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過13個孩子,特教老師最想念那個一歲半的男孩……

2019-07-25     大米和小米

黃彩揚第一次見到皓皓(化名)是在評估室,那個只有1歲半的大眼睛男孩看起來可愛極了。

在往後的六個月里,與皓皓相處幾乎成了黃彩揚全部的工作內容,也正是這段時間,讓黃彩揚的特殊教育生涯發生了迄今為止最重大的改變.......

截至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中顯示,全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數為5.3萬人,且比上年增長了0.3%。

如今,大米和小米已經成為近400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聚集地,已服務了將近500名特殊需要兒童。每一名特教的成長,每一位孩子的進步,每一個家庭所收穫的幸福,時時刻刻都在這裡進行著。

他們是中國特殊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小小縮影,而「大米和小米」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去發現、去挖掘、去記錄那些不應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閃閃發光的故事。

【特教日記】從今天起將成為「大米和小米」微信訂閱號中的新設專欄,以文字為載體去記錄每一個動人的故事。在這裡,你可以看見不曾知曉的特教日常和生命間奇妙的碰撞,也可以看見中國特教行業的真實寫照和未來期望。

如果你身邊有特教的故事,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特教老師黃彩揚,將是本欄目的第一個受訪人。

我與那個一歲半自閉症男孩的故事

口述 | 黃彩揚

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成長中心特教老師

他不過就是一個孩子,再鬧騰能有多厲害?

這是我正式入行之前心裡的想法,那時候老聽見已經就業的學長學姐吐槽孩子難帶,我其實還有點不屑,甚至覺得他們是在刻意放大教學難度。

不過很快我就被我那種膚淺的想法打臉了,原來考量一個孩子好不好帶,不僅僅是看他哭不哭鬧,還要看他能不能跟著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去進行,完成度如何,以及能力有沒有進階等等。

這也足以證明了我當時還不能完全理解一名特教老師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大學畢業後,我在廣西一家機構里做ABA老師。第一次跟孩子上課,我雙手因為緊張而一直顫抖,帶我的老師恨鐵不成鋼地說:「現在沒有家長在場你都緊張成這樣子,要是家長在場你還得了啊。」第一次試課就在這樣的緊張和不知所措中草草收尾。

2017年下半年,我辭職來到深圳,原因很簡單,廣西那家機構無法讓我繼續成長了,我看不到自己職業生涯的更高點。

來到大米和小米已經快兩年,成為早期丹佛老師過後,在這裡前前後後帶了13個孩子,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我在這兒的第一個個案:皓皓。


第一次見到皓皓是在評估室,那時候柳老師(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成長中心ESDM督導柳一明)正在給他評估。我當時只覺得這個小小的男孩太可愛了,皮膚白白的,眼睛大大的。

後來了解到,皓皓因為沒有發展出語言,在中山三院鄒小兵教授那兒診斷為疑似自閉症後來進行干預訓練。

跟皓皓的第一次接觸,我仍然有一點緊張,但很快發現他是自來熟那一類的孩子。在個訓室里我坐在離他有一點距離的地方,他望了我兩眼,然後很快就被我手上好玩的玩具所吸引,邁著他還不太穩的小腳步,奔著玩具來了。

當時為了讓皓皓進步,每天回到宿舍我都會想第二天要用什麼新的玩法去和他相處,特別期待去和他上課。

皓皓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他無法抗拒「玩具誘惑」。

小汽車是他最喜愛的之一,當時為了讓他認識物品分類,我不得不把他最愛的小汽車也納入遊戲教學當中。一次次藉助小汽車把不同種類的物品運到指定的地方,卸完貨再去運其他的,很快這個教學目標就完成打卡。

當我們需要進入另一個遊戲環節時,他突然反應過來自己被「套路」了,就賴在地上哭著說「不要不要」。然而當我拿出另一個玩具玩出好玩的樣子時,他又會自己站起來說「我要玩我要玩」,哈哈。

