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藍色之城,是在旅行雜誌上,鋪天蓋地的藍,如神來之筆襲來,將綿延數千里的單調沙漠忽然艷截,有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隱喻在裡面;
第二次見到藍色之城,是英籍導演拍攝的老電影:十六世紀梅蘭城堡中,養在深宮的幼年舞女從城堡炮台往下俯瞰——憂鬱的藍,隨著長鏡頭的緩慢移動,最後放空定格在深邃的天空中,身後傳來糜爛腐朽的宮廷笙歌,一群女子正在藍色朦朧中誦讀愛經……
第三次見到藍色之城,當圖片和傳說都已化作記憶的註腳,我登上高高的梅黑蘭格爾堡,帶著另一個東方古國的好奇與臆想,帶著這一路輾轉跋涉的滾滾風塵,帶著我無數次穿過古城牆時落在身上的斑駁陽光和更迭陰影,來到她的面前,時光掩埋下那些血染的手印、悽厲的哭喊、火光中燃盡成灰絮的華美衣衫……被鎖在歷史盡頭的真相突然涌了出來,掛在牆頭昭然若揭。
三十一個血淋淋的手印,作為城堡的印契,是藍色之城的封條。據說這是公元六世紀最早發生殉葬歷史的鐵證,那應該是一位藩王,他的離去帶走了三十一位嬪妃美眷,連同她們的愛情忠貞、少女時代裝在盒子裡的秘密、眼睛裡那一抹淡淡憂鬱的藍……死去藩王的鞋被互相傳遞,每個女人都用額頭膜拜。飲下祭祀呈上的一杯麻醉酒,口嚼檳榔,據說這樣能減輕灼燒的疼痛,其實意志早已讓她們麻醉,眾人載歌載舞圍成圈,她們被打扮成新婚時的模樣,盛裝緩慢走向咫尺的烈火,那是天堂,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去吧,你的肉體凡身將會跟隨丈夫涅磐,「薩提」女神即將誕生……在巫師和幻覺的雙重誘惑下,她們縱身跳入火海,帶頭跳的是王后,牆上位居第一的那個手掌;跟在後面那麼多的掌印,甚至不知道這個為之獻身的所謂「丈夫」姓甚名誰,甚至從未享受到一天愛情的滋潤。我猜測在火灼肉身的那一霎,她們中的許多或許呼救、或許後悔,或許識破了這個宗教的大騙局,可是她們的父母家人卻用竹竿木棍阻止她們爬出火堆,鼓樂齊鳴湮沒了她們的哭喊……
藍色與紅色撞擊著、交織著——憂鬱、恬靜、原始、奔放,熊熊火光中一個個消失的如花笑靨,如月亮破碎在蕩漾的微波中,漫天飛絮伴隨鳥兒的哀鳴,在藍綢的背景上劃出長長的弧線。
暮色時分,站在梅黑蘭格爾堡前我完成了這樣一番跨越千年的暢想,可是愚昧和殘忍延續至今,這些瘦小的掌印對於當今的印度也並不陌生,各國媒體現在還對此種殘忍的殉葬風俗多有報道,在印度許多偏遠鄉村更是屢禁不止。除了血紅掌印,城堡大門上還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粗大鐵釘,據說這是古代戰爭用以抵禦敵人大象攻勢的重要守衛。一扇門上即濃縮了戰爭與愛情、血性與悽美的恆古主題,正在被輕輕叩響。這是印度唯一一個有中文語音翻譯的城堡博物館,我們的閱讀便從這厚重的扉頁開始。
城堡屹立在城市中心的巨崖上,從城內任何一個角度望過去都可見城堡巍峨莊嚴的身姿,城堡身下總是鮮花盛開,祭奠著那些已故的亡靈。
城堡最初就是為防禦功能所建,占據了城中的軍事制高點,拉賈斯坦歷史上最強盛的馬爾瓦爾王朝,其15代帝王Rao Jodha為保證王室安全,受修道士指點,將軍隊王宮一起遷徙至此。據說修建這座奢華宮殿的過程極為慘烈,激怒了居住在這裡的鳥神,鳥神發出最惡毒的詛咒「讓這座城永遠缺水,並且瘟疫橫行!」為破解這道咒語,一位叫Rajiya的賤民甘願以活埋來感動神靈,他也以此種無比神勇的行為破除了印度森嚴的種姓等級,他的後代都永世受惠於王公,至今仍生活在焦特普爾一塊名為「Rajiya's Garden」的獨立封地上。在通往城堡的路上,一塊雕刻著華鳥的墓碑記錄了這段建堡歷史。在印度你永遠分不清什麼是神話,什麼是真實,如果他們能在神靈的庇護下活得天真而自足,又何需分辨真假呢?
