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春園原是清代詩人王漁洋的私園,位於大虹橋以西,後圮廢。解放後,揚州市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碼頭以西,將沿湖的升慶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連成一片,建成園林。取用「冶春園」舊名。園內建有水繪閣、香影廊、餐英別野、問月山房等中國古典建築。臨水而築,水景天成,以水取勝。
冶春園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冶春後社詩人宣古愚、陳含光及書畫家張甘亭都為余繼之繪《冶春圖》。國內外許多名流學者也紛至沓來。敦煌學大師常書鴻夫婦,曾朝夕流連其間。日本畫壇巨擘東山魁夷,曾立於南岸,作冶春水榭速寫《揚州所見》,盡顯古樸、林野之雅致。這幅冶春水榭圖,已隨著東山先生畫集的出版,展示於世界。
一進園門,有草廬水榭兩座,半架坡岸,半入河心。草廬上的飛檐翹角,映入清波,煙水空濛,楊柳依依,十足的村野風韻。一座名為「水繪閣」,系借用明末清初如皋名士冒辟疆家「水繪園」之名;另一為「香影廊」,取王士禎「衣香人影太匆匆」詩意而名。這樣使一小小地方增添了幾許人文色彩,散發著幽幽的書墨氣息。
冶春園夜景
狹長的瘦西湖從冶春園南面而過,臨湖築有草廬水榭,古樸清雅。憑欄觀景,樹影婆娑,湖水漣漪,清閒中別具情趣。園內還陳列著數萬盆揚派盆景,數千尾各色金魚,以及各種名貴的島雀、花木,更添滿園春色。這裡園林和茶肆結合,在此遊園、賞景、品茗、小吃,既領略了當地中國民間的鄉風習俗,亦享受了古樸風情的自然樂趣。
依山一座紅樓,樓前點綴少許湖石花木,清閒怡情。而清溪彼岸,一路陡坡,濃陰蔽日,宛如是一帶連綿的綠色螢幕,環護著冶春園,境界幽絕。水上設一拱橋,過橋登岸,再居高臨下,朝北眺望,紅欄曲水,茅屋綺窗,更是迷人。整個園景顯得精緻緊湊;草榭順勢橫列,間綴花草,錯落有致;無鮮艷之顏色,無濃郁之花香,然而閒適雅致,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這一派村野樸素裝束引來許多文人墨客稱賞流連。
冶春園美食
這裡還是皇帝南巡而供應六司百官吃喝的大廚房,其中所備菜肴即「滿漢全席」,至今在《揚州畫舫錄》上留有該席的食譜,其中包括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第五分洋碟二十件,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看來揚州人也是擅長地道的滿漢全席。如今的豐市層樓即為著名的餐飲之處,與舊例倒是相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