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何以變成男人的專屬?

2019-11-22     嘯瞰風雲

在開始我們的討論之前,請大家看看下列文章的標題。

《35歲老男人被辭退後送外賣:一切穩定都是騙人的》,《36歲程式設計師裸辭後狂投簡歷,如今做起了滴滴司機》,《工作12年公司倒閉,38歲父親淪為社會弱勢群體》,《42歲經理被公司解聘:生活拋棄你時連招呼也不打一聲》。

標題很扎心,內容你也猜得到,就是時下熱門的關於中年危機的各種雞湯文。我花了不少時間搜索這類文章,結果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中年危機的主角,幾乎清一色都是男人。

為什麼只有男人容易遭遇中年危機?中年女性難道就沒有嗎?據我所知,公司裁員並不會男女有別,女人和男人一樣,同樣會遇到職業瓶頸。既然如此,中年男同胞應該沒理由比女同胞多受這份「委屈」,但事實並非如此。

每當提起「中年危機」這個詞,人們腦海中首先會浮現一個男人的形象:西裝革履、大腹便便,拿著標誌性的保溫杯。上班遲到、不思進取、害怕變革······總之是集各種貶義詞於一身。

相比男性,女性在中年以後的表現則要好得多。

你可能聽說過一條新聞:日本有一位82歲的老太太自學編程,居然成功開發一套應用程式,最終獲得蘋果公司CEO庫克的接見。

咱們中國也有同樣的例子:八十多歲的姜淑梅60歲開始學識字,之後一路開掛,寫著寫著竟成為了著名作家。

作家姜淑梅

有意思的是,老男人中間鮮有類似的新聞,關於男人的報道永遠是:要麼功成名就,要麼一事無成。男人的舞台上只有成功者與失敗者。

難道女性的職業生命力真的比男性更頑強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從演化的角度,看看男女之間有啥區別。

在古老的原始社會,男人因為身體強壯,往往負責打仗狩獵這種高風險、高強度的體力活。而女人由於體力較弱,兼有生育職責,所以更多地呆在家裡照顧孩子。正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男女分工持續了上萬年,直到19世紀,西方女性才第一次走出家門參加勞動。在此之前,養家餬口始終是男人的任務。正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造成了男女在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上的巨大差異。

美國著名腦科學家丹尼爾·亞蒙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很有意思,叫做《女性腦》。在書中,亞蒙對女性的思維特點做了有趣的分析。

亞蒙認為,女性由於身體不如男性強壯,在生活中更容易遭到傷害。正因為如此,女性大腦進化出一套強大的直覺系統,對周邊的事物異常敏感。

女生的這種敏感不僅是為了防範外界,也是長期撫養孩子的結果。相比男人,女性和嬰兒打交道的時間更長,也更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直到今天仍舊如此,在家庭中,最懂孩子的人永遠是母親,父愛常常是缺失的。

除了直覺,亞蒙指出女性的第二個優勢是所謂的「共情能力」,「共情」顧名思義,就是察覺別人的喜怒哀樂,同情別人,理解別人,能夠在情感上與他人共振,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情商高。共情能力使女性更容易和別人相處。

女性大腦的第三個優勢是自控力,這很容易理解。我們讀書的時候都和人打過架,請問是男生打架多還是女生打架多?答案不必說了吧。在遇到衝突時,男人比女人更難控制自己,全世界絕大多數暴力犯罪都是由男性引起的。基於同樣的道理,男性也比女性更喜歡冒險。

從以上這些優勢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女性的幾個共同點。

首先,女性做事比男性缺乏攻擊性,這使得她們更樂於傾聽和包容別人。

其次,正因為缺乏攻擊性,女性沒有男性那麼強烈的好勝心。

第三,女性的目標感不如男性明確。如果說男性的思維是線性的,女性則是非線性的。

你可能會問,好勝心強難道不好嗎?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哪一個沒有好勝心?

話雖沒錯,但凡事都有兩面。好勝心強的人,一旦遭遇挫折也可能一蹶不振。而且這些人對未來會有很高的預期,如果現實與目標之間發生很大的偏離,他很可能長時間無法適應。

並不是好勝心越強就越能成事,正所謂「剛易折,柔易取」。現實生活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當遇到不如意的時候,能夠及時調整心態的人,反而有機會逆襲成功。

我們看到年輕人里有很多理想主義者,企業家和政治家中間也不乏類似的人,理想主義者都是認準了某個目標死磕到底。有趣的是,他們多半是男性。我很少看見女性的理想主義者,無論在商業世界還是職場上,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加務實。

這幾年網絡上流行著一個詞彙,叫做「直男癌」,什麼是直男癌?就是指那些自以為是,大男子主義,凡事只會從男性角度考慮問題的人。如今,「直男癌」已經與「情商低」畫上了等號。

「直男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男性的思維方式。為什麼只有「直男癌」,沒有「直女癌」呢?這可能是由千百年的演化所決定的。

