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縣金剛台余少保的傳說

2020-03-07   緣在信陽

金剛台奇秀險峰不計其數,論歷史厚重和精彩傳奇要數皇殿了。

皇殿在商城縣古十景中被稱作"金剛古寨",民間俗稱皇殿。

在古代皇權至高無上,此山為何能稱"皇殿"?剛懂事的我向奶奶說出了心中的疑問。奶奶告訴我那是因為余少保在那裡做過"皇帝"。奶奶指著偶爾划過夜空的流星對我說:你看,余少寶又在練箭了,他練箭是為了射死元順帝,拯救黎民百姓。

於是一個比雷射還耀眼,比流星尾巴還長的故事誕生了,在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滅的印跡!

皇殿


余少保沒來商城縣之前的身世有兩個版本。一個他是皇帝的乾兒子,官封少保。姓余,民間習慣稱余少保,實名餘思銘。皇帝聽說商城縣有一山洞,洞內有數條蟒蛇,當地只要有人犯了罪,都被官府推到山洞喂蟒蛇了。皇帝覺得太殘忍,派余少保前來查明此事,到後經查竟無此事。但在調查此事的過程中,他走遍了金剛台的山山水水,發現這裡山奇水秀,風景優美,土地肥沃,民風樸實。特別是金剛台的皇殿,四周懸崖峭壁,只有兩條小路通往山頂,頂部面積大,地勢平坦,站在上面可以看見兩省三縣十里八鄉,特別適合藏兵打仗,易守難攻,大有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之勢。當時元朝腐敗無為,苛捐雜稅繁重,邊關戰事不斷,民間匪患四起,民不聊生,余少保對元朝既無希望又心懷不滿,所以就留在了金剛台。

千工堰


另一個版本是余少保社籍江西,元末亂事,在江西秘密組織"兄弟會"舉旗起義。後來失敗帶領少數部隊幾經周折來到商城縣。到後發現這裡山高谷深風景秀麗,土肥水美民風樸實,認為是個藏兵打仗的好地方。特別是金剛台的皇殿,四面峭壁極為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適合作為軍事指揮居所。當時元朝在皇殿上駐有守軍,余少保剛到商城,趁山上守兵不備,一舉攻下此山,從此在山上安營紮寨練兵布陣。

不管是前一個版本屬實,還是後一個版本真較真,哪一個版本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金剛台成就了大業名垂青史,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傳奇的一生受到民眾敬仰,深入民心!

二寨門


從現有史料看,宋朝義軍首領張昂是在皇殿上建寨最早的人。到了宋嘉熙以後,為了抵禦蒙軍,吳淵受命在金剛台建三大寨二十二小寨。時代更跌,或官或匪幾移其手,正史記載甚少,民間傳說彼多,直到元朝余少保來到商城,金剛台及周邊的軍事設施才更加完善。

余少保占領皇殿後,為了擴大勢力和安扶民眾,實施了一系列新政,殺地主懲貪官,沒收豪強錢糧,賑濟災民,安扶民心。余少保占據金剛台的消息不脛而走,豫鄂皖附近幾個縣的窮苦百姓紛紛前來投靠,短時間內,義軍隊伍迅速發展到近萬人。

皇殿西面山腳下有一片肥美的土地,一條小河穿域而過,世世代代滋養著這片沃土,使這裡的人們生活相對安穩。這裡東面緊靠皇殿,其它三面也群山相連,遠看這個盆地就像一座城池,四面的環山好像城牆,所以叫里羅城。順里羅城小河朔源而上,山那邊也有個地形相似的地方叫外羅城。

半條街


皇殿雖大,也駐不下迅速發展壯大的軍隊。里.外羅城自然就成了余少保練兵布陣的場所,外羅城成了外圍防線,里羅城成了第二道防線。在余少保的指揮下,軍隊被訓練得井井有條,山上築工事壘寨牆,加固要塞。山下練兵殺聲震天,排兵布陣旗幟招展,一時間軍民同心,士氣高昂。余少保為民眾富裕和滿足軍需,採取"有警則預,無警則耕"的方法,鼓勵軍民同耕,軍民合修的水利工程"千工堰"還保存至今。

