷害,大規模的罷工遊行時有發生,工人與警察經常大打出手,他們砸毀機器,圍堵工廠,有些工廠主為了應對工人鬧事不惜動用武裝力量。
勞資衝突愈演愈烈,導致了階級之間的相互仇視,工人把資本家當成嗜血的惡魔,而他們在資本家眼裡則是一群烏合之眾,正當雙方劍拔弩張之時,大蕭條來了。
3/6 大蕭條與二戰
今天我們在談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通常把它視為一場經濟災難。的確,大蕭條期間有無數的工廠倒閉,成千上萬名工人失業,很多人在大街上風餐露宿,即使是中產階級也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拉克·胡佛是一位教條主義者,他相信經濟能夠通過市場調節自行恢復,所以不主張政府干預。但眼看著失業人數越來越多,胡佛不得不有所行動,他把那些企業大佬叫到一起,告訴他們國家正面臨難關,作為企業,你們應該履行社會責任,不准降低工人工資,不准裁員,他甚至還提議,如果崗位不夠,還可以讓工人輪流上班。
胡佛總統
但是企業家對此無能為力,沒有訂單,就無法開工,你還叫企業養那麼多工人,剩下的就只有倒閉一途。
大蕭條給美國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然而,如果沒有大蕭條,也就沒有後來的羅斯福新政,更不會有日後工會的崛起。
羅斯福總統上任後,對經濟採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包括整頓金融機構,興建公共設施,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向人民發放救濟金等等。同時還出台了幾項旨在保障工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其中就包括《國家工業復興法》以及《國家勞動關係法》。
羅斯福總統
法律對工人的基本工資,工作時間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工廠不得削減工人工資,或者隨意增加他們的勞動時間,與此同時,各行各業的工會相繼成立,從那以後,工會一直充當工人與資方談判的代表。
這些制度性舉措提高了工人的實際工資,減少了他們的勞動時間,也使得工廠的用人成本增加了。這就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資本家開始加大對機器設備的投資力度,以便用機器替代大量的人力。
最終,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局面形成了。工人待遇改善,他們的生產率也跟著提升,因為機器設備的不斷進步,優化了他們的作業方式,並增加了企業的回報率,如此一來,勞資關係就步入了雙贏的良性軌道。
而緊接著爆發的二戰,則從根本上拯救了美國經濟。
二戰仿佛給美國工業裝上了一台高功率馬達,戰爭期間,成百上千家企業為生產軍用物資加班加點,失業的工人們很快就回到了生產崗位上,為了接到更多的訂單,工廠之間還展開競爭,看誰的生產率更高,產量更大。
二戰期間的美國工廠
在戰時經濟與愛國主義的共同鼓舞下,二戰期間美國的勞資關係,達到了歷史上的蜜月期。這一方面得益於訂單的不斷增加,另一方面與羅斯福的愛國動員相關,據說他曾與美國的工人代表達成共識,大致的意思是,國難當頭,你們工人兄弟也得識大體,顧大局,認認真真工作,就當給我總統一個面子,至於過去的事,咱們以後再說吧。
1945年,羅斯福去世,他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連任四屆的總統。隨著二戰的結束,美國經濟終於迎來了黃金時代。
4/6 戰後的黃金歲月
羅斯福新政導致政府規模的急劇擴大,政府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與教育水平獲得了顯著改善。
而另一方面,因戰爭而誕生的各項新技術,如今則轉入民間,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所以,企業的回報率繼續增加,而社會福利的提高又讓民眾有了獲得感,有人因此認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是美國貧富差距縮小的時期。
五十年代的紐約
那麼,美國的勞資關係有沒有延續戰時的和諧呢?很不幸,僅僅在二戰結束後第二年,美國再次爆發了大罷工。
這次罷工波及到很多行業,從汽車、煤礦、鋼鐵到鐵路,幾乎把全國給搞癱瘓了。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甚至與工會領袖公開叫板,以自己的名譽擔保,號召工人們為了國家利益著想,停止罷工。
這是工會力量在戰後的首次崛起,也讓全美國見識了工人的力量,杜魯門是美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敢於直面勞資衝突的總統。在他之後,大多數總統對工會都採取了容忍的態度。
你可能會問,既然工人都過上好日子了,為啥大家還要鬧罷工呢?要知道,二戰後的美國經濟正進入新一輪的增長期,大家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幹才是啊。
但事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一旦你賦予了人們某種權利,尤其當權利變成一項資源之後,有些人就會充分利用,不停地試探對方的底線,使之成為謀取利益的工具,原本旨在保護工人權益的工會,也逐漸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對於美國工會就是如此,通常情況下,生意越好,美國的工會領導就越容易和企業主談條件,比如漲工資,提高福利,或者增加假期等等。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當資本家即將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他們才有理由,有底氣要求從中分得一塊蛋糕。而此時的企業主,由於不願意承擔企業停產造成的巨額損失,往往選擇答應對方的要求。
