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啥也憋說了,馬上就要冬至,東北人又要吃餃子,哦不,是全國人都要吃東北餃子了。
大家擠坐在水汽冉冉的東北餃子館裡,吃著熱騰騰的餃子,喝碗燙呼呼的麵湯,心裡的暖意滾滾而過。白菜豬肉、酸菜豬肉、豬肉大蔥··甭管啥餡兒,味道絕對槓槓的。十幾二十個餃子下肚,飽嗝一打,這儀式才算完。
擱東北,吃餃子可不會來的那麼秀氣。各種大節小慶,東北人總是會找理由吃餃子,吃多少按斤算。在如今這天寒地凍的時節,就非常適合「曬」餃子。包好的餃子拿到屋外的雪地里「撒開」,十幾分鐘就能凍硬。
不止是餃子,幾乎所有可以想到食物都能拿來凍。大鰉魚凍得像石頭一樣硬,賣的時候要用鋸分段,冰淇淋雪糕在路邊的地攤兒上賣,還有凍梨、凍柿子、凍黃桃、凍白菜····,厲害的還有油炸冰溜子。
除了凍一切,還能燉一切。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排骨燉豆角、大骨棒燉酸菜····
不扯犢子了,咱來說點正經的。如果你認為東北菜就是這樣又油、又咸、又魔幻,那就大錯特錯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菜的品種之豐富,口味之複雜,在全國都是少有的,這與東北的地理歷史環境分不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中國的版圖上,東北是獨一無二的,它有乾淨洒脫的白山黑水,有遼闊富饒的黑土地,有巍峨綺麗的興安嶺,還有曲折延綿的海岸線。
這裡的地貌資源豐富多樣,人文識別性卻又高度統一,歷史上數次人口遷徙和民族融合,讓不同的飲食習慣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這一切,造就了東北菜大開大合,同時又精緻細膩的特性。
相較其他菜系的煎炒手段,東北菜更喜歡溜、炸、醬、燉。手段未必繁複,擺盤未必精細,但絲毫不影響它用美味征服我們的味蕾。
遼菜、吉菜、龍江菜都有一個通用的名字——東北菜。如今東北菜的基礎是民國時期的「奉系魯菜」,它是在魯菜與以滿族風味為主的少數民族食俗融合的基礎上,吸收了各地移民的食文化而發展出來的菜系。滿族、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回族···,不同的民族能夠融合在一起,也從側面印證了東北文化的包容性。
大醬、酸菜、白肉血腸和粘豆包都能夠溯源到建州女真的時代。
很多人回憶起東北菜,覺得就是一股子大醬味兒,沒錯,大醬就是東北菜的靈魂。滿族祖先以狩獵為主,飲食習俗奔放不羈,青菜蘸醬涮鍋子,燉熬燒烤都見長,尤其擅用生醬(大醬),漫山遍野的鮮嫩野菜,挑上一攬子洗凈咯,配上大醬就能對付一頓。
如今,東北人無論是吃涼菜、千頁豆腐包一切還是燉菜,都離不開這大醬。大醬的製法也頗有講究,必須是東北的大豆醬,臘月里做醬塊發酵,初春里和粗鹽清水一起下醬缸,再經過發酵、打耙、曬醬的工序,到夏初就能吃了。根據豆子的生熟,醬還分生醬和熟醬,做法大同小異,但每家的味道依然略有差異。
翠花,上酸菜!
