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藍橡樹
微信號:blue_oak
PISA是什麼?
在分析結果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PISA是什麼。PISA是一種測試,一種評估,評估15歲學生的素養,每三年進行一次。2018年的全球測評包括兩小時的電腦考試和35分鐘的背景問卷調查。
跟傳統考試不一樣,PISA不是關注學生能否把自己學的東西複述出來,而是測試他們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景下進行推斷、創新,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所掌握的知識。
換句話說,PISA測評是超出知識考察範圍,真正測評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比如在數學測試中,它所測試的是數學素養,而非局限於數學知識和解題能力。一個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在於他能否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是否具備邏輯推理和提出論點的能力。
同樣,在閱讀方面,考查的是學生提取、思考閱讀文本,從字裡行間進行基本的判斷。尤其在今天數字化信息的浪潮里,辨別信息的真偽,是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所以PISA閱讀測試中,尤其考察學生的審辯式閱讀能力。
2018年
中國「四城戰隊」大獲全勝
2018年PISA結果: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上,均獲得第一名
2018年,共有79個國家和經濟體的近60萬名15.3-16.2歲學生,代表所屬的地區3200萬學生參加了測評。
中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大滿貫!排名均位列世界第一。緊隨其後的三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新加坡、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報告顯示,社會經濟背景最不利的10%中國四地學生閱讀平均成績,比平均成績還要高。
要知道,中國學生PISA成績在過去一次測試中,排名並不理想,2015年的排名一度滑落到第十。
誠然,中國這四個省市遠遠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的整體水平,但「PISA測試之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長Andreas Schleicher表示:
「雖然來自中國東部地區的四個省市遠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但每個省市的規模相當於或者超過了一個典型的經合組織國家,四省市加起來的總人口超過1.8億,而這四個中國地區的平均收入水平則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這四座城市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投入已頗見成效。
我們基礎教育真的全球領先了?
高興之餘,我們繼續把整整64頁的報告看了一遍。事實上,PISA的測試報告遠遠不止三項素養成績的排名,根據問卷我們能看到這一騎絕塵高分背後原因。
首先,中國幾乎是校外學習時間最長的國家
我們先來看這張圖。
縱向表示PISA成績,橫向表示學生每周花在學習上的時間,
包括校內和校外的總體學習時間
圖中右上角紅框標註的便是京、滬、蘇、浙的中國學生,他們每周閱讀量達到57小時,而OECD平均用時僅為44小時,緊隨其後的新加坡每周閱讀時長也在50小時以上。
同比芬蘭,圖片左上角紅框標註,雖然芬蘭這幾次測試的排名有所下滑,但總分、單項依舊能妥妥得進入前十。看看芬蘭學生每周閱讀時間,是全世界最低的,僅為36個小時。我們比芬蘭足足多出21個小時!
緊隨我們其後的新加坡閱讀時長也不少,為51小時/周,但也比我們足足少6個小時。韓國、中國澳門、中國香港、日本,這些也以高強度著稱的國家和地區,每周閱讀時長也依然至少比我們少5個小時。
可見,中國這四個地區的孩子,學習效率太低了!
想像一下,芬蘭的孩子在滑雪,中國的孩子在閱讀;芬蘭的孩子在做木工,中國的孩子在閱讀;芬蘭的孩子在森林裡探險,中國的孩子在閱讀……在未來社會,誰的孩子會更有潛力和可能性,答案不言而喻。
我們基礎教育的成績,如果在以學生犧牲睡眠和玩耍,透支孩子們的未來為代價,這樣的教育還遠遠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育。
中國學生幸福感知力低
2018年,PISA與時俱進,還分發了一份關於幸福感的問卷。
左邊的三項指標分別是指:學生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的程度;在學校不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歸屬感的強弱;面對失敗也不懷疑自己未來的信念。右邊條狀圖代表學生的幸福程度。
令人有些費解的是,中國學生的問卷結果顯示:中國學生輕微感覺到自己不幸福,但對到底為什麼不幸福或許沒有特別清晰的認知。因為從左邊的三項指標來說,他們不論是對生活的滿意度,還是在學校的歸屬感,亦或是面臨失敗時對自己做出的規劃產生的質疑度來說,都沒有特彆強烈的感知。
我們的孩子,是沒有情感的學習機器?
成績最好的學生,不想做科學家
我們來看看優等生的情況。中國四城有48.4%的學生被列為了「優等生」的範圍,這個比例是遙遙領先的。我們可以看下圖,美國僅有12.3%
但是中國這最優秀的48.4%的學生有多少想要從事科學和工程相關工作呢?不到25%,當然也只有不到20%的優等生想要從事健康相關工作,雖然他們在科學方面表現非常突出,但他們從事這兩項職業的意願是遠遠低於平均的。
「PISA之父「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Andreas Schleicher)曾說:
「PISA不關注學生在科學方面的成績怎麼樣,我們希望知道他們多大程度上能夠把科學當做他們未來的事業追求。在這些15歲的男生女生中,將來想從事這方面科學工作的學生的情況。」
但從今年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日本、中國,包括中國香港、台灣地區,這幾個最優秀頭腦聚集地方,想當科學家的人非常少。他們沒有覺得科學是他們將來要從事終身的東西,可是做PISA科學題做得非常好。問題出在了哪裡?
遠還沒到自嗨的程度
除了以上分析的幾點,PISA還有關於家庭背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校園霸凌情況、學生心態調查等等關鍵數據。可以說,PISA評估,不僅僅是針對學生能力的評估,更是國家與地區教育現狀的宏觀體現。
每隔3年,PISA就會增加一個新的測試元素,看各國學生在瞬息萬變的世界發展中,是否與時俱進地具備未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比如,2018年增加了「全球勝任力」,2021年,「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也將被納入評測內容。
至於「全球勝任力」、「創造性思維」這一指標如何測試,以及如何在報告中體現,我們也在等待更權威的解讀。不過,可以預想的是,全球勝任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將會是未來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
芬蘭教育署署長海諾寧在採訪時說,芬蘭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這輪改革之後,他們的PISA成績肯定會下滑。(果不其然)
但他表示對PISA成績的下滑並不感到有壓力:「我們芬蘭根本就不在乎PISA成績!我們更看重的是教育所帶來的實際的效果。PISA成績好自然是好事,但這種評測成績落後了,對我們絲毫沒有影響。」
「教育帶來的實際效果。」高分之下的我們是否考慮過?
自設立PISA測試以來,其所反映的世界教育中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參與國會根據學生在PISA中表現的國際比較,實施相應的改革措施。
2003年測試中勇奪第一的芬蘭,在近十年都是各國重點研究和學習的教育強國,而第一年位列20名的德國,在近十年時間中一直致力於提高教育投入。今年成績榜排名第一的中國教育,是否會讓我們失去反思和進步的動力?
有人曾將PISA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中國孩子「奪冠」自然值得慶賀,但興奮之後,中國的基礎教育,全國範圍的教育,還任重道遠。
本文系授權發布,藍橡樹(id:blue_oak),哈佛本科畢業生和資深教育專家共同創立,65萬家長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台,傳播教育正能量。不讓孩子的天賦被應試教育局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EZz0m4BMH2_cNUgEF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