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會傳染嗎?這4種與病原體相關的癌症,的確會!還是小心為上

2019-09-21     問上醫

惡性腫瘤的首要病因,是長期接觸致癌物。

比如長期食用霉變的玉米、麵粉以及花生等,攝入了大量黃曲黴素,就會很容易得肝癌。

再比如習慣吃腌制、燻烤食物的人,會攝入過量的亞硝胺類物質,得胃癌的可能性就會比習慣吃新鮮食物的人大得多。

但現實生活中,一些惡性腫瘤,呈現家族聚集性,看起來就好像癌症具有傳染性一樣。

是否真的有這回事呢?


其實,癌症本身並不會傳染

傳染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

癌症病人本身不是傳染源,癌細胞自身無法通過某種途徑傳入到他人體內從而引發癌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微生物感染可能會導致腫瘤,也會傳染。

如肝癌患者同時伴有活動性B型肝炎,肝炎病毒就具有傳染性,但肝癌細胞不會傳染。

被感染者被傳染的是B型肝炎而非肝癌,因此如果肝癌是由病毒性肝炎如B肝發展所致,應做好防護,特別注意不要接觸患者的血液。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過於擔心。

因為每種致病微生物的傳播途徑都是有限的,只要阻斷這些傳播途徑,就能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比如愛滋病是通過血液傳播的,只要不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和血液製品,就不會傳染;

人類還發明了很多疫苗,提前接種就能將這些疾病拒之門外。

比如,隨著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的普及,B肝在年輕人中的患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的惡性腫瘤:是這四種

1. 肝癌:B肝、C肝病毒(HBV.HCV)

在我國的肝癌患者中,絕大多數都是由肝炎病毒感染所導致的。

感染了肝炎病毒後,肝臟就會發生病變,出現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甲、乙、丙、丁、戊五種肝炎病毒中,B肝病毒和C肝病毒都會導致肝癌,並且有血液、母嬰、性三種傳播渠道。

因此,如果和病毒性肝癌患者握手、共用餐具等並不會被傳染肝炎病毒。

但如果如果接觸到患者的血液、性接觸等,則可能會被傳染肝炎病毒。

預防措施:最經濟有效的預防B肝的方法就是注射B肝疫苗,而C肝目前還沒有疫苗。

而且當疫苗到期後,要再次進行疫苗注射。

此外,至少一年進行一次血液甲胎蛋白檢查和超聲檢查才是最安全的預防方式。

2. 胃癌:幽門螺桿菌(HP)

胃癌的發病與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密切相關。而幽門螺桿菌是可以傳染給他人的。

幽門螺桿菌會損害腸胃,容易引發胃炎、胃潰瘍等腸胃性疾病,最終導致胃癌。

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可以通過唾液或口腔分泌物傳播,接吻、共用餐具等都能傳染。因此,我國幾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但就算被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也不要驚慌,因為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桿菌被感染者都會發展成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的。

正常人感染後不會有什麼太大病症,但如果是本身有腸胃疾病或家裡有胃癌歷史的,就要重視檢查治療,只要規範治療幽門螺桿菌基本都能治好。

預防措施:在家就餐時儘量選擇分餐制,在外就餐避免使用公共餐具。

暫時沒有相關疫苗,嚴重的腸胃性疾病都可通過胃鏡檢查確診,因此,定期檢查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3. 宮頸癌:人乳頭瘤病毒(HPV)

HPV已被證實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臨床上,宮頸癌患者幾乎都是HPV感染導致的,其傳播方式主要是性傳播。

但同樣,即使查出有HPV感染也並不表示一定會得宮頸癌。

這是因為,一般來說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夠殺死HPV,但若是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如HPV16或HPV18,罹患宮頸癌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預防措施:接種HPV疫苗是目前預防宮頸癌的最有效手段。

但即使接種了疫苗,也不能保證以後一定不會患癌,也應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

特別是年輕女性或家族有宮頸癌歷史的,至少3到5年做一次檢查。

此外,注意個人衛生和潔身自好,也是預防HPV感染的重要措施。

4. 鼻咽癌:(人類皰疹病毒4型)

生活中,鼻咽癌患者也不在少數,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吸煙、喝酒等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

實際上,人類皰疹病毒4型(EB病毒或者HHV-4)的感染,是發生鼻咽癌的重要原因。

口-口傳播是EB病毒傳染的主要途徑,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預防措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漱口。飲食講究衛生等,都有助於預防該病毒。

吸煙等因素能激活潛伏在人體內的EB病毒,建議戒煙並遠離二手煙。


其實,癌症並不會因為人們的親密接觸而傳染,但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傳染病會傳染。

因此我們要了解各種病毒是如何傳染的,在與感染者接觸時,也不要時時提防,處處小心,不要歧視他們,多給他們一點關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yhVm0BJleJMoPM7H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