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不好的事件發生以後,有女孩子的家長都很揪心,那麼優秀的一個女孩子就這麼白白被葬送了年輕的生命,女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承受的惡意也是防不勝防。
如果自己家的女兒要是遭受這麼樣的虐待,為人父母得該有多心疼?這個世界對女孩子來說,各種從精神上控制到實質性的傷害的惡層出不窮、家有女兒的家長,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女兒呢?
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女兒,自己是最重要的,無論任何人都不能貶低你、侮辱你、傷害你。
教會女兒有一顆強大到無恥的心臟,是為人父母給孩子建立終身的保護的強有力的思想屏障。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說「不」、不同意別人對自己無端的攻擊和辱罵、不同意任何異性以各種名義貶低自己、如果有異性試圖接觸你身體的任何部位,要敢於大聲的拒絕並喊出來「不」。
第二、讓女孩子去學些自衛防身術,如果家長不能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的孩子,就讓孩子去學些保護自己的技能。
包括防禦、格鬥、甚至拳擊、跆拳道等技能,孩子能學多少就學多少。不要小看這些防身的技能,在關鍵時候會保護孩子的性命。
特別是女孩子,即便是沒有遇見意外的情況,在結了婚之後,萬一遇見渣男家暴,也可以保護好自己。不要說這些沒用,一旦遇見了就是完全能夠扭轉乾坤,甚至是救了自己的命的事情。
第三、媽媽在青春期要多給孩子講些關於戀愛、婚姻的心理的科學、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如何鑑別一個男孩子是真正的喜歡你還是僅僅是在追逐慾望。
越早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的黑暗的人的模樣,孩子被騙的幾率就越小,而不是單純和善良來面對這個複雜、人心險惡的世界。如果爸媽把孩子的教育提前做到位了,那麼孩子傷害自己的幾率就會小很多。
告訴女兒,無論什麼時候,家都是她最溫暖的歸宿,如果在外面有任何人讓她受到傷害了,最後還有爸媽來保護她。最可怕的就是女兒連個娘家都沒有得依靠,最可怕的就是連父母都不信任。
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比男孩子更讓父母操心,特別是到了婚戀期,有很多的報道都是女方因為受到了傷害而導致了抑鬱症、嚴重的會產生諸如自殘、跳樓等行為。
這種種令人心痛的結局發生之前,如果女兒跟家裡溝通的話,就不會有這種走投無路的行為,是什麼讓孩子寧可去死也不願意跟娘家人溝通呢?如果知道有這種慘劇會發生,父母會不會更重視女兒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答案肯定是會重視,但為什麼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家長只是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像注重學習成績一樣注重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是就會避免這麼惡性的事故發生了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女孩子在成年之後都無法真正的成熟、真正的善待自己,真正的實現了心理上的強大呢?家長在女孩子青春期的教育中存在哪些誤區呢?
第一、青春期的性教育可有可無
在很多孩子的認知中,這一塊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空白。特別是從小看著童話書長大的乖乖女,從來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披著人皮的狼。輕的是騙財騙色,重的還會給你洗腦,讓你的精神上失控、被人牽制,任由人的擺布。而自己還不自知是被利用、被踐踏、被侮辱的,反而各種為其付出、甚至最後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了上去。
第二、對孩子的求助視而不見
當閨女成家後,發生家庭矛盾後,為了「保全大局」,往往勸自己的孩子忍耐、順從。以「清官難斷家務事、小夫妻鬧矛盾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來拖、來迴避矛盾。
真正對自己家孩子負責的爸媽,不會讓自己的女兒受委屈,先把女兒接回來再說,讓女兒消了氣,再根據事件的性質來看看這種婚姻是否值得過下去。
第三、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
特別是在農村,女孩子往往就是負責家庭裡面照顧弟妹的,在結婚之前是給爸媽打雜的,往往輟學打工為了弟弟掙學費,即便是成績特別好的女孩子,憑藉自己的努力離開那種家庭環境,而自己因為運氣不錯也嫁的很好。
這時候父母又把弟弟的結婚、買房等一系列的責任推給了姐姐,姐姐要在婆家的鄙視中偷偷貼補娘家。至於在婆家過的好不好,並不是父母關心的事。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明明可以預防、但偏偏因為忽視而產生了悲劇,孩子青春期的教育,特別是女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從孩子三歲就應該開始了。
在孩子三歲左右,性已經開始發育,這時候反覆跟孩子說什麼是隱私區、隱私區是只有媽媽能在給她洗澡、換衣服的時候接觸的,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接觸。
等孩子到了幼兒園,要告訴孩子關於男女有別,不能跟男孩子一起上廁所、除了媽媽以外,如果有人觸碰她的隱私區,一定要及時告訴媽媽。
而到了上學的年齡,更要確保女孩子不能獨自跟異性接觸,父母再辛苦,也要保護孩子上學下學的接送。這時候要媽媽要跟孩子多聊聊關於男孩子、女孩子之間交往的規則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