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忍了!身體出現這幾個小毛病,你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

2020-01-01     珠江頻道

當代人因為屈服於現實壓力

學會的一個技能就是:忍耐

小病能不醫就不醫

殊不知越拖越危險

當身體開始出現異常情況時

其實就是在給你打警鐘

告訴你

「我很不舒服」

有些小毛病要去查血糖

糖尿病發病之初,身體會釋放一些信號,但常常會被大家所忽視。具體到底是一些怎樣的信號呢?

皮膚瘙癢。一到冬季皮膚乾燥缺水,很多人的胳膊、下肢和後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瘙癢。大部分人會選擇清潔皮膚、外搽護膚品來應對。但皮膚瘙癢有時不僅僅是皮膚問題,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約有10%的早期患者會出現全身性或局部性的皮膚瘙癢,外陰和肛門部位較為常見。

另外,皮膚瘙癢還是糖尿病併發症的表現形式。當糖尿病患者有螞蟻在皮膚上爬行感覺時,可能已經產生神經併發症了,這種感覺叫蟻行感。

低血糖。大多數人認為糖尿病是高血糖的代名詞,但其實低血糖也是糖尿病早期的表現之一。這類低血糖在中年人中較為常見,患者初期常常有飯前飢餓難耐等表現。這是因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延遲,與食物吸收引起的血糖變化不同步,飯後血糖達到高峰的時候,胰島素分泌卻沒有達到高峰值,到下一餐血糖回落的時候,胰島素達到了高峰值,導致低血糖的發生,出現餐前飢餓感。

所以,如果患者反覆出現餐前低血糖,建議做一個胰島素釋放試驗,看有無高胰島素血症的可能,另外就是應該注意按時進餐,避免飢餓。

腹瀉。與糖尿病有關的慢性腹瀉,臨床上並不少見,但由於很多人以為肚子不舒服可能是最近「吃壞了」或者腸炎等腸道疾病,就忽視了糖尿病的可能。很多糖尿病患者起病隱匿、緩慢,不一定有口渴、多飲、多尿的症狀,但會因併發症如胃腸道症狀(腹瀉)就診。糖尿病腹瀉多見於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高血糖,會造成胃腸植物神經功能受損障礙,引起腹瀉。

還有些患者可以表現為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這主要是因為長期高血糖影響到了腸管的血供及神經損傷,導致腸道的功能出現紊亂。交替表現為在某一段時間內以腹瀉為主,而過了這個時期又以便秘為主。高齡老人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家人需提高警惕。

嗜睡。有相關數據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在白天嗜睡的時間是正常人的兩倍左右,特別是年齡較大的糖尿病患者。在夜間睡眠充足的情況下白天睡不醒,就要多加當心。

視力下降明顯。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使視力受到影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視力影響最嚴重,患者常常因視網膜出血,造成視力突然下降。

手腳麻木。中老年人如果出現了手腳麻木、脹痛感以及行動不便等異常表現時,往往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傷口久不癒合。由於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管病變,影響傷口周圍組織的血供,加之營養丟失嚴重,抵抗力下降,會導致傷口癒合困難。

反覆尿路感染。因為長期高血糖,所以尿液里也含有大量葡萄糖,容易滋生細菌。同時,患者抵抗力下降,白細胞吞噬功能不如以前,感染便容易久治不愈、反覆發作。尤其是年紀大的部分女糖友還會出現尿道口乾澀、排尿不盡、排尿後小腹酸脹,甚至小便失禁等症狀。

控制體重,糖前期可逆轉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楊國慶:超重的糖前期患者需在3~6個月內減掉5%~10%的體重,並長期維持理想體重,這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有明顯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進食高脂肪食品;碳水化合物以非精製、富含可溶性維生素的為佳,如粗糧、全穀物等;多吃魚、禽類等;多參加體育鍛鍊,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運動不僅可以減重,還可以消耗血糖並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要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藥物。

要特別提醒的是,糖前期是糖尿病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患者大多無症狀,是體檢時意外發現的。因此,有糖尿病高風險因素的人群,即40~45歲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有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等代謝異常病的人群,最好每半年進行一次空腹血糖檢查和葡萄糖耐量試驗,以便及早發現並採取干預措施。

一般來說,當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就處在糖尿病前期了。

六類人易患糖尿病

解放軍東部戰區空軍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王愛萍:空腹血糖長期在5.6mmol/L以上。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89~6.1mmol/L;如大於6.1mmol/L而小於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

其實,血糖長期處在5.6mmol/L以上會損害人體微血管。隨著年齡的增加,這類人對血糖控制能力勢必減弱,若不加以控制,大部分人若干年後血糖回達到糖尿病標準。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後血糖值異常。正常情況下,餐後1小時的血糖為6.7~9.4mmol/L,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次遞減,餐後3小時恢復正常,但若餐後血糖異常,甚至3小時後依然維持原樣或降低過慢,意味著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加重心、腎負擔。

是否有大肚子。相比於全身肥胖,內臟性肥胖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高,何謂內臟性肥胖,最常見的就是「啤酒肚」、「游泳圈」的人。因此,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減小腰圍尤為關鍵。

餐後想睡覺。國外有研究顯示,餐後容易犯困的人,意味著血糖控制能力較弱,將來發生糖尿病的危險也會增加。

睡眠質量不佳。不少研究證實,睡眠時間過短或晝夜節奏紊亂的人,易出現血糖控制障礙的情況。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應激系統啟動,體內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還會引起胰島素抵抗,使血糖升高。

飲食方式「兩高一低」。「兩高一低」是指高脂、高熱量、低纖維,經常吃大魚大肉、煎炸食品及漢堡等高飽和脂肪或高反式脂肪酸食物的人,熱量容易超標,更易得糖尿病;生活中常吃穀物纖維含量低的米飯、饅頭、麵條、麵包等精製主食,易得糖尿病。

雖然賺錢很難,

但是還是需要把健康放在首位。

大家要是發現自己身體不適,

切勿逞強,記得及時就醫哦!

來源 | 人民健康網、生命時報、健康時報

編輯 | 小柯

廣東電視珠江頻道

微信公眾號

GDTVZJPD2013

微博@珠江頻道

給珠珠加雞腿,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DP6XW8BMH2_cNUgfxC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