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型媽媽」一點就炸,學做情緒管理,讓你告別「突然發飆」

2019-12-02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在路上看見有一對母子在一家便利店門口發生了爭吵,母親生氣地對孩子大吼大叫,絲毫沒有情面。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母親帶著孩子準備去動物園玩,路過一家便利店,母親想著去買兩瓶水。可是孩子卻看上了店裡的棒棒糖,爭著吵著要媽媽買,媽媽想到孩子最近吃太多的糖,怕孩子蛀牙就不肯購買。孩子則是說什麼都要買的狀態,一屁股坐在便利店門口。

媽媽見著孩子這樣,脾氣一下子沒有控制住,就在大庭廣眾下,對孩子大聲責罵:"你在幹什麼?我說了不買了就是不買"孩子看著圍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也慢慢地放棄了自己的倔強,最後母子倆不愉快地離開。

看到這一情況的我不禁想到了生活中一些總因為一點小事都大發雷霆的"河豚型媽媽",她們在生活中面對孩子的一丁點小事就爆炸,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很多的父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毛病,但卻又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控制好自己。別急,"河豚型媽媽"們不妨看看這篇文章,或許它對你有幫助。

請記住,沒有孩子喜歡"河豚型媽媽"

  • 何為"河豚型媽媽"?

所謂的"河豚型媽媽"是指那些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情緒失控。這些媽媽們,可能本來脾氣就很差,加上因為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帶孩子的壓力,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種種因素,讓媽媽們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失控。

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的媽媽就如同海豚一般,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迅速地膨脹自己的身體,自身帶有毒性,向侵犯自己的對象進行攻擊。所以,我們把因為一點小事就爆炸的媽媽稱為"河豚型媽媽"。然而,沒有一個小孩子是喜歡這種愛發脾氣的"河豚型媽媽"。

"河豚型媽媽"對孩子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 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

一個孩子表現的什麼樣子自然也從背面展示出他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的。作為父母,若是沒有給孩子做好一個好的示範,沒有當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就很容易模仿父母不好的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講的是一位父親因為白天在公司因為工作做不好受到老闆的責怪,因此心情一度不好。回到家後,孩子一直詢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位父親本身就有些煩躁,又加上孩子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自己耳邊說話,加劇了他內心的煩躁感。因此,父親沒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就順腳踢了孩子一腳。

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我沒有做錯什麼東西,為什麼父親要踢我?孩子的心中也頓時充滿著怒氣,這時看見了溫順躺在腳邊的貓,孩子也順腳重重地踢了貓一腳。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父母要要最好孩子的榜樣,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順勢地傳遞給孩子。否則,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然也不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不好的情緒的管理,也很難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寶寶。

  • 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性格的養成與父母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總是在吵鬧和責怪聲中長大的孩子慢慢地就會失去生活的安全感,在面對事情是變得害怕膽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表現得沉默,不敢表現自己,喪失了孩子的活力。

心理學上有個"靜止臉實驗",在實驗之初,孩子的母親用一種正常的表情和孩子進行對話,孩子的心情愉悅輕鬆。突然間母親開始以"靜止臉"的形式呈現在孩子面前,對於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表現得無動於衷,孩子感覺到情況不對,試圖去討好母親,但母親沒有任何的變化。

愛德華發現母親沒有搭理孩子的這段時間裡,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大增,壓力的荷爾蒙迅速衝擊著孩子的大腦,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受到了影響。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要隨意地將自己的脾氣爆發在孩子面前。當然,在現代激烈競爭下,很多的父母身上都肩負著巨大的壓力,自然會影響到情緒。

那麼,父母要怎麼學會情緒管理,才能告別自己"突然發飆"的情況呢?遵循以下四大步驟,做一個平和,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孩子必然會更喜歡。

學會情緒管理,告別"突然發飆"的四大步驟

  • 步驟一:察覺自己的情緒並接納情緒

父母在發泄情緒之前,不妨想一下這幾個問題:我怎麼了?我的情緒是什麼?我要怎麼做?比如當你發現孩子無理取鬧地要求你給他買東西時,你可以在自己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

