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跑步,其實有一個秘密大家可能一直沒有發現。創造新的個人紀錄之後的快感,完成了一次艱苦訓練之後的滿足感,一場表現差勁的比賽之後的失落感,其實都是跑步帶來的。無論快慢,你都能體會到這一切酸甜苦辣。這就是跑步的魅力所在。
撰文/橙橙
編輯/小葉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很多人跑步之後,覺得跑步這項運動越來越不簡單,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跑好。
其實,跑步真的是一項很簡單的運動。就像中國最能跑的女博士劉子揚所說的那樣,生活往往比馬拉松更考驗、更艱難。
所以,不要把跑步想得太複雜,帶著一顆輕鬆的心去跑,你會更快樂。
跑步是生活當中最簡單的運動健身方式,好處是非常多的。只要長期堅持,你一定會感受到跑步對身體日積月累的巨大作用。
其實,不管你在任何年齡開始跑步,你的身體就會一步步被改造,發生奇妙的變化。從心臟,到肌肉,到免疫系統,再到大腦,你的身體都會在這些方面獲得益處。
跑步可以提高膽固醇,降低血液凝塊的危險,鍛鍊你50%經常處於閒置狀態的肺。跑步還可以通過增加你的淋巴細胞來增強你的免疫力。
跑步可以延長壽命,很多科學研究都證實了這一點。除此之外,跑步還能治療一些疾病。如果把跑步比作藥劑,那麼只要小小一劑,就能發揮最大的療效。
對於業餘跑步愛好者來說,跑步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是專業競技,所以不需要過分追求跑量,追求每天都跑。
《201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中指出,為了獲得健康,建議成年人每周積累150分鐘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積累75分鐘至150分鐘大強度有氧運動,兩者相結合也是可以的。
對跑步而言,跑步的強度標準一般通過心率劃分,中等強度的跑步,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大強度的則為70%-80%。
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周跑3次大強度的跑步,每次30多分鐘,配速5分,那差不多就是6公里。每周積累18公里,月跑量72多公里,就足夠了。
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在跑步中表現得尤為典型。所以,跑步增量絕不要超過上周的10%,注意循序漸進,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有數據統計顯示,跑步受傷的機率高達80-85%。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高的受傷機率呢?因為跑者每一次落地,身體就要承受自身體重3-5倍的衝擊力。雖然人體關節和肌肉能夠吸收、緩衝這些力量,但如果你的姿勢不合理,熱身不夠,肌肉力量跟不上,運動量過大,跑後不拉伸,那麼傷病就不可避免。
雖然跑步受傷的機率很高,但這些傷病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不會讓你永久停止跑步,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恢復的。
比如跑者經常遇到的跑步膝,髂脛束綜合徵,足底筋膜炎,脛骨疼痛,跟腱炎,肌肉拉傷等,都是完全可以通過休息、治療、拉伸和按摩等方式進行恢復。
跑步過程中遇到傷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應對傷病,所以學習傷病知識、及時就醫也很重要。
如何成為一名身體無傷病的跑者?應該每次跑步之前熱身,跑後熱身,平時進行力量訓練或者交叉訓練,控制跑量,在不同的路面跑步。
跑動的時候姿勢合理:落地輕盈,不過度跨步,增加步頻,上半身挺直。
當你做到這些,那麼傷病就會遠離你。
人類90%以上的焦慮,都來自於攀比。在跑圈,也不例外。
有些人因為跑得慢,每次被問半馬或全馬成績時,你都不敢說出來,只是說個大概的數字敷衍一下。
有些人跑得慢,你不敢和朋友一起跑,因為自己跑得太慢了,跟著他們吧,跟不上;不跟著他們吧,又得讓人家等。
不只是比速度,跑者之間比拼跑量的情況也很多。看到別人月跑量300,你也暗自較勁要跑到300公里。
在一次又一次對比中,慢慢地,一些人發現自己經常因為跑步而變得不快樂。
其實,真的沒必要。
關於跑步,其實有一個秘密大家可能一直沒有發現。創造新的個人紀錄之後的快感,完成了一次艱苦訓練之後的滿足感,一場表現差勁的比賽之後的失落感,其實都是跑步帶來的。無論快慢,你都能體會到這一切酸甜苦辣。這就是跑步的魅力所在。
跑步新手5公里第一次跑進30分鐘的喜悅,與大神把5公里跑進16分鐘的喜悅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都經過了刻苦的訓練,克服了困難,最終突破自我,成功完成目標、創造了新的佳績。
所有跑者,無論快慢,都可以跑得很精彩,只要享受其中的樂趣就好。就算大神可以在29分鐘之內跑完10公里,但每次比賽前他依然會感到緊張。
通過自己努力,創造PB,不管速度多慢,你都應該給自己鼓勵。因為你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當你跑了一段時間後,你會想方設法讓自己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開始去進行間歇跑、節奏跑、乳酸門檻跑、法特萊特跑等訓練。
誠然,這些訓練方法可以提高你的成績,但你要記住,有氧跑才是馬拉松出成績的基礎,不要因為追求速度而忘了根本。
有氧跑是馬拉松訓練中占比最大的訓練方式。沒有低強度有氧跑的基礎,跑乳酸門檻跑就無法做到;沒有低強度有氧跑的熱身,間歇跑、節奏跑會增加很大受傷的風險;沒有低強度有氧跑的恢復,你就無法最大化間歇訓練,長距離訓練的效果。
很多人對於低強度有氧跑是鄙視的,認為平時訓練不跑快,那比賽中怎麼能跑得快?也有人認為速度太慢的跑步屬於垃圾跑量,其實這都是誤區。
真正跑齡長的跑者就會明白輕鬆跑的重要性:它可以讓訓練具有周期持續性,緩解強度訓練課後的疲勞,將引發傷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所以,當你不知道如何訓練時,去跑有氧就對了。
不記得誰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對手知道,三天不練所有人都知道。」
是的,跑步不會說謊,馬拉松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平時跑了多少,比賽就會跑出什麼樣的成績。
馬拉松是最不會騙人的一項運動,如果你想要跑出成績,只有刻苦訓練這唯一的一條途徑。
跑步其實是一個入坑、痴迷、瘋狂、再到回歸理性的過程。很多跑者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剛開始跑步,看到自己的身體一點點變結實或者變瘦,看到自己的速度一點點變快,看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一點點變好,於是覺得跑步太好了,進入到一種痴迷上癮的狀態,每天不出去跑一跑就覺得渾身難受。
後來參加了馬拉松比賽,為了能夠刷新個人PB,只要是看到比賽就報,根本不顧自己的身體是否承受的了,可以說真是瘋狂至極。
然後就受傷了,在這段不能跑的日子裡,你開始反思自己:當初跑步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現在把自己搞的這麼狼狽不堪。於是你開始重新審視跑步這項運動,到底怎麼跑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怎麼跑是健康無傷的,怎麼跑才能安全PB?
所以在跑了幾年之後,越跑越多的跑者回歸理性,追求更純粹的跑步:喜愛不痴迷,執著不固執。
跑步最初的目標是長久而健康快樂地跑下去。只要你用自己能夠承受的配速,完成想要的距離,跑得開心,收穫健康,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