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淡漠不親密,誰的錯?父母責任重大,3招恢復美好關係

2019-08-31   布丁媽媽私享會

前幾天,我下班回家,路上遇到鄰居與孩子,很奇怪的是孩子在前面,鄰居在後面,我忍不住問一嘴怎麼回事,鄰居指指孩子小聲跟我說,這孩子已經一星期這樣了,突然的不怎麼跟我們說話,有的時候還會獨自在屋裡,不知道怎麼了,問也不說,急死了。

孩子表現出這種與父母淡漠、不在乎,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

第一方面,孩子自我意識

孩子自從擁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做事的方式與態度與之前不同,並隨著自身年齡的增長,這種意識越來越強、強到他們自以為可以面對所有。

在家,一直都是爸爸媽媽的天下,孩子沒有自主權,但因為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就表現出一些與眾不同,比如強調「我要什麼」「我自己怎麼樣」等等。

孩子這個時候變得有些反抗精神,特別是有一些可以自主但並未得到自主的情況,他們會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甚至不理父母,遠離父母,有點小脾氣的情況。

第二方面,父母自我行為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有一些成年人擁有的瑣事和煩惱,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會有一些特殊情況的發生,但在孩子眼裡,爸爸媽媽的表現就屬於不友好,自然親子之間產生隔閡。

父母遇到工作忙碌或者加班等情況,無法與平時一樣與孩子進行遊戲互動或者玩耍,甚至答應孩子的事情也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孩子內心得不到滿足,自然與父母疏遠。

還有就是爸爸媽媽干涉孩子太多生活,不讓他們這樣也不讓他們那樣,最後孩子感覺什麼都沒有更加難過,自然也不願意與父母一起親昵。

父母與孩子之間除了親緣關係,還有一種互相的情感依賴,這是一種積極向上,很正確的親密關係,也是家庭成員情緒穩定的支柱和基礎。當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這層關係淡泊,家庭會產生很多問題與煩惱。

當孩子表現忽冷忽熱,爸爸媽媽是否深感委屈,面對互相之間情感的不對等,爸爸媽媽改變行為,不妨這樣做。

1.改變「權威」,實行「民主」

很多爸爸媽媽在家庭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孩子一切行為規範必須以自己制定的為主,如果孩子沒有達標,爸爸媽媽開始責罵、訓斥。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他們本應該擁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但父母將他們的一點點錯放大太多導致孩子敢怒不敢言,無法享受那種自由權利,自然與父母的關係也會產生隔閡、矛盾。

爸爸媽媽可以給予孩子限制性的自由,給予他們一些無關緊要的權利,實行民主,哪怕不能做出任何決定,但孩子在感受到這種自由、民主的時候,會表現得很積極友好,也會願意跟父母更加親密,父母放棄這種「專制」獲得的是孩子的無比信賴。

2.親子之間勇於表達

天下的爸爸媽媽都熱愛自己的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自己能夠給予孩子的,這種真心不是任何情感所能比擬的,但是父母卻不善言辭,不願意將這種真實的感情說給孩子,反而用一些孩子無法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很大的誤會。

孩子愛父母,很自然就會表達出那種親密,或者擁抱,或者語氣溫暖,或者撒嬌等等形態,而父母如果換一種親切的方式,接受並表達自己對孩子的喜愛,孩子會感覺到無比幸福,自身的心理建設也會增強,會讓自己充滿整個人充滿暖暖的善意。

3.互相關注增進親密

孩子一般都會能很及時的發現父母的一些變化,比如情緒的煩躁,比如表情的冷漠等等,孩子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安撫家長,但家長因為處於那種情緒之下,不能很好控制,反而對孩子產生誤會,讓孩子不能理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願意去與家長親密。

每個生活在家庭的一員,在外面表現都是一個整體,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信任互相依賴,並且互幫互助,哪怕是孩子的一點點力量,可能也會燃起爸爸媽媽的一些動力,給煩惱的爸爸媽媽帶來一絲絲安撫,前提是爸爸媽媽可以認真的看到、感受到。

孩子與父母之前需要互相關注,這樣方便互相之前補充,以及可以給予對方一些想法、建議或者是用心的安撫,給對方一點勇氣。

親子關係雖然小於夫妻關係,但是並不代表它就不需要,反而會因為親子關係的穩定,夫妻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