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火車上看到了一則新聞,雖然這則新聞已經發生了一個月有餘,但是直到現在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仍然有心痛的感覺:
8月14號的晚上,河南省一個33歲的男人,給老婆發了一段微信,在微信上他是這樣說的;
「我今年一直很努力,還是沒達到一個月賺幾萬,一件事情說上千遍,不就是逼著我死嗎?我知道咱爸媽巴不得我消失,我就順著他們的意!」
然後發拍了一張在河邊的照片,接著說到:
「不要管我了,就讓我水葬吧!」
隨後,老婆嚇得報了警,但是警察在岸邊找到的只有他冰冷的屍體,原來,他的父母一直嫌這位男子工作少,能力差,不如別人家的孩子,8月14號的晚上,男子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以後,獨自在河邊喝了兩瓶白酒,沒有絲毫的猶豫,就跳進了河裡。
就在他跳河自盡之後,這位男子的父親後悔莫及,甚至一度也要跳河,但無論他如何的悔恨,這位男子再也活不回來了!
在採訪當中我們其實還知道,這個33歲男人有兩個孩子,孩子聰明乖巧,夫妻也和睦,雖然他的收入沒有達到月入幾萬元,但是其實在當地還算不錯的,但是在他的父母看起來,他就是沒有出息,他就是賺的少,就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採訪當中我們也得知,原來這名男子從小父母就給他很大的壓力,而且一直使用這種打擊式的教育方式,否定,差評,那些非言非語,對他而言就像是背上了一顆巨石一樣,讓他舉步維艱,喘不過氣,即使到了33歲這樣的一個成人的年紀,他依然沒有信心,繼續的去努力,於是才釀成了這樣的悲劇。
其實想想看,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永遠都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給留給外人,但把最差的一面都是留給最親近的人,我們總是責備自己的孩子,不如鄰居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學習那麼的用心,那麼的努力。
我們總是覺得他們不用功,不爭氣,就喜歡玩遊戲,從來沒有想過,他並不是一具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
同樣也是在個月的8號,某音上有一則視頻引起我的注意:
在寧波有一個11歲的小男孩,因為學習問題被媽媽罰跪之後留下了一封長信,然後離家出走了。看到那封信,看到那個稚嫩的筆跡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我是個廢物,我是個窩囊廢,我是個累贅,我想我走的時候會讓你減少很多的負擔,再見。」
這位媽媽第一時間報了警,但其實後來的這個採訪才讓我大跌眼鏡,原來媽媽口中的窩囊廢,媽媽口中的廢物其實在班裡從來沒有跌出過班級前5名,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妥妥的學霸,但是在媽媽看來,考不到第一,就是不爭氣!
孩子,他最在乎的莫過於來自爸爸媽媽的看法和評價,父母給了他的差評,可能會讓他陷入深深的自卑,自暴自棄,但是父母給他的好評會讓他得到源源不斷的鼓勵和自信。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區,覺得批評和高壓是孩子前進的動力,但是我們的孩子之所以可以勇敢的追夢,可以積極進取,其實這背後往往都是鼓勵,因為這是源於愛的信任和鼓勵,這才是很多孩子成功的秘籍。
如果我們總是一味的貶低或者否定孩子,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虐待。
記得當時李玫瑾教授在視頻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是精神卻在很大程度上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所以作為一個父母來講,我們的嘴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愛自己的孩子,記得要隨時給他一個大大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