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美媒發文分析應對大規模殺傷武器(CWMD)面臨的四大挑戰,並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背景
當前,化學和生物武器持續發展,洲際彈道飛彈運載化生武器的能力也在提升。與此同時,非國家行為體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正在上升。僅靠重新制定的戰略和力量重組不足以抵禦當今新舊對手高度複雜、多地區、重疊的威脅。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需要新的思維和解決辦法。
二、四大挑戰
1. 對於化學、生物、放射性、核和爆炸(CBRNE)威脅的態勢感知能力較為有限。目前的CWMD活動正在逐漸跨越CBRNE威脅的邊界,但美軍對CWMD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孤立的,未能完全了解CBRNE的活動、能力和限制。因此,跨部門和機構需要作出更多努力,實現對威脅的共同理解。強大的態勢感知可以實現:整個CWMD活動中的任務狀態共享圖;所有任務夥伴的有效協調;高度的反應能力、適應性和應變能力。
2. 國家和國際層面以及CWMD聯盟內部的協調不足。由於面臨的危險越來越分散,威脅網絡跨國界擴散。因此,美國需要更多的跨國和聯盟夥伴關係。
3. CWMD任務的內在複雜性。每個CBRNE支柱的利益相關者、技能集、策略、戰術和權限都不同。
4. 不斷演變的威脅因素。數字化授權的威脅行為體在其戰略和戰術上變得更具彈性、適應性和複雜性。不僅能夠跨越不同的地理位置更快地實施攻擊,並已在網上高度網絡化。與此同時,生產、獲取和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需的專業知識、材料和技術也正在繼續擴散和發展。
三、應對措施
為應對以上挑戰,美軍需要一個以任務為重點的綜合CWMD框架。該框架的組成部分包括:
能夠明確、協調和優化全球CWMD行動中任務合作夥伴的權限、關係和責任的政策。
涵蓋綜合戰略、戰術、條令、合作夥伴關係和工具的作戰行動,以及整合各機構和多國活動所需的協調和聯繫。
具有明確任務和職能的人員。
跨域集成、分析和共享大量信息的技術。
將技術、政策、人員和作戰作為相互依存的要素進行管理,以實現投資和資源的優先化、新技術的快速部署、作戰行動的激增、有效的風險管理以及與更大規模的防禦工作的整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趙霄
編輯 | 張岸佳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回復關鍵詞查看:
綜合分析
戰略與規劃
科技管理
國防創新
軍事理論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絡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高超聲速
無人系統
精確打擊
防空反導
新概念武器
生物與醫學
戰例與演習
先進材料
製造
基礎科學
技術
先進動力
與能源
試驗鑑定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微信平台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8aCLncBDlXMa8eqN7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