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企業活得最長久

2019-12-02   嘯瞰風雲

​什麼樣的企業最有可能基業長青?你可能馬上會想到《財富》周刊里的那些明星公司,比如蘋果和谷歌,或者歷史更悠久的寶潔、豐田和可口可樂等等。

如果再問你一句,使企業基業長青的秘訣是什麼?商學院教授會給出持續增長、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包容並蓄等答案。的確,優秀的企業大多具備以上特徵,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也經常把打造百年老店作為自己的目標。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活的最長的企業,並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行業巨頭,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小到你連名字也沒聽說過的企業。它們的壽命已超過百年以上,有的甚至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

有趣的是,這些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兩個國家,一個在日本,一個在德國。

據一項研究顯示,在全世界擁有200年以上歷史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都是日本公司。在日本,經營歷史超過200年的企業竟多達三千多家。其中甚至不乏一些超過500年,甚至1000年的「老古董」。

在金氏世界紀錄中,有一家全世界最古老的酒店,它的名字叫做「西山溫泉慶雲館」,創辦於公元705年,迄今已有1314年的歷史了。

日本還有一家老企業也頗有名氣,叫做「金剛組」,專門負責修建寺廟的,它的壽命更長,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日本還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餐飲店,叫做一文字屋,公元1000年創立,位於京都的一座神社旁,如今已經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在日本,類似這樣的「骨灰級企業」還有一大堆,賣鐵鍋的、賣醬油的、賣佛具的、賣扇子的,各種各樣······

說完了日本,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國家——德國。相比日本,德國兩百年以上的企業要少很多,不過也有800多家。德國有一家製鞋公司,名叫Eduard Meier,過去專門給王公貴族做鞋子,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德國還有一家叫做「維森啤酒」的釀酒廠,創建於1040年。在德國,歷史超過300年的釀酒廠竟有70多家!

問題來了,這些企業為何能經久不衰呢?是因為他們特別善於創新,還是在經營管理上有什麼過人之處?答案可能會讓你失望。

這些企業之所以走到今天,恰恰是因為沒什麼變化。正如那家叫做一文字屋的小店,一千多年來,它只賣一樣東西,那就是烤麻糬。

盤點這些百年老店,你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其中有不少從事食品和餐飲行業。

我們以日本為例,維持百年以上的企業有34%從事食品製造,尤其以釀酒、糕點與餐館居多。食品企業能夠活到現在似乎不難理解,很多店鋪都是家族經營,掌握著某種獨門秘方,由父子或師徒世代傳承延續至今。然而,這些企業的規模都不大,有的僅僅是個小店鋪而已。

除了食品和餐飲業,旅館行業也是百年老店的聚集地。前面說的西山溫泉只是其中的代表,此外,日本還有五家歷史超過1000年的旅館。在世界範圍內,德國和瑞士也有眾多古老的旅館。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這些旅館已經成了所在城市的旅遊勝地。

除了食品和住宿,百年企業還有不少集中於工藝領域,且大多是小眾化的工藝品。比如,日本有一家名叫佐藤的公司,專門出售殯葬用品,已有近400年歷史。德國有家名叫 Ammerndorfer的公司,專門生產一種磨,磨在過去被人用來碾碎食品,如今,這家企業也有500多年歷史了。

很顯然,它們都不可能登上《福布斯》雜誌,也不太會引起商學院的興趣。媒體更關注的,是那些科技巨頭或者金融大鱷,而不是這些坐落在街角或者村鎮里的小店鋪。

這些企業能夠生存那麼長的時間,主要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首先,它們大多位於某個利基市場,服務於當地或特殊領域的消費者。

比如1400多年的金剛組,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公司,長期壟斷著日本的佛寺建築市場。日本還有家創辦於公元587年的花道企業,名叫池坊花道會,專門從事插花,針對非常小眾的人群。

其次,這些企業在某個領域長期深耕,很少去轉型,經過好幾代人的傳承,積累了深厚的工藝水平與製造技術,在當地擁有良好的口碑。

第三,大部分百年老店從不擴張,滿足於做一家「小而美」的企業。數百年來幾乎是零增長。它們的商業模式也很簡單,前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經營風格沒有多大區別。

