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9年便被廢除的「二簡字」,儘管失敗,卻讓這些人改了姓

2020-06-28     藝術起源

原標題:公布9年便被廢除的「二簡字」,儘管失敗,卻讓這些人改了姓

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人們對對姓氏文化看待的極為重要,古人以「姓氏者,表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來解釋姓氏,流傳至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姓氏不僅僅是不同的稱呼,還是基於漢字而來,眾多記載考究都證明其來源於祖先對圖騰的崇拜。

百家姓

從圖騰轉變為部落名字,再到部落轉到個人姓氏,姓氏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歷史的見證者,對於如今的我們,姓氏也早已融入骨髓,人人都有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決心,甚至成為了一種尊嚴的代表,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有些姓氏在不知不覺之中,早已發生了改變。

漢字演變

姓氏還會改變?其實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由於漢字發生了變化,很多人的姓氏也在隨之改變,對於我們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繁體字到簡體字的變化,只不過如今我們寫的,屬於「漢字第一次簡化」,因此很多姓氏的字與繁體字並沒有太多變化,而在上世紀70年代,還有著一場「漢字二次簡化」的潮流。

漢字二次簡化

在很多老一輩的印象中,「二簡字」並不陌生,從19世紀末開始,「漢字改革」的潮流便已經掀起,由於清末朝廷的墮落,很多文人墨士都把原因怪罪到了傳統文化的身上,而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便是漢字,於是漢字成為了當時文人中的「眾矢之的」,魯迅、譚嗣同與陳獨秀等文人,都是「廢除漢字運動」的代表人物。

二簡字

與「漢字簡化」不同的是,當初這些文人想要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而這場運動也終究沒有成功,但卻促進了漢字的簡化,於是到了上世紀30年代,漢字進行了第一次簡化,也就是我們如今所些的簡體字,而到了70年代,漢字進行了第二次簡化,這次的簡化可以說很徹底。

漢字二次簡化

因為在當初,很多文人甚至都要翻字典重新識字,簡化程度很高,因此「二簡字」從1977年公布,僅僅公布了9年,到1986年便被廢除,而在表面上看,「二簡字」儘管失敗了,但卻達到了一種廢而不止的效果,一些字體甚至影響至今,比如「桔」與「歺[è]」字屬於「二簡字」,本身是「橘」與「餐」字,而除了這些常見字,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讓這些人的姓氏發生了改變,大家可以看看有你的嗎?

「二簡字」字典

著名劇作家閻肅便是一位被「二簡字」改姓的人,在如今的文學界,還有眾多人稱之為「閆肅」,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位的大姓,時至今日,大多數「閻」姓的人,也都改以「閆」為姓,而對於一些很常見的姓氏,如今很多早已完全發生了改變,比如「傅」姓如今普遍改為了「付」,「戴」姓改為了「代」,「顏」姓改為了「嚴」,「藍」姓改為了「蘭」。

二簡字

在其中,還有著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一家的三兄弟,姓氏有著三種寫法,分別是「簫」、「蕭」與「肖」,如今這三個同音字,分別都存在,只不過很多人或許都覺得不是一個姓了。當然除了這些常見的姓氏,有些很不常見的姓氏,普通人都很難念出來的也有很多被改變,最典型的便是「甯」姓被改為了「寧」。

姓氏文化

「甯」姓作為姓氏文化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說流傳了幾千年字體讀音都未曾改變,卻沒想到在「二簡化」中被改變,並且流傳至今,在如今很多人早已看不懂繁體字,一些流傳千年的古老姓氏被改變或許也不知曉,由此可見「二簡字」的影響有多深遠,而在這其中,有你的姓氏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dU-nIBfGB4SiUwfC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