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物上,是與自己焦慮和解的一節必修課

2019-10-07     手望Sowarm

曾看過沈從文先生的一段文字:

你們是城市中人。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雜亂,耳朵眼睛接觸聲音光色過分疲勞,加之多睡眠不足,營養不足,雖儼然事事神經異常尖銳敏感,其實除了色慾意識以外,別的感覺官能都有點麻木不仁。這並非你們的過失,只是你們的不幸,造成你們不幸的是這一個現代社會。

沈先生自認是鄉下人,卻將城市人、現代人看得透徹。


上周約見了兩位做戳戳繡(俄羅斯刺繡)的手藝人——Pam和芮芝。這兩位從中學時代就是上下鋪的閨蜜一起在廣州開工作室,每日與手作為伴,活得自在又愉快。在一整個下午輕鬆盡興的聊天中,她們將自己從校園到職場,再到成為手藝人的經歷與我們分享了一番。

晚上回家聽錄音整理時,發現整個音頻充滿了我們各種歡笑聲——是很久沒有遇到這麼明媚又溫暖的人,也很久沒有如此輕鬆盡興的經歷了。


芮芝(左)與Pam(右) 一起去日本旅遊的日子


這兩位手藝人——Pam與芮芝,與我們一樣是生活在都市中的萬千普通人之一。她們也經歷過工作的過大壓力、生活的節奏失控等等,而這兩個好友自我療愈的故事,我想會對很多人有所啟發。

見到她們第一眼時,感受到的是很多手藝人自帶的那種輕鬆愉悅又親和力十足的魅力。看著這樣的兩位,很難想像得到以前她們都是雷厲風行的一方職場精英。聊起之前的經歷,兩人也是時而停頓回想,時而沉吟著整理思緒,突然又毫無保留地講出很多往事然後相視而笑起來。


兩人互相為對方做的戳戳繡包包


Pam跟芮芝都是那種鄰里眼中的榜樣角色,芮芝從小就是一個「滿分學生」,大學輕鬆考入了暨大,畢業後找工作也是順風順水;而Pam則是有著9年留學經歷的雙碩士學位獲得者,回國後也進入了一家知名IT企業。

相比起Pam的「佛系」,曾經身為項目管理人的芮芝,在工作上事無巨細要求達到極致完美的最高標準,迫使自己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長期超負荷的狀態,換來了得失心的失衡。

Pam提到當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填滿後,私人時間的缺失帶來的嚴重問題:「如果沒辦法化解工作帶來的壓力,這份工作就會像一個癌細胞一樣侵占你的私人空間跟個人時間,讓你根本沒有空去注意你身上到底發生著什麼。」

逐日積壓的情緒像火山內部的熔漿越燒越紅,而身體與精神狀態其實越來越差的我們卻因為沒時間關注自身而毫無察覺,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兩人以前畫下的「合影」


Pam與芮芝在向我們描述積壓的情緒最終爆發的感受時,表情罕見地嚴肅起來:「是很沉重的話題。」原來做什麼事情都胸有成竹的她們,會覺得整個生活都進入一個徹底失控的狀態,自己什麼也把握不住。

日復一日的焦慮、挫敗感積壓到後面,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人瞬間崩潰。最嚴重時,芮芝不得不求助專業的醫生並且聽從建議暫停掉自己的工作。

「那就像是置身於一片極其濃稠的漆黑之中,外界的任何幫助都進不來。任何想要對你好的,五顏六色的激勵話語,都只是加重了這一池漆黑的渾濁程度。」而在黑暗中芮芝摸索到的,她形容是宛如一根白色的細絲、一點點光的東西,除了丈夫默默的陪伴,還有就是自己的新興趣——戳戳繡。


在一開始,她們都是被戳戳繡的質感吸引的。「可能金牛座天生就會被美的東西吸引吧。還有它那種軟綿綿的很無害的感覺,真的是很治癒。」試圖向我們描述這種美好時,芮芝的眼神總是特別認真。

不過嘗試自己動手做起來之後,她們發現手作的過程其實是更加治癒內心的存在:「在做好準備之後開始認真地穿針,感受那個線穿過的觸感。然後再到準備好的布面上開始一針一針地戳,你什麼都不用想,就專注又放鬆地感受那個針戳過布面'噗呲噗呲'的聲音,看著畫面一點點被填充,直到最後完成一件自己的作品。」


十分療愈的「戳」的過程


不管是過程還是成果,都是特別療愈的。更重要的是,在做手作這個平靜的狀態下,我們往往更能注意到自身的一些負面狀態,並及時加以調整。這種情緒的出口,以及對自身狀態的自省覺察,對我們的身體精神健康來說無疑十分重要。

「對比起熬夜、遊戲甚至酒精來說,手作是我最終找到的一個最真實的面對內在自我的方式。」打開話匣子之後,幾乎無所不言的芮芝也回憶起自己曾經面對壓力的種種嘗試。

其實大家都一樣,面對壓力我們都會本能地做出反應進行調整。只不過很多時候總會選擇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報復性熬夜、用遊戲來逃避或者靠酒精來麻醉自己等等。


這些形式與手作有共通點,是它們都可以讓我們脫離原來亂糟糟的狀態。但區別就在於它們是通過更多的資訊輸入、更大的刺激來讓我們獲得愉悅感或者轉移注意力,但這種愉悅過後往往是更多的空虛或者混亂。

而手作、運動甚至打坐等等方式,其實是讓我們以一個舒適的狀態來重新整理我們的內心,它不是逃避,而是去面對內心真實的感受,並嘗試與它們共處,接納自己的種種情緒。

「手作是能夠讓渾濁的現實與精神,慢慢安靜並且沉澱下來的東西。」


在聚精會神地穿針,再一下一下地填上布面的空白直至完整的過程中,積聚已久的情緒似乎被打開了一個久違的出口。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寧靜,以及創作過程中能發揮出的創意、完成時的滿足感都成了她們最好的療愈良方。


正在為學生上手作課的芮芝


而當我們問到Pam關於愉悅感的獲得的看法時,她的一段話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

「現在很多人都像是吃慣了重口味的菜,而對平淡的生活難以提起興趣。就像我老公其實是一個重度遊戲愛好者(笑),我看著他從2D到3D,買各種耳機螢幕手柄設備,不斷地追求更真實的畫面更上一層的刺激。其實想要讓遊戲變得好玩,只需要拉他出去旅遊一段時間就好了,回來的時候他玩什麼都覺得好玩。人要學會歸零,學會把自己的『high』點下調的話,獲得快樂與滿足其實很簡單。」


Pam(右)與學習戳戳繡的學員


手作,就是繁華都市生活中的一餐素菜。把我們從高刺激的環境中拉走,體驗平靜,單純地用自己的雙手去觸碰、去創造美的那種快樂。

一直到現在,已經是芮芝與Pam一起玩手作開工作室的第二年了。她們不僅因為手作而走出情緒的困擾,漸漸有了知名度後甚至受到廣州大劇院的邀請去開俄羅斯刺繡體驗課。


芮芝在廣州大劇院開課


從曾經的情緒深淵中一步步走出來的閨蜜二人組,最大的心愿是將手作的正能量帶給更多的人。Pam反覆跟我們強調的是,辭職從來都不是一個解決壓力的方法。她們之所以狀態變好,根本原因是找到了自我調節和與焦慮和解,化解壓力的方法。

就像芮芝說的,「把時間花在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上」,是我們與自己的焦慮和解過程中的一節必修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Uryp20BMH2_cNUgME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