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的孩子,背後大多站著沒有原則的父母

2019-07-21     只爭朝夕愛生活



我一朋友跟我講,上個星期回老家,剛進門就聽見她侄子樂樂在大聲哭鬧:

「我不!我就要買這個!」

老爸老媽在旁邊用一種討好的語氣哄他:「樂樂乖,咱們家玩具已經很多了,等下次再買好不好?」

「不好!」樂樂生氣地隨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砸向爺爺。

「幹什麼呢!怎麼能拿東西砸爺爺!」樂樂聽見她的聲音,立馬不吱聲了。

樂樂是有些怕她的,因為他知道,在她面前耍賴沒有用,她也不會慣著他。

「哎呀,幹嘛說話這麼大聲,都嚇著孩子了。」她媽媽向她埋怨了一聲,走過去抱起樂樂。

樂樂被奶奶一飽,「哇」地一生大哭起來,邊哭邊蹬腿,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

樂樂和很多孩子一樣,在家裡是一個「小霸王」,說一不二。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對著長輩大發脾氣,尤其喜歡「欺負」疼愛孫子的爺爺奶奶。

但是出了家門,樂樂就好像變了一個孩子。

在幼兒園裡,他從不和別的小朋友打鬧,即使別的孩子從他手中搶走玩具,他也只是站在一旁乾巴巴地看著,不敢要回來。連幼兒園老師都說,樂樂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綿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反差,這要從家庭教育說起。





第一,孩子窩裡橫,可能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

感覺統合就是人利用自己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取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感覺統合失調,將會不同程度的削弱人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

有一種說法稱,在現代化家庭中,高達85%的孩子有感覺失調的問題,其中約有30%的兒童為重度感統失調。感統能力較差的孩子在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對周遭信息的整合能力比較差,對環境的適應就會比較慢。所以當走出家門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孩子會變的敏感謹慎甚至害怕,表現出跟家裡不一樣的一面。

所以,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比如讓孩子盡情的翻滾;用刺球(觸覺球)在孩子身上進行滾動刺激,用軟毛刷在孩子皮膚上進行各種輕重、順序不一的刷動;還有全身皮膚的撫觸、按摩、腳底按摩;或者蒙上寶寶的眼睛、讓寶寶用手觸摸不同的物品,讓孩子猜物;也可以讓孩子感覺冷熱軟硬等不同感覺的東西等等。





第二,缺乏社交,在外沒有安全感,孩子回家要發泄了

經常呆在家裡的孩子,缺乏人際溝通,身邊來來去去就這麼幾個人。

而這幾個人又對他百依百順,俯首稱臣。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

當孩子走出去的時候,忽然發現周圍的環境和人都變了。不再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讓孩子產生了一種恐懼心裡。

看到同齡的孩子,一方面想和他們打成一片,一方面又缺乏溝通技巧,不懂怎麼交流,只能在一旁看著干著急。

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後,很容易將這種無處發泄的負能量,反饋在家人身上。





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窩裡橫」,並不是先天性的行為,而是後天在家庭教育中養成的習慣。

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1、過度保護

爸爸媽媽們對孩子過度保護了,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這個不讓碰,那個不讓動,甚至還會經常恐嚇孩子外面有壞人。所以對於寶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寶寶自己嘗試去做,寶寶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都應當及時地誇獎寶寶,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寶寶,責備會讓寶寶更不知所措。寶寶需要爸媽的引導。爸媽在這個階段不要給寶寶設置過高的目標。一旦寶寶產生挫折感,就會產生失落感,產生自卑。

2、過分溺愛

知道你很愛寶寶,但是千萬不要過度溺愛,因為過分的溺愛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係,導致寶寶自大,自私和任性,當離開了這樣的環境跟其他人相處時,孩子容易受挫,造成不愉快的體驗,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從小教會孩子懂禮貌守規則。

3、要求太高

爸爸媽媽對孩子社會交往能力設置了太高的要求,這樣給孩子造成壓力,家長們在帶孩子出去的時候,要求孩子叫這個叫那個,希望孩子大大方方,可以很快的融入其他的小朋友,當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家長會不自覺的表現出失望。

最後要強調一下:家長們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有些謹慎型的孩子進入外部環境時,不敢輕易放開自己,需要觀察確定安全的前提下,才敢本心流露,大膽融入。

還是那句老話,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爸爸媽媽應該從自身開始改變,更理性的對待孩子,引導孩子認知周遭的一切,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協助孩子融入外部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u_8GGwBmyVoG_1Z8Y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