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彭水:文旅扶貧,讓好風光變成好日子

2020-05-06     視界網

這裡,有大美的山、碧綠的水、濃郁的情;這裡,景點眾多、特產豐富、民族手工製品精緻;這裡,人們依託景區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文旅扶貧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彭水充分彰顯「民族、生態、文化」三張名片,凸顯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為主題形象,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促進旅遊助推脫貧致富,實施差異化發展,旅遊品牌煥然一新,繪就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麗山水畫卷。

旅遊+節賽

促進旅遊產業大發展

「山歌不唱喲,就不開懷喲,嬌阿依……」蚩尤九黎城內,鼓樂陣陣,幡旗飄揚,萬人同唱嬌阿依,萬人共舞踩花山。苗鄉兒女以「愛」之意,共同奔赴一場宴會,共同享受極具苗族風情的視聽盛宴,共同敘述大發展。

烏江畔,專業摩托艇運動員和藝術滑水選手,展開一場場巔峰對決,上演「速度」與「激情」。寬闊的烏江江面上,波浪聲、滑水聲、音樂聲、歡呼聲,合奏出動人的樂章。

遊客在阿依河景區體驗高空軟橋。(攝影:劉蕊)

這是彭水舉行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的盛況。如今,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把現代生活與民族風情深度融合,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盛大節日,更是彭水最具影響力的「名片」。

近年來,彭水依託「民族、生態、文化」三張名片,按照「以節為媒、包裝產品、發展旅遊」的總體思路,把「一節一賽」作為實施「旅遊+」發展戰略、推動旅遊產業化、助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促進「一節一賽」與文化產業、旅遊營銷、經濟貿易、城市形象、生態建設的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全域旅遊規劃,打造生態旅遊精品。彭水深入實施「旅遊+」戰略,將品牌賽事、自然資源與特色文化相互結合,連續舉辦了八屆苗族踩花山節,成功打造了萬人同唱嬌阿依、水上運動大賽、渝東南生態民族旅遊文化節等系列節賽品牌,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生態旅遊產業做成了第一支柱產業,將「世界苗鄉 養心彭水」傳遞到全國乃至全世界。

聚焦深度貧困鄉鎮、深度貧困村,圍繞旅遊大通道、大環線,舉辦以「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為主題的鄉村旅遊活動。以舉辦節賽活動為契機,全面開展城市形象宣傳和旅遊產品營銷,彭水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得到大幅提升,節會活動所聚集的人氣、吸引的遊客和帶來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有力地帶動了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文化娛樂、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及通訊、金融、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直接或間接為貧困人口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了貧困居民收入。

旅遊+扶貧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俊美的山,秀麗的水,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獨特的民族風情,賦予了彭水寶貴的旅遊文化資源。

藉助這大美的山,大美的水,彭水打造了蚩尤九黎城、阿依河、摩圍山、烏江畫廊、郁山古鎮五大精品景區。其中,阿依河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蚩尤九黎城、摩圍山、烏江畫廊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

如今,彭水各大景區品牌效應不斷擴大,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彭水成為名聲大噪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在各大景區的帶動下,貧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吃上香噴噴的「旅遊飯」。

在蚩尤九黎城內的繡樓里,建卡貧困戶張曉容和邱芳拿起針線,當起繡娘。以前,張曉容和邱芳都在外務工,2018年,她們來到彭水榮玉民族服裝廠培訓學校學習苗繡。在學成苗繡技藝後選擇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成為蚩尤九黎城繡樓的繡娘。

張曉容和邱芳在繡樓工作。(攝影:劉蕊)

她們在繡樓上班,不僅傳承了苗繡技藝,還增加了家庭收入。「在家門口務工,平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很好地照顧了家庭。」張曉容和邱芳十分滿意這份工作。

近年來,彭水依託各大景區,以增強貧困村貧困戶內生動力、提高「造血」能力為根本,以支持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助其獲取經營性收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助其獲取工資性收入、支持貧困人口發展種植養殖並定向收購助其獲取配套性收入、流轉貧困戶土地林地助其獲得財產性收入等為主要路徑,大大提高了群眾收入。

收購農產品,帶動周邊經濟。在各大景區的影響下,周邊賓館、農家樂、餐館、特色商品店、農副產品等商業接待人次逐年增長。阿依河景區與周邊36家農家樂簽訂了合作協議,有效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的經濟收入,讓1000多名從事餐飲和旅館住宿業務的人員穩定增收。

提供扶貧攤位,貧困戶成為小老闆。目前,各大景區為村民提供95個公益扶貧就業崗(攤位)、79間經營(扶貧)商鋪,優先免費提供給貧困戶使用,讓村民在景區內售賣物品,拓寬增收渠道。同時對貧困戶提供經營業務培訓,幫助其提高經營素質和服務質量。

旅遊+鄉村

鼓了腰包樂了村民

近段時間,春光明媚。位於紹慶街道天台村的郭家院子遊客不斷。

郭家院子是村民郭正志開的農家樂。「我們村有400畝鷹嘴蜜桃示範基地、垂釣基地。春暖花開時節,時常有遊客來這裡踏青、遊玩。」郭正志說,也正因此,他萌生了開農家樂想法,讓遊客在這裡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品農家茶,干農家活,享農家樂。

3月20日,正值桃花盛開,也是郭家院子開張的第一天。「很多遊客來天台村踏春、賞桃花。」這天,郭家院子共接待了20多名遊客,郭正志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他怎麼也沒想到,居住了半輩子的木房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家裡的「聚寶盆」。截至目前,郭家院子已經接待了100多名客人,共收入4000多元。

「天台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不僅帶動了農家樂的發展,還幫助村民銷售土特產。」天台村支部書記張天洪說,天台村自開辦農家樂以來,接待遊客有6000餘人,帶動土特產銷售20萬元,實實在在地拓寬了村民的增收路子。

這是彭水實施「旅遊+」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彭水依託生態、山水、文化等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不僅為遊客奉上了一道道旅遊「大餐」,也使鄉村旅遊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更為當地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上演了一出旅遊扶貧的「大戲」。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託鄉村文化旅遊資源優勢,通過整合資源,有序引導、政策扶持,形成了以休閒農業觀光、採摘體驗、民俗風情體驗、避暑納涼等為主的鄉村旅遊點。目前,全縣鄉村旅遊點近30個,農家樂、鄉村酒店近600家,其中星級農家樂120餘家,總床位數達7000餘張。

發展旅遊產業後備箱工程,鼓勵貧困戶或合作社、大戶帶動貧困戶根據遊客需求,發展土特產,實施後備箱工程,從事旅遊產業服務、銷售農產品和土特產,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作者: 劉蕊)

(作者單位:彭水日報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Tjf6XEBiuFnsJQVi4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