大月亮口


皇殿東面就是現在的西河景區,山高谷深易於防守。在山下也設了兩道防線,頭寨門和二寨門,分別駐兵防守。在二寨門內設有交易市場,因受地形限制,座西向東依山而建一排房屋,所以叫半條街。想當時雖然物資匱乏,應該還是相當繁華的,糧行菜市,布店客棧,酒肆茶坊以應俱全。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有歷史淵緣,今天的半條街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被旅遊區重新開發成了商鋪,餐飲住宿一應俱全,只是不見了那遠古的痕跡。

余少保一時名聲雀起,輻射地域越來越廣,駐守和練兵的場所也不斷擴大。在金剛台主峰平頂鋪設瞭望哨所,四周一旦有風吹草動便一目了然,又和指揮中心皇殿遙遙相望,極好傳遞消息。在主峰旁又設立了訓練騎兵的場所,就是今天跑馬場的由來。

至於當初余少寶選擇皇殿落草為王除地勢險要外,還有一說就是地形極有"龍脈",皇殿南有一山口極為圓潤,形如太陽,太陽每天都從東面的太陽尖升起,從這個山口落下,當初叫太陽口,現在的大月亮口。皇殿的北邊有同樣一個山口,月亮總是從那裡落下所以叫月亮口,現在的小月亮口。皇殿在中間被日月所拱托,認為在這裡落草為王自然能修成正果。

小月亮口


大月亮口南突起一峰直插雲峭,險峻陡峭,氣勢不凡。余少寶在上面插上帥字大旗,指揮四面軍隊,哪方有敵情,旗幟指向哪方,其它三方軍隊趕來支援。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配合得天衣無縫。此峰後來就叫插旗尖。

皇殿作為集權所在和軍事指揮中心,建設得更加牢固。在北面入口修了堅厚的寨牆和北寨門,在南面入口修了寨牆和南寨門,一切就緒,為了早日實現做皇帝的夢想,也加緊了皇宮的修建。在里羅城燒磚燒瓦,以備建殿。據傳把山下的磚瓦搬到山上,因山高路陡運輸不便,讓士兵從山下一直排到山上,手把手把山下的磚瓦一塊一塊的傳上山頂,蓋成了金壁輝煌的宮殿。今天想想當初的場面是如何的氣勢恢宏,嘆為觀止。

余少寶在加強軍事防禦的同時,為了鞏固政權,在皇殿臨崖的地方修了關押犯人的監獄。並延用了前人在此使用的酷刑,把手下的重犯和抓來的俘虜一律從監獄前數十丈高的山崖上推下活活摔死,以此酷刑震懾其他人。年長月久,從這裡推下的人多了,所以叫萬人崖。

播旗尖


當時余少保的事業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居安思危沒有滿足現狀,因為他知道面對的是整個元朝統治,以他目前的實力與之抗衡,等於以卵擊石。此時的余少保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整天愁眉不展,鬱鬱寡歡,遊蕩於群峰與山水之間,但卻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思前想後,依然覺得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從。這天,余少保一人在山間遊蕩,走著,走著,總覺得後面有人跟著如影隨形,幾次回頭卻什麼都沒看見,感覺十分奇怪。

當他快登上峰頂時,突然看見前面站著一位老者,身著長衫,鶴髮童顏,一幅仙風道骨的模樣,正衝著他微笑:余將軍,老夫在此等候多時了。

余少保大驚,這時才明白,剛才一直跟在身後的就是這位老者。

余少保想,這位老者一定是位奇人,於是抱拳躬身施禮:承蒙先生厚愛,不知有何賜教?

皇殿北寨門


老者道:我看將軍一表人才,氣宇不凡,定有驚天偉地之才,定國安邦之志,以後必可造福於黎民百姓。

余少保長嘆一聲:我現在實力還很弱小,前途渺茫,正一籌莫展不知何去何從,先生何出此言,慚愧!慚愧!

老者手捋長須道:老夫願送將軍千軍萬馬指點迷津,助你一臂之力成其大業,如何?

余少保急忙拜伏在地,大聲道:如果這樣,在下將終生不忘先生大恩大德。

老者扶起余少保,站在山頂指點四面江山:你看,在湯泉池方向,有一石船,首尾翹起,底部只有兩塊石頭支撐,船體懸空,有臨風竟渡之勢;它的對面有一石人,高約四米,方額圓臉;北面,有一石鼓,人走在上面,咚咚作響;離石鼓一箭之地,還有石馬,石狗,石雞。

余少保不解的問:這些不過是石頭而已,能有何用?

