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乾旱的首都,沿海卻600年不下雨,居然能養活900多萬人

2019-12-02     跟著心靈去度假

沿海城市通常來講都比較濕潤,不缺水,但是,世界上有個國家的首都雖然沿海,卻600年沒下過雨了。它就是南美洲國家秘魯的首都利馬,是世界各國首都中降雨量最少的一個,出了名的乾旱,被譽為「世界不雨城」,這裡匯聚了912萬人口,很難想像它是靠什麼養活了這麼多人。

利馬的氣候條件並不十分優越,這裡的「不雨」是真的不下雨,每年降雨量僅10到15毫米,這些連毛毛細雨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濕霧,所以在利馬,幾百年都未曾見過下雨的樣子。

利馬能夠成為秘魯的首都,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歷史上秘魯地區曾經是南美洲印第安人印加帝國的所在地區,到了1532年,西班牙人率軍入侵了印加帝國,殺了印加國王,並征服了秘魯全境,並修建城市,取名為「利馬」,意思就是「諸王之城」。因此,對於現代秘魯來說,利馬是最早建立的城市。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同時是最大的港口。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利馬是沿海城市,位於秘魯西部的利馬瀕臨太平洋,同時是秘魯最大的港口城市,於其便利的海運,利馬在1535年被選為秘魯的首都。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權力中心。

利馬乾旱少雨的現象主要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洋流等有關。利馬西臨浩瀚的太平洋,東倚連綿高聳的安第斯山,處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氣流下沉作用顯著,盛行的風向基本與海岸平行,不易使水汽抬升,高聳入雲的安第斯山也阻擋了亞馬孫盆地的水汽,以致無法致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下雨,那麼乾旱,是怎麼養得了900多萬人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利馬的生命河裡馬克河,這條河發源於秘魯東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冰川融化形成河流。

這條河養活了幾百萬人,不過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導致里馬克河乾涸,水位過低,無法提取,已經不能滿足利馬的需要了,現在的利馬發展主要依靠的水源來自亞馬遜河,在亞馬遜河的上游挖開了兩條隧道,引水到了利馬,保證城市居民生存。另外,利馬經常出現的濕霧天氣,空氣的濕度非常大,使得利馬的土壤得到了極大的滋潤,保證了植物的健康生長,所以,當地人把這裡的霧稱為「秘魯的甘露」。

利馬雖然地處降雨量少的熱帶沙漠區域,一年四季,沒有雷鳴電閃,沒有疾風暴雨,至於結冰、下雪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這裡陽光熾烈、酷熱可怕。事實上,利馬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幅度較小,氣候溫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溫度在15℃左右,而最熱的月份平均溫度為22℃,是名符其實的四季如春。

由於綠化工作搞得好,儘管利馬市區與西部沿海茫茫的沙漠地帶近在咫尺,卻見不到黃沙瀰漫或飛沙走石的景象。無垠的沙漠與浩瀚的太平洋海面交相映照,別是一番情景。利馬市靠近太平洋,因此也有不少的海灘成為觀光景點,也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

在這座「無雨之都」里,你會發現許多「奇怪」的現象。比如,街道上居然沒有一處下水道,城裡的大量居民住宅都是土坯房,有的居然沒有蓋房頂。另外,利馬的商店很少有雨傘、雨衣賣。這些「奇怪」的現象其實對利馬人來說一點也不奇怪。相反,如果突然有一場大雨傾盆而至,那對利馬人來說才是最大的怪事呢。

因為當地不下雨,所以之前殖民時期的一些歷史建築也都保存的比較好,像比較有名的就有中央廣場、聖馬路丁廣場、聖法蘭西斯修道院地下墓穴等殖民時期的遺蹟,這些都是世界遺產級別的,也保留了很多的殖民地當時的西班牙建築,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其實世界上的首都乾旱的缺水的也很多,但是幾百年幾乎不下雨的也就利馬了,北京其實也缺水,才有了我們都知道的南水北調。如果你有機會去利馬的話,完全可以不用帶雨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TOSxW4BMH2_cNUgG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