第四,企業的規模都很小,員工人數不到300人的公司超過90%。如果不去當地旅遊或關注新聞媒體的報道,你永遠不會知道它們的名字。

最後一點,很多企業都從事著最古老的行業。無論食品、釀酒還是旅館,它們不太容易受到時代變遷和技術進步的衝擊。很多食品配方迄今仍沿用著老祖宗的做法,一些企業甚至刻意迴避與現代技術發生關聯,對他們而言,離工業時代越遠,就越能給自己增添吸引力。

然而,僅憑這些還無法解釋,為何那麼多百年企業位於日本與德國,而不是其他古老的國家。

有人首先會想到所謂」工匠精神「。的確,直到今天,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在全世界仍然首屈一指,日本與德國產的商品,始終是品質的代名詞。

關於日本的百年企業,經濟學家後藤俊夫曾做過詳細的研究,後藤俊夫指出:日本很早就摸索出了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從人事、財務、風險管理等方面,均領先於同時期的其他地區。

此外,家族企業的基因,也使得經營者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產,格外認真對待。在經營策略上,日本企業始終奉行「量力經營」,不擴張,不折騰,老老實實堅守本業。小企業很少從外部引入資本,只為把經營權牢牢地抓在手裡。

德國的情況和日本相似,德國企業也以家族化經營為主,而且它們普遍拒絕上市,長期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不受資本市場的左右。比起直接融資,德國企業更喜歡間接融資,主要由當地的小銀行和儲貸銀行提供貸款。

後藤俊夫的總結很有道理,但他可能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麥肯錫曾對德國與日本的傳統行業開展過調查,結果發現,這兩個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區壟斷。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德國的釀酒業舉世聞名,這裡有眾多百年老店,啤酒更是聲名遐邇。奇怪的是,德國作為啤酒的消費和生產大國,生產規模竟不到美國的一半,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出在德國的啤酒廠商,這個國家共有1000多個小型啤酒廠,而美國只有六十多家。這麼多德國啤酒廠,為何產量加起來仍遠遠不如美國呢?原因很簡單,德國的啤酒廠都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

每家廠占據著一個地盤,每家的地盤上不允許別的廠家進入。結果,德國啤酒始終沒有全國性的大品牌。各啤酒廠只服務於當地市場,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沒有規模經濟,產能自然就無法擴大。

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日本有這麼多歷時長達百年的食品企業,但所有食品廠加起來,產能只有美國的32%,但日本食品廠的數量卻是美國的三倍。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食品行業的低效?

答案還是四個字:政策保護。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日本當地的食品企業能夠獲得壟斷,其他地區的食品無法進入這片市場。關東地區的糕點要想進入關西地區,幾乎比登天還難。同樣的,日本人對外國進口食品也實行嚴格管控,光是食品檢疫就要花十天時間,這自然令外國廠商望而卻步。

所以你看,無論是德國的啤酒廠還是日本的食品廠,他們就像一個個封建諸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把別人拒之門外。對於市場而言,壟斷是一種效率損失,因為它減少了產量,提高了價格,無益於消費者。但日本與德國的這些小廠家、小作坊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到現在的。

你可能會問,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也許和兩國的歷史基因有關。

德國曾長時間處於分裂狀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由上百個公國、諸侯與自由邦組成,直到19世紀才歸於統一。凡是去德國旅遊的人都會發現,每座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城堡,那正是當年諸侯們為自己蓋建的。

而日本也差不多,日本很多城市都有一座被稱為「天守閣」的建築,天守閣就是當年諸侯們用於防備外敵的碉堡。各地的大名擁兵自重,形成一個個半獨立的小王國。為了有足夠的稅收擴充軍備,諸侯紛紛在轄區內發展工商業,今天我們看到的那些上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都是從那時候發展起來的。

關於百年企業的話題就聊到這。你會發現,這些企業得以基業長青,並不是因為做出了驚天動地的事業。它們大都很平凡,很渺小。從規模上看,它們僅僅是商業世界裡的細胞,能夠生存至今,除了自身的經營得當,還得靠一點點運氣。

同時我們還得注意,一切專注都是有代價的。當今天的企業家們高喊著「匠心」、「執著」、「專一」的口號時,請不要忘了,任何成功,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正是企業所生存的土壤,造就了它今天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