我現在是因為孩子這種無理取鬧的行為感到生氣,我可能馬上就要爆發了,我可以接納我自己這樣的脾氣,但是我絕對不能把這種情緒發泄給孩子,因為他還小不懂事,我應該等我情緒平復後再好好跟他說。

這察覺自己情緒這一方面是相對容易的,但學會合理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卻不易。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後,能有察覺到自己內心的生氣,但卻很難做到接納自己的脾氣,承認自己是愛發脾氣的父母,是一個不夠合格的父母。

所以,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首先要先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心理學上說:"當你越不願意接受自己,越強迫自己去改變的時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反而,當你放鬆心情,樂觀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事情就會變容易很多。"所以,父母為何不要放下心裡的戒備,放鬆地和孩子一起成長呢?

  • 步驟二:找到正確途徑疏導自己的情緒

很多的父母在發完脾氣之後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就是在那一刻不知為何就忍不住打罵孩子,這其實是父母不懂得要找正確的方式來疏導這的情緒。疏導自己的情緒其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藉助一些小小的辦法就能達到大大的效果。

首先,在有情緒的時候父母不妨做一下下面三個技巧:

1、深呼吸

深呼吸是一種很有用的放鬆方式,這樣小小的做法能幫助你減慢心跳和血液循環,從而幫助你迅速地冷靜下來。

2、微笑

當你很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回憶一下孩子平日裡一些可愛的表情,儘量讓自己放鬆,對著鏡子拉一下自己的臉部肌肉,然後笑一笑,你會發現心情會好一點。

3、語言暗示

當自己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學會在心裡默念:不要生氣,保持冷靜,幫助自己冷靜地面對,以理性戰勝感性。

如果你覺得這些技巧沒有很大的用處的話,不妨在要生氣的時候迅速地將自己隔離,離開孩子找一個安靜一點的地方。你可以選擇直接地發泄自己的情緒,但要切記發泄的行為不能傷人傷己。也可以通過做一些運動,比如慢跑,轉圈等來放鬆自己。

對於一些經常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來說,找到正確的方式來疏導自己的情緒,反覆地進行練習,不知不覺也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 步驟三:自我反思中找到情緒失控的原因

愛發脾氣的父母事後自我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反省才能在下一次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儘量控住自己的情緒。

父母進行發省的時候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出發: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我如果對孩子發脾氣會怎麼樣?孩子會開心嗎?我會開心嗎?

比如當孩子在公共場合爭著要買某一東西時,你可以想如果我在公共場合把情緒爆發出來,我肯定會打罵孩子(會怎麼做),那麼孩子肯定會覺得自己會在眾人面前感到很羞愧(孩子會怎麼樣)那麼,孩子肯定會對我失去信任,也會慢慢地變得不敢說自己的想法,變得膽小畏縮(結果)

愛發脾氣的父母可以充多個方面反思自己事情背後的原因以及結果,學會權衡利弊,才能更好地在以後的事情種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一碰到就"爆發"。

  • 步驟四:及時找到解決的辦法進行補救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發完脾氣,打罵完孩子後感到後悔不已,但是卻沒有做出任何的行動,既不會向孩子認錯,更不會說出"對不起"這樣的話。

即便是再為親密的關係,如果一方不說,另一方也不一定知道你在想什麼。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父母在做錯事後也要學會認錯,也要跟孩子說句"對不起",懂得"對不起"的父母才更明智。

楊瀾在這一方面就是許多的父母的學習對象,她曾經在綜藝節目上說自己有一個和丈夫在家裡吵得不可開交,然後看見了站在一邊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的極度的害怕和緊張。夫妻倆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到來了傷害,雙方來到孩子的房間,親聲地向孩子說明情況,並且向孩子道歉,並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愛。

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又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呢?父母在發完脾氣之後一定不要假裝沒有發生事一樣,學會及時地找到補救的辦法,才是最好的彌補方式。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TXnxm4BMH2_cNUg0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