老者哈哈大笑:這些東西是上天賜給將軍的,都是日後可調用的戰船,戰車和士兵。

皇殿南寨門


老者又指著西方和南方說:那裡有兩片竹園,裡面也藏著神兵天將,將來都歸將軍所用。

這時老者手裡突然多了一副弓箭和兩個錦囊,他把這兩樣東西遞給余少保說:將軍回去,待到時機成熟,準備起兵之時,提前請來高僧,高搭禪台,祭天敬神。在起兵前沐浴凈身,聽到雞叫對著北方連射三箭,然後依我錦囊行事,必可取元順帝皇位。老者又再三叮囑:此為天機,千萬不可向他人泄漏,否則前功盡棄,切記!切記!

老者又道:擒賊先擒王,要想成功,就得先除掉元順帝,你回去要苦練射箭之術。老者又指著太陽尖一石樁說:我在那裡給你立一靶石,你就對著那裡練吧,待到你射穿靶石之時,就是你成功之日。言畢,老者飄然而去,瞬間不見了蹤影。余少保知道遇到了世外高人,趕忙跪倒在地,向著老者遠去的方向拜了又拜。

余少保從此以後雞鳴起舞苦練箭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說來也怪,這寶弓確實與眾不同,寶箭射出划過長空,白天留下雷射道道,夜晚像流星划過夜空。先是箭箭都能中靶,後來箭箭嵌入石中,經過苦練終於有一天把石靶射穿了。

皇殿林海


功夫已經練成的余少保認為該起兵了。他請來高僧,搭高台,燒香紙,念經文熱火朝天。余少保婦人覺得奇怪,便再三詢問,余少保只是笑而不答,在起事前的一天晚上,余夫人又再次詢問,余少寶一高興,覺得夫人又不是外人,便把老者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夫人。夫人聽罷非常高興,這麼多年陪著丈夫走南闖北,東討西征沒過過幾天安穩日子,現在馬上要修成正果了。一旦事成,自己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越想越激動,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只盼著早點雞叫天明,她越是著急,越是感覺那夜特別漫長,以至於懷疑天該亮了,雞睡得太沉忘了打鳴。於是她披衣起床,不等雞叫就來到後院,一邊拍著簸箕,發出雞拍翅膀的聲音,一邊學了三聲雞叫。其它雞聽見有雞叫,以為天亮了,便接二連三地叫了起來。

余少保剛沐浴凈身完畢,衣服還沒穿好,突然聽見雞叫,趕緊跑出來找來弓箭對著正北方"嗖,嗖,嗖"連射三箭,接著拆開第一個錦囊,只見上面寫著:"石鼓響,順帝亡,石鼓不響,再拆錦囊"。他依計而行,坐在那裡等候,但直到東方發白,也沒聽到石鼓響。他非常著急,又拆開第二個綿囊,只見上面寫著:"喚出石人撐石船,長竹園裡把兵搬"。余少保急忙飛奔而去,來到黃陂寨,卻見石船,石人,石馬立在那裡絲紋不動。又慌忙跑到長竹園,也未見一兵一卒,心中一急,拔出腰間配劍砍斷竹子,只見竹節里的兵,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都還沒有長成。

由於泄露了天機,時辰未到,一切都不靈驗了。射出的那三箭,深深的扎在龍椅上。到了早朝的時候,元順帝看見龍椅上插著刻有"余少保"名字的箭,大吃一驚,當即下令派兵前去圍剿,就此一場大戰拉開了序幕!

皇殿迎客松


朝庭官兵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從北方殺來,余少保得到探馬來報,兵分數路各守一方。自己親自披掛上馬,帶領精兵強將前去迎敵。走到餘子店以北十里處有一山崗,與來敵前隊人馬相遇,堵住了元兵去路廝殺起來,此地後來就叫"堵崗"。

余少保終因寡不敵眾,只能且戰且退,退到堵崗以南二里處有一條小河,眼看元軍窮追不捨,余少保為了輕裝,命令將士將盔甲卸了,擲到河裡。因此此河後來就叫"擲甲河",後因誤讀,演變成了今天的"鄭甲河"。

