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爛"到"精英",李亭哲演出《激盪》人物的荒唐與精明

2019-10-16     杜娟

自從18年起,改革開放的題材不斷被挖掘,它逐漸已經成為電視題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類型。它一方面關照了時代的變化,另一方面從這些人物的成長中看到了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近日在電視台和視頻網站熱播的獻禮劇《激盪》劇集播出接近尾聲,收到廣泛的好評。該劇以上個世紀90年代為背景,講述上海弄堂三兄妹的人生起伏變化為主線,探討了一代人的焦慮與拼搏。

《激盪》這個片名初聽非常有感召力,但實際上所有關於奮鬥的主題都是讓觀眾認識到矛盾與挫折,並為此強大。從這個視角看,李亭哲飾演的馮力是最"接地氣"的角色,他以現實為切入點,呈現了年代生存哲學中"得"與"失"。馮力這個人懂事的時候讓人想鼓掌,犯起糊塗時想讓人呼巴掌,是個分分鐘讓入戲的角色。

電視劇鏡頭一開始暗示了"破爛兄弟"陸濤和馮力的特徵:沒錢沒文化卻想發家的年輕人。同樣是走街竄巷撿破爛的兄弟,他們一個務實,一個愛折騰。陸海濤是典型劇本開掛的男孩子,所有女主都喜歡桀驁不馴的他;陸海波是悲劇戲份的輸出者,承攬了為弟弟擦屁股、女友被撬及原諒一切等各式包容。而馮力則是當代年輕人的寫照,平時有哥們罩著玩,出事找不到人,喜歡的人不敢表白,不知道明天在哪。尤其是陸濤結婚的前夜,他求陸濤幫他把被吞掉的貨偷回來,這段兄弟對戲的台詞讓人可恨又可氣!李亭哲賦予這個人物飽滿的小市民地痞氣息,"喜是他,悲亦是他",他把悲劇感和被壓迫感詮釋的精確到位,增添了底層人物的揪心色彩。

再往後說,馮力突如其來橫插一槓,導致了陸海濤從他與林霞的逃婚。從個人的意外到了四個人命運軌跡的改變。作為一個生存的弱者,馮力似乎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他有著明顯的從屬屬性,他的苦悶和理想是絕大部分中國男人最敏感也是最普通的。同樣,李亭哲所謂的關鍵時刻也讓觀眾認識到了普通人的弱脆的一面,沒有家庭背景資源做後盾,想發橫財又被更壞人的欺負,他扎紮實實演出了人物的生活契合度。

從過去抱著鐵飯碗活到老,到如今全民創業熱潮,階層的通道不斷在變化。在《激盪》里,馮力和陸海濤是幸運的,他們抓住了當下的機會。這機會是時代給的,也是自己創造的。比如馮力與思齊的婚姻。思齊作為一個北京的大學生,在當時的年代是非常珍貴的。正是尊循著門這種固化思想,思齊一開始沒有選擇馮力。而她在民政局最無望的時候,馮力出現並保護了她。這個時候,思齊覺醒回望馮力以往種種無言的好,這種循環式的付出終於收到成本。

成長必然多災多難,何況是市井人物出身。他總有有著難以描述的暗黑一面。在最近劇情中,陸海濤岳父不肯騰老屋,拆遷項目無法進行下去。拆遷隊現場總調馮力以為巧言騙過老人家,最後會順勢而為。因此,他前腳扶走了老人,背後還是搶時間拆了老房。儘管這種處事方式在以往百試百靈,油嘴滑舌在某種情況下是一種高商的體現,但這也直接導致了溫父的死亡。老屋對於溫父是融入生命的風化記憶,之於項目是發展的阻力。溫父之死看似意外,但卻預示著一代人的退出。馮力為此自責,不知如何面對。換個角度想,就算是陸海濤,或是我們未見得處理的比他好,這是生活的特殊性。陸海濤或是馮力,你我總要是其中的一個。李亭哲這個人物形象,從情感衝突與客觀現實來展現男性對於命運的理解,尤其是前後期的差異,一種生活態度兩種人物形象,體現了具有穿透力的經歷,讓觀眾印象深刻。

如果從形象感來說,後期的精緻更帖近李亭哲本色,之所以能呈現出不同差異化。這裡有導演對演員的熟悉,也得益於演員在演技方面的駕馭能力,進可痞、退可斯文。值得一提的是,《激盪》是李亭哲與導演余丁的第四次合作,此前在《一代梟雄》、《潛伏在黎明之前》、《面向大海》都有過合作。由此可見,李亭哲的人格魅力和演技能力都是獲得了高度認可。據悉,李亭哲未來還有多部作品主演如《海上繁華》、《秋蟬》、《第二次也很美》、《我的山河我的血》、《面向大海》等多部作品將與觀眾見面,究竟下一次會是哪一面他,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pmM020BMH2_cNUg35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