女性長期在家庭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照顧家人讓她習慣於關注眼前的事物。女性會在意身邊的所有變化,尤其是別人的所思所感,而不是老想著改變別人。這種天性使女性在職場上具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尤其當事業受挫時,女性也更願意從零開始。

除此以外,前面所說的共情能力,也會給女性帶來優勢。

由於女性善於傾聽他人,接觸新事物時也不會先入為主。一旦來到新的環境,女性往往會讓別人放下戒備之心。因此,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在陌生的環境里交到朋友。

反映到職場上,能與他人共處是一項寶貴的優勢,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向高手學習,迅速地取得進步。

我自己就認識一個朋友,大約十多年前,三十六歲的她跳槽來到一家外企。因為不懂英文,她只能從最基層做起。人到中年卻拿著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但她必須咬著牙幹下去。

接下去的日子裡,她給自己做了一張時間表,每天五點起床背誦英語單詞,晚上臨睡前寫一篇1000字的英語短文。上班時,她儘可能和每個說得上話的人交朋友。對年輕人更是不恥下問,漸漸贏得了別人的信任。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她已經是公司大中華區的人力總監。

她後來告訴我,她之所以來這家公司實屬機緣巧合,當初並沒有什麼遠大理想或長遠規劃。作為一對雙胞胎的母親,她的目標只有一個:必須在此立足,因為三十六歲的她已經沒有太多機會了。

這位朋友原本在一家國企擔任科長,所從事的工作,用中國人的俗話說就是「朝南坐」的。來到新的環境後,面對驟增的工作壓力,她沒有絲毫抱怨。用她的話說,她只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張白紙」,僅此而已。

像我朋友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我見過很多人到中年才開始學習新東西的女性,既有學英語的,也有學會計的。我上大學時還認識一位藝術家,她從四十歲才開始學油畫,經過幾年的訓練,作品已經能亮相美展了。

你可能會說,我講了那麼多,女性的職場優勢不就是比男性更「柔」嗎?那我再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格力集團掌門人董明珠。

董明珠

董明珠的大名人盡皆知,但你可能不太了解她的過去。董明珠是五十年代生人,兒時的董明珠是個安靜的女孩子,就和今天的許多女孩子一樣。畢業以後,董明珠在南京的一家事業單位做行政工作,生活穩定安逸,直到丈夫因病去世。

家裡只剩下她和兩歲的兒子,董明珠突然感到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或許是心有不甘,或許是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感,董明珠毅然決定砸掉鐵飯碗,到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

那一年,董明珠36歲。在這個多數人已經止步不前的年紀,董明珠開始了新的人生。

後來,董明珠來到深圳,在格力擔任業務經理。有一次到安徽開拓市場,她發現當地的一家經銷商拖欠了42萬元的貨款。42萬,在90年代初可不是小數目。董明珠多次上門催款,對方始終愛理不理。

這種老爺作風終於把董明珠惹毛了。有一天,她把經銷商經理堵在門口,並用難以想像的聲音大吼道:「你要麼還錢,要麼退貨,否則你走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

這句話後來成了董大姐的「成名作」,很值得我們思考。在現實中,我們經常遇到經銷商和甲方拖欠貨款,但能夠像董大姐那樣「豁出去」的人想必很少。

有人從這個故事裡看到董明珠有著比男人更強的膽識和魄力,我覺得不然,董明珠恰恰發揮了她作為女性的優勢,那就是韌勁。董明珠有句名言:「公平和諧是爭出來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商業世界更是如此。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女性的取勝之道不在於比男人更剛強,更勇敢,而是她們更善於根據現實需要調整自己。正是這種適應能力,讓董明珠從一個安靜的文員,成為了日後執掌格力帝國的女強人。

董明珠不會像喬布斯或馬雲那樣立志於改變世界,她只是把眼前的事做得更好,讓企業能夠一直活下去。

當然,像董明珠這樣的女強人畢竟是少數。況且,女性要在事業上超越男性,有時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家庭。

這就是我們最後要講的,因為人類史上分工的不同,女性得負責養育下一代。在她們的生活中,家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即便在大部分女性已經走向職場的今天,很多人仍舊把家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所以,和男性相比,女性在今天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如今的男性和千百年前一樣,依然熱衷於權力和金錢。對於男性而言,這幾乎是人生唯一的目標。如果沒了這個目標,男性就會被人指責「不思進取」。

但女性就不同了,她既可以追求事業成功,也可以追求家庭幸福。如果事業上沒啥起色,她就會把重心轉移到家庭中去,通過養育兒女重新獲得滿足感。社會對女性的失敗,也比男性寬容得多。

難道「中年危機」對女性就是個偽命題嗎?我們也不能就此下定論,因為危機對每個人都存在,區別只在於我們看待危機的方式。

一個人的生存模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生存模式又是演化的結果,男女之間並無優劣之分。我們只能說,如果你是個遭遇了中年危機的男性,不妨看看身邊的女同胞們,沒準他們會給你帶來一些啟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PVFmW4BMH2_cNUgFi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