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一周年,江湖依舊在,武俠精神長傳存

2019-10-31     丁明念響

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明報》創辦人金庸(原名查良鏞)在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4歲。金庸一生創作了15部武俠巨著,華人讀者遍及全球,逝世之日,港媒哀悼: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

金庸、梁羽生與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金庸曾經說過,如果他死後100年、200年,仍然有人看他的作品,他就心滿意足。如今匆匆一年過年,對於他的周年忌日許多媒體依舊發布專欄,證明他的作品還依舊會有人在看,以他的作品為藍本的影視作品會繼續開發,他創造的武俠魅力依然閃爍著光芒。

金庸在自己的作品合集中說,為了使得讀者易於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長、中篇小說(因越女劍是短篇所以除外)書名的第一個字湊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從此這十四個字就此傳播開來,更讓人難以忘懷了,曾經還就這十四個字問過不少人,基本都能夠回答齊全,貌似還有人回復,只要是男人估計都看過金庸的小說。

估計金庸也是飽受盜版的危害,曾經市面上還出現過許多如金庸新著、金庸全著、金庸巨著、金庸原著等打著金庸句號的偽金庸小說,其中有幾個人據說還寫得不錯,收穫了不少粉絲,讓一一時哭笑不得,金庸的十四字對聯一出,猶如一塊閃光招牌倒是讓人分得清楚了,至於其他只能打點擦邊球了。

金庸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書劍恩仇錄》1955年開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然後一發不可收拾,至1972年於《明報》刊載完《鹿鼎記》為止,共創作了十五部經典武俠作品,當然不包括他寫的其他多篇論文和十餘部電影劇本。

2009年金庸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正如有人說的:如果要評選出過去一百年對華人影響最大的兩個作家,第一個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金庸。為什麼他的武俠小說是如此迷人,正因為他憑藉一己之力打造出一個帶著厚重歷史趣味與文字可讀性的武俠世界。

在他創作的這十五部武俠作品中,金庸對於武俠小說的一個重大突破則在於引入大量歷史的東西,既有真實的歷史也有架空歷史,讓人在武俠世界中體驗到歷史的厚重和趣味;他本人也出身書香世家,文筆精鍊,而且對於如何講故事和情節推動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估計同多年報刊連載有關,若是一章寫下來,沒有人願意再買報紙,那豈不是失敗。最後在人物的性格刻畫塑造方面金庸把握得很透徹,在武俠小說中創造出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

最終金庸的武俠小說呈現出一片迷人的色彩,讓人翻開之後就欲罷不能,也正是因為小說的精彩,金庸的武俠小說成了影視劇的寶藏之一。

歷史是什麼?有人說歷史是一種論辯,而論辯提供了變化的機會。

在文字沒有創造出來之前,歷史應該稱之為神話被口口相傳,到文字創造之後,歷史開始被正式記錄下來,在《歷史之源》中作者說道:「歷史」常常既指過去本身,也指歷史學家就過去所寫的內容。

歷史學家也是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歷史都屬於歷史編纂,即可以表示書寫歷史的過程,或者對這一過程的研究。

更偏激的則是菲利普·錫德尼爵士諷刺地寫道:「歷史學家……身上裝滿了被老鼠咬過的古老記錄,授權自己……凌駕於歷史之上,他們最大的權威就建立在顯然是道聽途說的基礎上。」

相對於《三國志》來說,《三國演義》更加流行並被許多人當成真實的歷史看,因為後者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強,而真實的歷史可能並沒有多少趣味和故事情節,只是簡單的記錄而已,那麼這種故事和趣味性就在於撰寫的人如何去表述出來。

在這點上,金庸把歷史的編纂和武俠世界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迷人的架空武俠世界,如《書劍恩仇錄》就是以乾隆年間漢人反滿鬥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反清組織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野史中經常有記載什麼皇帝出巡然後留下民間的遺腹子等等的故事,說得頭頭是道,而且許多人也堅信不疑惑。如今看來反滿鬥爭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但是乾隆和陳家洛是新兄弟是屬於杜撰,但是金庸卻巧妙的把歷史和架空結合在一起。

金庸雖然沒有明確提,但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歷史上乾隆真的知曉自己是漢人的兒子,他會怎麼做?從人性自私的角度出發,他一定會選擇背棄身世而不會放棄皇帝寶座的。

人們經常說藝術的真實,小說是虛擬的,但是涉及到人性的部分可能就呈現出一定的真實性,這也是讓一部小說為什麼顯得耐看的原因所在。

好萊塢第一編劇麥基說:故事藝術已經成為人類靈感的首要來源,因為它不斷尋找整治人生混亂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諦。

