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金鞭寺的傳說

2019-10-02     隴先生



在原上邽故城凰翔府(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政府)東城牆附近,有一眼千年不竭的清泉,噴涌如蓋,狀似「趵突」,清澈甘冽,潤澤一方。泉邊有一座飛檐翹角,飛彩流丹的龍王廟宇,山門匾額上的「金鞭寺」三字醒目奪人。關於金鞭寺,有一段離奇的傳說。

滿清中葉,河南境內黃河泛濫不絕,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紛紛去口外(今新疆)淘金求生。其中有一位河南人歷盡艱辛,沿著絲綢之路古道來到阿爾泰淘金。在阿爾泰淘金的5年里,他以出賣沙金供衣食,而把金豆金塊都暗藏起來。單調乏味的金客子生活,不斷激起他的思鄉之情。但是在當時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土匪強盜比較多,「乾貨難進星星峽,怎樣才能平安地把這些寶貝帶回河南啊!」他愁腸極了。後來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出來時鞭杆一根,回去時一根鞭杆」。辦法就在鞭杆上。這鞭杆在當時是到口外者的親密夥伴,它不但可以防身探路助腳力,更重要的是晚上風餐露宿在戈壁灘里時,它還充當著星斗羅盤指南針的作用。因為人走乏了睡下之後有時會打滾翻身甚至還會掉轉方向,而只要把鞭桿頭朝西放在離身兩步的地方,第二天起身就可順鞭桿頭指的方向繼續西行了。他躲在無人之處,把一根火槍上用的探條頭燒紅,順著鞭杆往下鑽,整整鑽了三天三夜,終於把鞭杆鑽空。然後,他把金子往鞭杆里灌,整整裝了一鞭杆,然後尋了一節胡楊楔釘實,他覺得這樣萬無一失,可以放心地拄上鞭杆起身回家了。

誰知,他剛剛走過星星峽,四五個扮作生意人的土匪就跟上了他。

越嘉峪關,過酒泉,穿張掖,進涼州,他曉行夜宿……幾個土匪雖然使盡了各種江湖伎倆,探得此人身無分文,原以為他把乾貨早已捎給了大幫武裝商隊,指望到了蘭州後一定會有線索,但一到蘭州,土匪們發現這人根本沒有給商隊捎乾貨,都有點泄氣了。一位土匪說:「這傢伙把鞭杆始終形影不離地帶著,說不定問題就在這根鞭杆上。」土匪們賊眼一亮,覺得同夥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便一窩蜂似地趕了過來。

河南客把鞭杆放在自己身旁,正伸長雙腿悠閒地在黃河水裡泡腳,根本沒注意到身後的險情。眼看著土匪們離他只有十幾步了,沒想到這時候一個浪頭忽然卷上河岸,把河南客身旁的鞭杆哧溜一下卷到黃河中不見了。

河南客四五年的血汗錢,被黃河一個水浪沖了個精光,他只好尋吃討要地踏上了返鄉之路。

當走到上邽故城凰翔府東城牆附近時,饑渴難耐的河南客見碾盤粗的兩棵垂柳旁有一眼清澈清泉,泉水香甜誘人,便身不由己地趴下伸頭狂飲起來,飲著飲著,突然從泉底冒水眼裡探出一截鞭桿頭頂住了他的前額,他急忙一把抓住抽出,定睛一看,原來正是自己那根被黃河水捲走的鞭杆,而且分毫未損……

河南客拿出一半鞭杆里的金子,在當地宿老紳士們的鼎力相助下,在泉旁蓋了一座寺廟,塑起了龍王爺的彩像,並在山門上掛匾,起名為「金鞭寺」。因此也有了一個民謠:「關山總脈來崑崙,黃河水眼通恭門。」每當天旱時,經常會有當地的群眾在此泉邊設壇祈雨。時至今日,這座寺廟仍然香火鼎盛,人流不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h5MjG0BMH2_cNUgVM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