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處處有故事|灑金橋:西安人的美食「金」街

2019-09-06   西安封面


對「老西安」們來說,「灑金橋」這三個字基本上就等於「好吃的」。這裡老字號林立、美食數不勝數,說它是西安美食界的「扛把子」,也不算太過。對商戶和老饕們來說,這條南北走向的老巷子,也早已不是滿足味蕾那麼簡單,誰還沒有在這兒的飯桌上諞過幾句人生?

灑金橋,南接大麥市街,北接蓮湖路,長約八百米,勉強能容納兩輛車交錯通過的窄路極富老街氣質。歷史上,這裡曾先後被稱為鐵爐坊、前衛路、老關廟等。但溯其淵源,「灑金橋」這個名字毫無疑問是最為貼切的。

我市地名研究者葛惠曾考證,灑金橋在唐時稱大橋街,唐朝皇家所需生活物資由江南水路運抵長安廣運潭後,再用車入廣運門到掖庭宮。當時的大橋街直通廣運門前護城河上的金水橋,是貢品進宮的必經之路。

熙熙攘攘的灑金橋。

那麼,是誰曾在這裡做出了霸氣十足的「灑金」之舉呢?《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初由邠王李守禮接待的日本、東羅馬等國來使攜帶金幣入貢,玄宗也命少府鑄造金幣「開元元寶」。開元元年九月乙卯,玄宗宴王公百僚於承天門,令左右於樓下「灑金錢」,許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1982年,在何家村邠王府遺址就曾出土過開元金幣。

坊間的傳說更加精彩!有說李姓兄弟在此遇上石頭變金子,也有說灑金橋在清朝有很多沙姓人,當時街上還有一座橋,叫沙家橋,後被誤傳為「灑金橋」。「長安有個灑金橋,灑金橋住了個員外本姓金……沒料想回來的路上拾了這麼大的一蛋蛋金!」秦腔演員孫存蝶在《拾黃金》里表演的一個叫花子拾到黃金的故事,據說也源自灑金橋。

從蓮湖路拐入灑金橋,街口的商家並不多,走過西側的古都大劇院,一定要留意同一側的小巷子,否則極有可能錯過著名的西五台。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篤信佛教,每年數次前往終南山南五台朝拜,旅途勞頓。李世民為母盡孝,仿照南五台在宮城廣運門以西,太極宮城南牆上,沿起伏地勢築起五座高台,台上建有佛殿,供母朝拜。因仿照南五台修建,又與南五台遙相呼應,故稱西五台。又因該寺上空常見祥雲環繞久聚不散,又稱雲居寺。據介紹,該寺每逢初一、十五才開門,故我們也只能在門口感受一絲其古樸典雅的氣息。

走過西五台,人群便紛至沓來,兩旁的小攤、商戶不僅一家挨著一家,更是藏龍臥虎。酸湯水餃、泡饃小炒、胡辣湯、蒸餃、臘牛肉夾饃……各種美食讓人眼花繚亂,老字號如數家珍,時常有網友評價說:「光聽名字就能讓人口水流下三千尺!」

今年70歲的馬繼明在灑金橋經營著一家主打胡辣湯的店鋪,生意甚是紅火。他告訴記者,從2007年店鋪開業以來,憑藉真材實料和傳統做法征服了一眾食客,他家已成為各類美食、旅遊公眾號爭相推薦的打卡店。「十幾年來,我們店用的牛肉、調料等,一直都是我親自挑選,只有上等的材料才能保證胡辣湯的品質。」馬繼明說。

對計程車司機來說,午夜睏倦飢餓時,一頓美味的夜宵才能及時續上為生活打拚的動力。灑金橋,便是他們夜宵的不二之選。「只要天氣好,哪怕是半夜,灑金橋也特別熱鬧!我最愛酸湯水餃,一口熱熱的、又酸又辣的湯下去,精神頭兒一下子就起來了!」說起灑金橋的夜市,計程車司機李師傅顯得極為興奮。的確,「夜市」是灑金橋家喻戶曉的一張名片,用「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形容也不為過。據老住戶介紹,這樣的熱鬧已存在三四十年了,這裡也是「老西安」們當之無愧的「深夜食堂」。

「十多年來,我的店一直是二十四小時營業,這就足以證明灑金橋有多熱鬧。」馬繼明自豪地說,灑金橋的夜市成就了一家家美食店的生意興隆,也正是美食店的紅火,才讓灑金橋夜市的熱鬧能夠日復一日地延續下去。

無論生活難易、心情好壞,西安人對「吃」的執念從未消減。從豐富多彩的「灑金」故事,到承載吃貨夢想的美食「金」街,灑金橋的存在,不僅見證了西安人對美食的嚮往,也讓無數奔波者們品嘗到深夜裡的快意人生。

來源: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旭

編輯: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