一個人
離美妙的童話有多遠
離優雅就有多遠
一個國家
離神明有多遠
離文明就有多遠
世人還在感嘆吉卜林(Rudyard Kipling)那永遠繽紛、充滿生命力如詩般的語言,給當時森嚴刻板的英國帶來了一股清新的衝擊。
吉卜林
而他一生中被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叢林之子》(Jungle Books),其靈感就是來源曾在印度生活的日子,後來被迪斯尼拍成經典動畫片「森林王子」。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不會忘記片中那些穿著松垮下垂馬褲的人物,在自然法則下如何矯健英勇,他們都是古拉吉普特人的象徵,取景也來自焦特普爾——這個處處都是神明印記的古老城市。
原版《叢林之子》
在中文語音提示下,我走過一道道各具象徵意義的城門,據說共有7道,每一道都是為紀念一次戰役勝利,唯獨那扇印有殉葬女人手印的門,女人用死在男權歷史上留下了悽美的一筆。
整座城堡依山勢而建,經過五百多年的磨合,已經與山體融而為一,就像從山中劈山礪石長出來一般。裡面宮殿卻迴廊錯綜,設計精巧,毫不因外表的粗曠損失建築的美觀考究,裡面區分了「琉璃宮」、「珍珠宮」、「藏寶閣」……王公將相極為奢華鋪張的生活可見一斑,如今都只是作為各種古代生活用品的展示廳。
在這裡可以看見全印度唯一展示各類轎子的博物館:象轎、獅轎、孔雀轎都是以印度崇拜的動物神靈作為轎身雕刻,另外還有女人不能被人看見容貌的各式屏風轎,還有為皇室剛出生嬰孩準備的「天使轎」,上面有飛天的天使庇護,中間還有相框……
為皇室剛出生嬰孩準備的「天使轎」
除轎子博物館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玻璃櫥窗展示的貴族少女梳妝盒,從健身器材,到胭脂粉盒,還有精美的木雕壁畫,展示了一個閨中待娶的少女要去會見情人時的全副「裝備」。兩根喇叭狀的大木棍據說相當於現在的「槓鈴」,作少女健美手臂之用;銀盒打開來是隔層細密的小盒子,還有梳妝鏡和小神龕,掛在中間的木雕壁畫充滿了伊斯蘭花卉風格,三位少女含情脈脈……不知道為何,這套少女梳妝盒讓我發獃了很久,與城堡門口那些毅然走向毀滅的女人們相聯繫,一個女人短暫而美麗的一生,如玫瑰花開的最後一秒,還沒來得及欣賞便黯然魂銷。
古代貴族少女梳妝盒
城堡議事廳門外便是一個個炮台,這個場景在電影中出現過無數次。議事廳四周一個個有屏風的小窗戶,曾經就是嬪妃垂簾聽政的所在。午後我讓自己故意放輕腳步,拖著裙子光腳徜徉在炮台邊,希望能踏入十五世紀搖搖欲墜的王朝邊緣,學著電影中女主角那樣趴在炮台邊俯瞰藍城,午後是不是也會有破空而過的鴿哨?
歡迎關注Lavigne的微信公眾號
「感性研究所」
- To be continued-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KtKbm4BMH2_cNUgM4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