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相信每位父母都有出一套適合自家孩子的育兒方法,經過不斷的摸索之後,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圈養」,而有的父母對孩子實行「放養」。
到底這兩種培養模式哪種更好一些呢?蔡國慶和鄧超這兩位老爸就給父母們做出了最好的解釋。
一首《356個祝福》,讓蔡國慶老師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但是這幾年卻慢慢退出了大螢幕,原因是蔡國慶老師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兒子的教育上面。
蔡國慶的兒子慶慶和爸爸一樣優秀,年僅九歲,就獲得了一大堆的獎牌證書,妥妥的一名「小學霸」。
蔡國慶對孩子的教育採取的是「圈養」政策。所謂的「圈養」並不是要限制孩子的活動和愛好,而是採取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方法來養娃。
蔡國慶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陪伴兒子讀書寫字,所以慶慶不僅學習成績好,還寫得一手好字。平時還和兒子一起學習他喜歡的技能,還在蔡國慶的「圈養」下,慶慶培養出了朗誦、圍棋等愛好,而且還在各大比賽中獲得了很多榮譽。
蔡國慶的教育更貼近「圈養」本質,就是幫助孩子學習各種技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興趣,開發孩子更多的「靈性」。
鄧超就和蔡國慶的育兒方法完全相反。和他外向的性格一樣,鄧超夫妻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實行的是也是「放養」政策。
鄧超會在休息之餘會帶著九歲的兒子等等嘗試各種感興趣的事情。孩子喜歡什麼就帶孩子做什麼,平時夫妻倆帶著孩子騎單車、學游泳、打籃球,鄧超會鼓勵兒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物。
鄧超曾在節目中表示,等等喜歡畫畫,就會特地將家中的一面牆留給兒子塗鴉。
鄧超給夠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會限制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一切都是以孩子的意願為主。讓孩子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嘗試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開發思維和想像力。
看完很多父母都會有疑問:教育孩子的正確模式到底是什麼?
鄧超的「放養」和蔡國慶的「圈養」,培養出來的孩子確實差距很大,可是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尊重孩子的喜好,適合孩子的性格。
好多父母都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一臉羨慕,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單純對比是看不到孩子的優勢的,父母要做的無非兩點:善於發現和因材施教。
父母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觀察,在摸索和嘗試中找到孩子的喜好,也就是說要培養出孩子「靈性」。
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優勢來「對症下藥」,我們只有放棄標準化的教育模式,才能保留孩子的「優秀」和對未來的探索,也才能鼓勵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你家孩子採取的是「圈養」還是「放養」?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