陪伴皓皓每天來干預訓練的是他爸爸,一個很努力且思維很活躍的父親。

有時候我沒能抓住孩子的興趣點,他都會說沒關係;有時候想不出一些玩具的變化,他也會幫忙一起想,會不斷地跟我們說一些他在家裡訓練的情況。

家庭和機構各自承擔著重要的作用,並且互為促使孩子向前奔跑的左右腿。這是我從皓皓家庭中看到的關於自閉症孩子干預之道最貼切的描述。

皓皓離開機構的那天,正好是他兩歲生日,他已經從只會咿咿呀呀,成長為一句話可以說五個字的乖寶寶。我和其他兩個帶他的老師給他買了蛋糕,為他慶祝生日。

年幼的他或許並不能夠理解離別的意義,只是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跟我擁抱,說了拜拜,為我和他相處的這半年畫上了句點。

回過頭來看,皓皓的進步十分可觀。同時,我第一次明顯的進步,第一次職業帶來的成就感,也都是從他那裡獲得的。

帶皓皓的期間我正面臨晉升一級早期丹佛老師(幼兒綜合能力提高課,針對12-48個月自閉症譜系障礙嬰幼兒。以下簡稱:丹佛)的考試,他就是我的實操考試的孩子。考試通過後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收穫和進步都是來自於皓皓,印刻在我特教生涯中的第一個重大榮譽正是和他息息相關。

這些小小的細節,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每一件都很寶貴。

在來到丹佛課程組之前,我在ABA課程組(個別化綜合能力提高課)學習了一個多月。因為無意中從室友口中得知公司正在興起早期丹佛模式,我才了解到,原來在自閉症主流干預手段中還有這樣一項專門針對嬰幼兒群體的更早的介入方法。

相比起ABA讓「孩子遵循老師」的策略,丹佛更傾向於「老師遵循孩子」,以「遊戲」的方式去為每一個個案加入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而讓孩子成為可以與他人互動交流的主動參與者。

我被這樣有趣的教學方式所吸引了。

自皓皓之後,我從帶一個個案,慢慢上升到帶兩個,帶三個……到目前為止已經和13個特殊孩子有過交集,越來越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了起來。

也許是成為一名特教老師過後,我大概才真正體會到當特殊孩子的家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明明我自認為跟孩子們已經相處挺久,足夠了解他們,但時常還是無法讓哭鬧發脾氣的他們順利平靜下來,不可避免會覺得力不從心,甚至在心裡偷偷地想過放棄這個職業。

直到後來我才能夠真正明白,這就是我們孩子的特質,他們正是因為障礙而控制不住自己,特教老師存在的意義或許也正在於此。我們是除家長之外最熟悉他們的人,去接納他們,去理解他們,然後才能夠去幫助他們,在大米和小米,現在丹佛課程組有包括督導在內的24個小夥伴並肩前行。

去年12月,我帶滿了600個課時,並且順利考過了丹佛二級老師。相比一級考試,二級考試除了理論範疇更加深入,實操個案時對老師的整體把握和細節處理要求更多,而且必須要求老師能更快速地察覺到孩子的反應。

特教這份職業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容易,不過我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往後的挑戰,哪怕困難重重,我無論如何也不想捨棄這份曾經和一個叫皓皓的孩子一起拿到的獎勵。

編者後記 |

採訪黃彩揚過後,編輯也聯繫到了已經離開大米和小米快一年的皓皓和他的家人。

皓皓爸說:「我印象中的黃老師開朗、熱情,並且這樣的性格給皓皓帶來的幫助非常大。不光是皓皓,對其他孩子來說,有一個好老師和快樂童年時光格外重要。」

「相比起培訓,我認為愉快的相處和玩耍才是對一個嬰幼兒時期最重要的干預。培訓應該是和快樂時光相結合的,黃老師做到了,我很感謝她對皓皓那半年來的用心和盡力,讓曾經沒有語言和只會自顧自玩的皓皓,開始會拉著我的手說『一起玩』。」

在大米和小米ESDM督導徐園月眼裡,黃彩揚活潑又有主意,為了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和他們打成一片,經常玩得自己嗓子冒煙。

而這些,正是一位合格的特教老師所必須的。事實上,那些成為干預能手的家長們,也會經歷同樣的鍛鍊之路:科學高效的干預方法,足夠的耐心,以及對生命的熱愛。

采寫 | 陳欣(ID:

圖源 | 昵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9HiL2wB8g2yegNDjz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