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北京城現存唯一「老坊」!

2019-05-17     小眼兒看社會

現如今北京行政區域的劃分,大體都是解放初期完成的,近年來,雖然歷經合區等改革,但是總體變化不大,其實這種區域劃分,是在舊北京的街巷坊制的基礎上完成的。提到坊制,不由得想起北京現存唯一一個「老坊」——白紙坊。

北京的坊制,可以追溯到元朝,都說元朝定都北京後,將北京城劃分成五十個坊,就是所謂的「元大都五十坊」,後來明朝遷都北京後,同樣實行了坊制,到了清朝,制度和名稱基本得到沿用了。不過說起白紙坊,不管是在元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元一統志》,還是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述北京地區的志書《析津志》(因元大都舊稱為析津)中,均未記載「白紙坊」為大都五十坊之一。不過在元代,「白紙坊」已經出現,但是不是地名兒,是官署名,屬禮部,是掌製造詔、旨、宣、敕等紙札的部門。

白紙坊作為坊名見於《宸垣識略》,這是由清朝乾隆年間學者吳長元,根據《日下舊聞》和《日下舊聞考》兩書增刪重寫的一部記載北京史地沿革和名勝古蹟的書。書中提到,北京分為皇城六坊,內城二十坊和外城八坊。外城八坊為: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還有就是白紙坊。

白紙坊不是一條街道或者胡同,而是方圓十幾里的一片區域,位於西城區(原宣武區)西南部,南護城河以里,與豐臺區接壤。如今的白紙坊地區人口相對集中,有漢、滿、回、蒙、苗、藏、彝、白、維、壯等18個民族人民聚居於此,區域內道路縱橫,高樓林立,居民區毗鄰,遍布機關、學校,還是很繁華熱鬧的,與當年的景象大不一樣。

解放前,這裡還是南城比較偏僻的地區,有許多墳地和臭水坑,還留有很多的菜園子,你別小看這些菜地,那是清朝時期為皇家種菜的基地,白紙坊地區「南菜園」的地名就與此有關。另外,清代的火藥局也設立於此,是為國家製造火藥的基地。晚清至民國時期,大致在1908年前後,火藥局改為印製局,這可不是製作普通印刷品的地方,印的是人人都喜愛的東西——錢,這是北京地區第一座官辦印鈔廠,現在還在,如今的北京印鈔廠已經是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所屬的大型骨幹企業,中國現代化的印鈔基地之一。

而白紙坊名稱的由來,並不是因為印鈔廠,而是因為這裡真的有許多白紙作坊。從打明朝開始,這裡就有造紙作坊,規模都不算大,歷經清朝、民國,直至解放前,這裡的作坊從未間斷過,最多的時候,方圓十幾里的地方,竟然聚集了數十家,有的規模比較可觀,但是大多數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當年流傳的順口溜:「公公抄,兒媳曬,大了伯子跑外賣」就證明了這一點。由於大多數作坊規模有限,工藝也簡單,原料也大多是價格低廉的蒲棒兒,甚至是回收的廢紙再加工,所以製作的基本上都是質地粗糙的生活用紙,俗稱「草紙」或「豆紙」。

據說當初由於紙作坊密集,這一帶泡紙漿用的「麻井」,排廢水用的「麻坑」,以及曬紙用的「曬紙牆」比比皆是,曬紙牆之間的空地一般用作菜地或墳地。大家都知道,過去各行各業都要供奉祖師爺,造紙業當然也不例外,據說當年各個作坊除了要在自家建神龕之外,還在白紙坊地區建有一座祖師廟,以求神靈保佑!這座祖師廟在老北京數不勝數的廟宇中屬於名不見經傳,但是裡面供奉的祖師爺卻是鼎鼎大名,相信大家猜也能猜到,沒錯兒,就是四大發明創始人之一:蔡倫!

歷經多年滄海桑田般的變遷,如今的白紙坊地區,菜園子平了,水坑填了,一個挨一個的白紙作坊也早就不見蹤跡了,而白紙坊的地名兒卻留了下來,成為明清時期北京城眾多「老坊」中唯一留下地名兒的地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eEZCGwBmyVoG_1Z19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