金庸以歷史厚重為底蘊,以架空的武俠江湖為框架,創造出一個江湖兒女之間的浮浮沉沉的精彩故事出來,小說賦予人生以形式,在這些小說中創造出一個個可愛的人物形象出來。

歷史由人創造,而小說的故事情節推動也是由人來決定,當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金庸的筆下呈現出來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紛爭的故事就接踵而來了。

如《天龍八部》中的主角蕭峰(喬峰),生在遼國,長於大宋,本身為契丹人,這樣的人物註定了他是最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他初出江湖就武功高強,少年得志,若是沒有國恨家仇,基本上穩坐天下第一大幫可以給江湖以安寧,但是命運不是這樣的,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紛爭讓他這種身份充滿了糾結和煩惱。

這部小說正是基於江湖紛爭及國恨家仇的背景,然後再看不同的英雄豪傑如何在命運的驅使下如何選擇的問題。

蕭峰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面對民族大義和個人恩怨,最終只能選擇大義,所以蕭峰的死變成了一種註定的結局,在書中體現的精神則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即使有很多人都埋怨金庸為什麼把蕭峰給寫死了,但是悲劇依舊是註定的。在金庸的新修版中蕭峰依舊是死亡一途,不過金庸安排了傳功一節,提前埋下鋪墊。

蕭峰說道:「丐幫如要推一位英雄出任幫主,一時之間未必便能找到合適人才,依照祖傳規矩,丐幫幫主必須會得『打狗棒法』和『降龍二十八掌』兩門功夫。二弟,我想煩你先學會了,日後轉而傳給繼任的幫主。要學這兩門功夫,必須武功精熟,悟性極強。三弟不喜學武,環顧這裡許多朋友,只有你最適合。」

這裡也襯託了蕭峰的豪氣,明知前途渺茫,可能必死無疑,依舊淡定處之,這才是俠之大者。

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完安娜之死時,淚流滿面,面對他人的疑問時,他說道,「我的安娜不得不死?」。因為小說整體環境及安娜自身命運,這是她最終的歸宿。

4

金庸創造了一個瑰麗無比的武俠世界,小說的體裁是來閱讀和腦海中幻想的場景,這樣的幻想場景一定會被影視化。

金庸小說本身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劇本,如前所說,由於要考慮到報紙連載的吸引力,金庸的小說中故事情節都是生動曲折,高潮迭起,人物性格多樣,這樣才會吸引讀者持續的讀下去,那麼轉換到影視作品中時,就容易許多,由於人物性格愛恨分明,各具特色,因此也成為了造星利器。

所以有人說,誰才是真正的造星大佬呢?金庸當之無愧為第一人,通過改編的影視劇作品,捧紅了許多明星,男星如鄭少秋、黃日華、焦恩俊、劉德華,梁朝偉,黃曉明,陳小春等,女星如翁美玲、楊盼盼、周迅、林依晨、袁弘、劉詩詩、謝娜等等。

當一年前金庸逝世時,除了媒體、好友以各種方式悼念他時,金庸劇中的許多經典人物的扮演者以不同的方式悼念他,如陳小春也在微博中,以韋小寶的口吻悼念金庸先生——「小寶就此別過,查大俠走好」。在《神鵰俠侶》中飾演小龍女,在《天龍八部》飾演王語嫣的李若彤在微博里這樣寫到,「他筆下的小龍女給予我一切一切,我倆雖未曾遇上過,對他卻有著一種特別的感覺和尊重,謝謝你創造了這角色,而我這生也有幸曾扮演過。查大俠,一路好走!」

金庸生前期望還會有人讀他的作品不會落空,即使讀的人少,看他劇的人依舊很多,在逝世一周年到來之際,人們並沒有忘記金庸和他的武俠世界,張紀中導演在他的微博中更是深情的說:查先生,這一年來,我總是思念你,時常想跟你說話。

其他媒體也以自己的方式懷念一代大俠,這是對於金庸最好的褒獎,正是金庸創造了中國武俠小說的高峰,而許多人是看著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在金庸的武俠劇集中暢遊,與人物一起歡樂,一起悲傷,共唱一首江湖曲。

李亞鵬主演的《笑傲江湖》主題曲不覺響在耳邊:

咦呀,一劍飄飄一生笑傲

浮世滔滔,人情渺渺

一劍飄飄,一生笑傲

……

心還在,人去了

回首一片風雨飄搖,心還在人去了

回首一片,回首一片風雨飄搖

傳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遠山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jq9KG4BMH2_cNUgk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