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 人生幾何
----觀錢江潮有感
曾祥裕 曾海亮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每年仲秋,錢江(海寧)觀潮節已澎湃襲來。
一般農曆八月十八這天為觀錢江潮最佳時間,這天、我們乘興驅車來到江邊,遊人絡繹不絕。漫步觀潮長堤,不時有歷史著名景觀撲入眼帘。占鰲塔、觀潮亭、「天風海濤亭」,都深藏文化內涵,讓我們腦海中浮現歷史名人與海寧錢塘江的情緣。
白居易、蘇東坡等歷代文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觀後留下了千餘首詠潮詩詞。
在他們的筆下,涌潮這一具有浩蕩氣勢和雄渾威力的大自然景觀,給人以崇高的美感。
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
白居易《樟亭》:「月明何處見,潮水白茫茫。」
劉禹錫《浪淘沙》中寫道:「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蘇東坡因景感懷,多次詠寫涌潮。他那「鯤鵬擊水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寫得是多麼氣魄雄渾,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次到鹽官觀賞海寧潮,賦詩十餘首。
孫中山。毛澤東等一代偉人,也曾來海寧觀潮,並留下了詩文。
從他們留下的詩句中,你可發現各人當時觀潮的心緒以及情趣和志向。
在1916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孫中山先生前來觀潮,有感而題「猛進如潮」。
1948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時任國民黨副總統的李宗仁觀潮後,有感而題「辨是非」;隨同的李宗仁的夫人題了「民眾前鋒」。
而1957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毛澤東前來觀潮,有感而寫《七絕.觀潮詩》一首:「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 鐵馬從容殺敵回。」
「潮起潮落,人生幾何」,當我在海寧觀潮時,心想,人在天地之間渺小的很。
我們生命的個體只是錢塘江潮中的一朵浪花。
風水是「生者與死者之所處與宇宙氣息中的地氣取得和合的藝術」。
我每每考察歷代名人墳墓之時,我每每為死者選擇墓穴之時,在看著骨灰盒送進金井的那瞬間,不勝唏噓感嘆,生命太短暫,天災人禍,生老病死太多的危險,死亡隨時會在我們身邊發生,真的不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人生究竟有多長,人生只在呼吸間。」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生是如此短暫,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測自己的生與死。
「潮起潮落,人生幾何」,人年輕時當猛進如潮 、年老時應知激流勇退!
人生如同錢塘江大潮,有起有伏。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是一個盛衰演釋過程。
佛教中十二因緣探討了生命,特別是人生的起源與浮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環環相扣,相資相生,互因互果,猶如鏈條,緊緊地鎖著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
這縝密的解釋,揭示了佛教兩個最基本的概念:緣起論的世界觀,因果報應的人生倫理。
佛教在論述因果報應的時候,往往用業感、種子、現行之間的關係層層展開,將人生的美好與醜惡等之萬千差別,歸結到人類個人自身精神境界的優劣與行為的高尚或卑下,自作自受,使因果成為判斷人生價值的基礎。佛教在闡解人生改造的歷程時,還用「流轉」與「還滅」演釋。前者是描述人生的消極的、痛苦的、低劣的層面;後者則相反,是佛教鼓勵人生美好追求的主旨。
佛教有語:過去的過去,未來的未來,現在的現在。過去,已成水中月、鏡里花,不可抓。未來,尚是蛋中鵝,能否變鵝,何時變鵝,一無所知。現在,只有現在才現在,可看可感、可抓可握,具具體體、實實在在。
為此,佛主啟示我們:要把握現在。是呀,一切都無法持有許久,唯獨可以真切持有的就是今天。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活在當下」的人們最幸福。然而,科學家也發現,人們還是會用一半時間做白日夢、暢想未來、打撈過去歲月。他們稱,正是占用了一天時間46.9%的「神遊太虛」讓人們幸福不起來。
所以,我在文章結束之時與網友共勉:人生潮起潮落,應進退自如,活在當下,活好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