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大煮乾絲很有名,據說與六下江南微服私訪的乾隆有關。想必是一清風涼爽的早上了,游罷風姿綽約的瘦西湖,從玉人吹過鳳簫的二十四橋走出,信步就進了一家臨水茶館,窗前是櫓聲咿呀柳枝輕拂,桌上是熱氣騰騰的翡翠燒賣、三丁包子、蜂糖糕,一壺上好龍井,最勾人眼球的便是一盆「九絲湯」,乾絲、筍絲、火腿絲、口蘑絲、木耳絲、銀魚絲、紫菜絲、蛋皮絲、雞肉絲,黃白淡紅相間,更顯活色生香,嘗兩口,綿軟,筋道,鮮香誘人,禁不住搖頭晃腦,也許就會吟上幾句詩來。具體內容沒人記得,總之因為得了皇帝的讚譽,這乾絲就從小家碧玉搖身而變為後宮粉黛了,其名聲自然不脛而走。外地遊客到揚州,吃大煮乾絲,那是必須的。
揚州乾絲
大煮乾絲講究的是刀工,一塊一公分厚的特製大白乾,得片成二十多片,薄如棉線啊。要不詩里也在寫呢,道是: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乾絲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那場景真叫愜意。三兩知己,一籠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花色品種齊全,一人一壺綠茶,一人一碟乾絲,吃著品著聊著呷著,絮絮地談些家常瑣事、人情百態、國內外要聞,慢慢地一坐兩小時,濃茶已成白開水,再沏上一壺,直感覺滋味濃郁,趣味悠長。草草杯盤共一飲,可以說是市井百姓的一大享受。此處一人一碟就茶一飲的,則是燙乾絲。朱自清曾給燙乾絲畫過一幅白描:「先將一大塊方的白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放在小碗里,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潷去水,摶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干筍絲在尖兒,就成。」相比大煮乾絲,燙乾絲嫩滑適口,清香撲鼻,且操作起來方便快捷,更具平民精神。作家汪曾祺在《尋常茶話》中也寫:「喝熱茶,吃(燙)乾絲,一絕!」
蝦仁蒸餃
燙乾絲果真是平民的美食,在我們水鄉,來了客,首選必是上茶館喝茶,茶不一定講究,燙乾絲是必須的。那乾絲卻也不一定是豆腐乾切成二十多片,有時直接就是薄薄的百頁,切成絲,開水燙上七八遍,一來除去豆腥味,二來更加柔韌綿軟,拌少許燙好切碎的青蒜或藥芹或甜椒,堆在糯米白的碟子裡,加三五片赤褐的醬生薑、十來顆油炸的花生米,再拈一撮翠綠的香菜,撒小把白砂糖,澆了麻油、醬油、香醋,齊了。這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單是看看已讓人心動,吃起來更是齒頰留香。難怪朋友相遇,總會習慣性地相邀「我請你喝早茶去!」讓人不由得想起《儒林外史》中才子杜慎卿在南京看到的兩個生意人,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茶,回來再到雨花台看落照。」並評價說,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
揚州早茶
早茶食品
其實有閒無閒,大家坐下來,喝喝茶,品品乾絲(本地也叫茶頭),聊聊天,看看門前南來北往的客,賞賞窗外如虹?波的橋,偷得浮生半日閒,真是人生一樂。茶是越喝越淡,情卻是越聊越深。有句老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前者就是喝早茶,後者則是泡澡堂,如此閒適生活,恰似神仙一般。喝早茶,品乾絲,是水鄉生活中別致又尋常的一道風景。
作者:朱秀坤;編輯:徐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