⑪援鄂醫生:這一次,終於輪到我說「有危險我先上」

2020-02-19     浙江新聞杭州
編者按:記錄一線故事,匯聚抗疫正能量,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推出《戰疫·杭州日記》專欄,銘記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講述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腦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穎

張穎是浙江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浙大二院援鄂醫療隊第六醫療組組長、第二臨時黨支部書記。2月14日,她隨隊赴武漢,目前在武漢協和腫瘤中心ICU工作。

浙大二院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腫瘤中心ICU第六組醫療組合影,左起為張紅兵、劉勝、吳雲龍、張穎(組長)、王斌

不畏險阻,堅守最後一道防線

今天,是我隨浙二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的第五天。凌晨三點,從重症監護室出來,我在夜深人靜的武漢城,敲下這段文字。

2月14日第一天到武漢,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有幸,參與並見證了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一件只有中國才能做成的事情。

2003年SARS,我讀研究生一年級,老師對我說:「我上,你們回去。」這一次,終於輪到我說:「我上,有危險我先上。」好朋友說我有英雄情結,我回答她:「無上榮光!」

今夜,收治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病人,本來等待心臟移植,馬上看到希望了,卻和他的妻子都確診了新冠肺炎。因為合併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冠脈心室瘺、慢阻肺等基礎疾病,他轉到了我們ICU。

晚上在詢問病史的時候,病人顯得格外沮喪。在說到他期待已久的心臟移植手術,因為染上新冠肺炎而泡湯時,他低下頭一言不發。那一刻,我心裡特別難受,在這樣一場疾病與戰鬥面前,沒有人是孤立的。也許有人失去了一場愛情,有人失去了一段旅程,但最怕,就此真的失去了希望。

對我們而言,用現有的醫療手段和方法,陪病人走好每一步,把我們的專業專長發揮到極致,就是最好的。

張穎(左)與同事吳雲龍醫生評估患者病情,調節呼吸機參數

第一天來的時候,安頓好已是傍晚,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去醫院熟悉環境。第二天上午培訓,下午走穿脫流程,那天武漢飄雪,很冷。

清潔區通往污染區的通道在戶外,帳篷擋雪,物資有限,我感受到了武漢同仁的不易,出來時在半污染區碰到華西、南方醫科大的同仁們。突然間,我意識到這就是一場在武漢的大會戰,全國醫務工作者奔往前線匯合。而我們,浙大二院整建制接管的ICU重症監護室,則是守住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很多人問我,你怕不怕?實話實說,上班的時候忙碌起來沒感覺,該怎麼工作就怎麼工作。但是夜深人靜回來後,我也害怕,我會想我上班時有沒有哪裡暴露,會仔細體會一下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我怕,我怕保護不好自己,我怕傳染同事。可是我們不能退,我們的使命在、責任在、初心在,絕不能退後一步。因為,如果連我們這最後的一道防線都沒守住,我們在這場戰鬥中倒下了,這場戰役就真的敗了,那是我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也是千千萬萬醫務工作者不能接受的事情。會害怕,但我們誓死不退,只為守護這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醫生上班是六小時一輪換,今夜是我們醫療組的第二個夜班。我們醫療組由來自重症、呼吸、全科和麻醉的五位醫生組成,護士是來自心臟大血管外科的團隊。

開科短短四天時間,已經把無創、有創、高流量都用上了,病房已經把所有機器都用滿了,氧壓已經開始跟不上了。畢竟,這裡是普通病房改造的ICU,設備帶能帶動的機器有限,我們自己帶的設備、機器、物資已經全部開始頂上了。

病房裡的病人病得很重,大白肺,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高齡病人還合併很多基礎疾病。有時候病情變化快,我走得稍微急了點,感控護士站立在旁,就會提醒我要慢慢走,把自己當太空人,避免氣溶膠播散。

這跟我們平時風風火火的工作風格差太多了,有時候忙起來了適應不過來,還好我們建立的監督保護機制很完善,專人管控、反覆提醒。每個人的腦袋裡都會有根弦:要輕,要避免氣溶膠播散。查房時,護士也會來提醒分散站立。

在外作戰,更加體會到團隊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我們醫院行政管理的先進和用心,往往我們自己還沒想到的事情,他們先想在前面並且落實了,很溫暖、很走心。

張穎醫生評估患者病情場景

前線的物資保障很充分,有時候我在想,醫院是不是把家裡儲備的物資都運到武漢了?171人的隊伍,每天好幾班在輪換,消耗真的是相當大。

在這裡,酒店工作人員會叫我們白衣天使,也有稱呼我們為白衣戰士的。無論來幫我修窗戶的大伯,還是捐贈水果給我們的志願者,每個人都是那麼友善,那麼尊重我們。他們,把我們視為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

平日裡,看到電視里衝鋒陷陣的戰士,有時候我在想,換成是我,真的會上去嗎?這一次,我在內心找到了答案,我會上,我先上,不為別的,只為打贏這場戰役,為武漢的同胞,為我們的大後方。

出發時,打胸腺肽(提高免疫力的藥物)的那一刻,是我真正意識到要上戰場了。我願意用我的專業,用我的所長,甚至是我的生命,來守護這片熱土,打贏這場戰役,不怕犧牲,不懼風險,牢牢守住這裡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徵集

疫情防控的一線體悟、遠離人群的心路歷程、思念親人的等待心情,日記、隨筆、口述……形式不拘,只為記錄這段「戰疫」中的真實故事。歡迎大家在文末點擊「寫評論」與我們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TCX3ABgx9BqZZIfz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