當然,我們不能說工人的訴求都是無理取鬧,但是工會權利的濫用對美國製造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工會排斥競爭,抵制效率,使得資本家與工人處於永久性的博弈關係,並最終削弱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只是在二十世紀中期,這些弊病尚未暴露出來。
因為此時的世界局勢對美國仍然有利,戰後世界各國百廢待興,唯有美國本土不曾遭受戰火的蹂躪,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全球貿易尚未恢復,美國暫時沒有遇到新興工業國的挑戰,直到70年代。
5/6 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製造業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兩個二戰的戰敗國——德國與日本,經過戰後數十年的臥薪嘗膽,如今再次向美國發起進攻,只是這一回,他們的武器不再是虎式坦克或者零式戰鬥機,而是高品質的製造業。
三十多年前有部美國電影叫做《超級魔鬼幹部》,故事背景發生在一座美國小鎮,一家當地的汽車廠掙扎在生死邊緣,公司管理層為了拯救公司,請一家日本車企買下工廠。接下去就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日本老闆對品質有著苛刻要求,使得懶散慣了的美國人極不適應,他們不得不接受日本式管理的改造,期間引發了不少衝突。當然,作為一部喜劇片,電影有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這家工廠最後起死回生,重新獲得了市場競爭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車如同洪水猛獸湧進美國市場,它們物美價廉,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與之相比,美國汽車顯得笨重、耗油、做工粗糙,美國車企紛紛向日本企業取經,商店的書架上,到處兜售著關於日本企業管理的暢銷書。
而來自德國的汽車與電器,同樣對美國製造業造成了嚴重打擊,以甲殼蟲為代表的大眾車,讓美國的油老虎們相形見絀,美國人突然發現,昔日的製造業強國正遭遇四面楚歌。
據說,一個日本汽車工人的生產效率是美國工人的3—4倍,而美國汽車工人的時薪,卻是日本工人的1.8倍,光憑這組數字,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美國汽車競爭不過日本,以及美國人為何不願意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工廠了。
美國汽車業是美國製造業的一個縮影,它曾經的輝煌是建立在全球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基礎之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汽車在本土的市場份額達到了80% ,到了新世紀,這個數字降低到不足50%,其餘的市場則被德日韓等汽車企業給瓜分。
雖然美國的汽車業在衰落,汽車工人的待遇並沒有降低,以通用汽車為例,他們依然延續著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高工資和高福利。不僅如此,工會依然向企業爭取各種權利,包括退休工人的福利待遇,離職補償,甚至在企業倒閉之後,企業還得養活這批人,直到他們去世為止。高昂的人力成本與額外支出,使這位昔日的汽車業霸主積重難返。
工會綁架了美國經濟,讓一度給國家帶來繁榮的製造業喪失了活力,隨著製造業中心向亞洲的轉移,美國人只能望洋興嘆,如今他們剩下的唯一武器,只有貿易保護了。
6/6 誰打破了僵局
電影《超級魔鬼幹部》就是今日紀錄片《美國工廠》的前身,它們的故事何其相似,只是主人公從日本人換成了中國人。
《美國工廠》里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有個工人被福耀公司開除,因為她曾經號召大家加入工會,失業之後繼續上街遊行,抗議中國老闆對員工的剝削。然而,當她回頭看著背後的工廠時,她終於後悔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可能永遠回不去了。
事實上,抵制工會的不僅是中國的資本家們,還有美國的年輕人,在決定福耀公司是否引進工會的投票中,年輕人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很清楚,工會表面上是在對抗資本家,但更排斥年輕人,一旦他們爭取到了自己想要的福利待遇,就會千方百計地阻止競爭者前來攪局,尤其是比自己更年輕,更廉價的勞動力,後者通常比較容易向資本家妥協。
至於代頓市的當地政府,他們也不想讓工會插足工廠事務,所以,他們同樣堅定地站在了福耀公司這一邊。這裡的工人已經長期失業,再也經不起折騰,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更多的人有一份工作永遠被擺在第一位。
福耀集團的老闆曹德旺是個情商特別高的人,有一次當他巡視公司接待室的時候,有部下問他,要不要在牆上掛一幅中國長城的照片?被曹老闆拒絕了,他給出的理由是:不要去刺激美國人。
很顯然,曹德旺已經感受到了來自美國工人階級的敵意,這其中既有對資本家固有的仇恨,也有文化隔閡所導致的誤讀與揣測。所以,曹德旺不希望以一個征服者或者施救者的姿態出現,作為商人,他只想告訴大家,我是來做生意的。
然而,曹德旺並沒有向工人透露他的另一個想法,在經歷了這場工會風波之後,他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而他的經理則告訴曹老闆,生產線在將來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機器給取代,這就意味著,工廠不必再聘請那麼多工人了。
某種程度上,這才是一百多年來勞資關係的真實寫照。當資本和勞動的博弈陷入僵局之時,技術進步就會打破原有的均衡,並整合新的資本與人力,再次為行業注入生機。文明的疊代,就遵循著這樣的邏輯,而那些拒絕接受變革的人,無論有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終將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