余少保一路南撤,退到一片開闊地,在這裡遇到他兒子帶領一隊人馬前來救駕。父子合兵一處,共同廝殺,才解了元軍之圍。後來這地方就叫"遇子店",因余少保姓余,"余"與"遇"字諧音,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餘子店"。

兩隊人馬匯合後,士氣大增,與元軍奮力拚殺,從山下殺到山上一塊巨石處,仍不分勝負,所以此石後來就叫"平打石"。

天意已決,徵兆不祥。就在元軍將金剛台團團圍住之際,一天,一陣狂風將余少保的帥字大旗從播旗尖上刮到天空,吹到十里以外的"飛旗山",落在了"落旗場",這兩地因此而得名。

破石崖


話說余少保父子同心協力雖然擋住了官兵的先頭部隊,但隨著後繼部隊陸續到來,把個裡.外羅城圍得水泄不通。余少保憑藉四周城牆一般的山巒屏障,調兵遣將把守各個隘口,日夜巡邏,絲毫不敢大意,一時雙方疆持不下。官兵待到所有人馬到齊之後,派出探子查看地形,打探對方虛實,待到一切摸清之後,於是發起了進攻。余少保的兵將十分驍勇,接連打退了官兵的幾次進攻,怎奈對方兵力多於自己數倍,終因寡不敵眾,外圍防線被攻破。官兵以排山倒海之勢潮水般從外圍殺進外羅城,余少保一看大勢已去,再也支持不住,只好自已殿後保護殘部撤回了里羅城。

官兵攻破外羅城稍作休整,又向里羅城發起了進攻,雖然余少保兵將驍勇善戰,防守嚴密,但敵人採取車輪戰術,一撥人馬攻不破,再換一撥,輪番上陣,讓守兵晝夜得不到休息。就在守兵疲憊不堪的時候,官兵傾巢而出,象狂風卷著巨浪撲天蓋地而來。余少保帶領兵將奮力抵擋,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加之人困馬乏,還是未能保住這第二道防線,只好帶領殘餘兵士退守皇殿。

連連攻破兩道防線的官兵士氣高漲,把個皇殿里三層外三層圍個水泄不通,日夜不停的向皇殿發起進攻,但這次並沒像前兩次那麼容易得手。南北兩條通往皇殿的入口都修有堅厚的寨牆,寨門狹窄。通往寨門前的道路只容三五人並行,道路兩側都是懸崖,任你再多人馬,能上前與守兵交戰的卻廖廖無幾,沒攻到寨牆之前守兵按兵不動,好象沒人一樣。待攻到寨牆根下,不是滾本礌石,就是一陣亂箭標槍,有時從寨牆上倒下一桶桶沸水,守兵象變戲法似的變換著退敵的方法,但不管使用哪種方法,都能輕鬆讓官兵吃盡苦頭鬼哭狼嚎的敗下陣去。有時守兵一時高興,突然殺出寨門,居高臨下一陣亂槍,官兵退之不急,相互殘踏,擠下山崖,死傷不計其數。

官兵 屢攻屢敗,屢敗屢攻,時間一長銳氣大減,再戰是未戰先屈,幾乎是無人再敢向前。

官兵見強行攻山無望,改變了策略。把皇殿團團圍住,暫時按兵不動,把上山的兩個入口用重兵死死守住,斷絕山上食草來源。余少保一看這架勢,心想大事不好,屯集的糧食眼看就要用盡,只好趁一個風高月黑之夜,從北門突圍,奮力拚殺,雙方死傷無數,余少保終於殺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離開了商城。

官兵登上皇毀後,為了以絕再有人占山為王利用山寨之患,,一把火燒掉了余少保的官殿和軍營,余少保多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灰燼!

余氏宗祠


離開商城後的余少保已與朝庭誓不兩立,投奔了和他一樣反元後來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因余少保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深得朱元璋厚愛,曾贈封滿門。洪武十一年,余少保在進軍西番的途中,不幸病故,朱元璋根據他生前遺願,允許他靈柩運回商城,葬於商城的龍門裡,今余集附近。

余少保祖籍江西,死後卻要求葬回商城,他已視商城是他的故鄉。再看看民間流傳那麼多關於他的故事,還有那麼多和他習習相關的地名,說明他和商城魚水情深,魂歸故里了卻了他的心愿!

民心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桿稱,功過自有後人評!余少保的名字和金剛台的壯麗山河一樣璀璨輝煌載入史冊。

余少保夫妻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