好吧,這個梗有點老了,但是對於無數漂泊在外的東北遊子來說,酸菜已經成為鄉愁的代名詞。東北的酸菜微黃透亮,酸香十足,如東北的雪一般清爽徹骨。
據說,當年張作霖的大帥府配有七八口酸菜缸,可往往還是不夠吃。白菜和東北的結緣,還是在於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往,在氣候嚴寒的冬季,東北人幾乎吃不到帶綠葉的蔬菜,於是腌制酸菜的習俗便應運而生了。
每到秋葉飄落的時節,從遼南到黑龍江北部,家家戶戶都要開始腌白菜。首先要挑好白菜,然後摘去爛葉黃葉,曬幾天,再用清水洗凈,然後在大缸里擺放整齊,菜頂壓一個大石頭,加水密封存放。這種方法叫生腌,還有一種熟腌,所需要的時間要短一些:先燒一鍋開水,把洗凈的白菜放在鍋里燙一下,放涼後再壓進缸里,這樣腌三十天後就能燉熟食用了。
酸菜可以單吃,也可以作為調味菜,它有名的搭檔,就是和血腸、白肉一起組成的殺豬菜。
滿族人祭祀薩滿的時候,需要「朝祭灌酒於豬耳」,儀式完成後,要將豬肉分而食之。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滿族入關後,清朝的皇帝會將祭祀用的白豬肉,分給王公大臣們吃。
沒有調料的白肉又膩又難下咽,但是加入血腸、酸菜一起煮,去油調味,它便成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如今每到年關殺豬的時候,依然會有人做這道殺豬菜,新鮮的白肉片,剛管好的血腸,還有絲絲爽口的酸菜,酸咸可口,肥膩恰當。
東北人除了愛吃咸醬酸菜,吃起甜也是毫不含糊。東北是中國北方白糖原料甜菜的主要產地,加之生活在嚴寒的氣候里的人對糖又有著特殊的需求。所以東北人無論是吃火鍋、燒烤、還是炒菜,都要把一勺糖。
然而東北人並不承認自己愛吃甜食,這與他們「爺們兒」形象不符,粘豆包是個例外。
粘豆包是滿族的傳統點心,在清宮御膳中,作為皇帝后妃們自小就吃慣了的民族口味,粘豆包從來不會缺席。它出現在很多滿族的歌謠里,「黃米糕,黏又黏,紅芸豆,撒上面」。
可見它的基本做法,便是用黃米糕包裹紅豆沙,蒸製而成。蒸好的粘豆包,色澤金黃,粘軟甜膩,咬一口還能拉出長長的絲,與細膩的豆沙一起在嘴裡釋放蜜意。
在東北沒有「亂燉」這個東西,亂燉是外遷的東北人發明的。東北人的燉菜,十分講究,小雞燉蘑菇、排骨燉土豆、鲶魚燉茄子無一例外都是味道、口感均衡互補的食材配搭。就算裡面再加入了粉條、豆角、窩瓜和苞米那也是增加風味而絕不竄味。
東北人愛燉菜,既是因為天冷對於熱乎食物的熱愛,也是基於對食材的絕對自信。白山黑水的東北,有著數不清的山珍野味,小雞蘑菇、牛肉蘿蔔,排骨土豆,隨便瓢水燉去,再加點大醬,味道都能秒殺一大片。
東北的魚有多好吃?民國食家唐魯孫曾經說過:「不論江湖河海,凡是能吃的鱗介類,熱帶的不如溫帶的,溫帶的不如寒帶的,越往北,肉越細味越鮮,證之松花江白魚的肥嫩,黑龍江大螃蟹的鮮腴,都非亞熱帶地區水產所能比擬。」
如今,東北以獵魚為生的赫哲族少數村落依然保持著吃生魚片的習俗,殺生魚(塔拉卡),是赫哲族民講究的待客菜,赫哲人是把魚取下兩大片後,切成接連的魚絲,再從魚皮上片下來,拌以開水燙過的土豆絲或綠豆芽,以及粉皮或粉絲,調以辣椒油、醬油、食鹽等食用。
除此之外,著名的蒙古族一年一度的查干湖冬季捕魚,也是遼金時期便傳下的習俗。經過嚴冬養膘的大魚,無比肥美,而寓意著吉祥的「頭魚」每年都被高價競拍。
細究起來,幾乎每一個東北人都有勒麼一兩個「闖關東」來的親戚。當年,主力軍山東人的大量湧入,也將一脈魯菜底子融入到了東北菜的大動脈里。而我們常吃的鍋包肉、溜肉段等家常東北菜就是典型代表。
先說鍋包肉,這道菜在東北的段位相當高,它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的特性,成為了每一個東北孩子心中的慾望之火,生命之光。
據說,鍋包肉是清末哈爾濱濱江道署的廚師,為了迎合外賓的酸甜口味,特意將咸鮮口味的焦燒肉段加入酸甜口而創,起名「鍋爆肉」,後來被外賓諧音讀成了「鍋包肉」。一直以來,關於鍋包肉茄汁派和糖醋派的爭論,從未停息。
在東北,溜肉段是唯一一個與鍋包肉齊名的菜式,看著誘人,聞了想吃,咬著鬆軟,學校單位各大食堂,若有此菜必極早打光。
溜肉段不僅要求外酥里嫩,還要滑嫩咸香。腌制好的裡脊肉條,用澱粉和蛋液掛漿,在鍋里炸兩道,再倒入鍋中加入醬料和佐料翻炒。起鍋後趁熱吃,外殼脆而不硬,肉段滑而不膩,嘎嘎的香,有種梅花肉的口感,很適合老人小孩。
東北菜推薦店鋪:
瀋陽鹿鳴春:十一緯路40號
大連聚英樓:大連市西崗區瀋陽路5號
哈爾濱宴賓樓:道外區太古街291號
說東北菜「洋氣」是有依據的,很多留學德國的東北銀,表示適應起來毫無壓力,酸菜、大腸、烤豬肘、罐頭、還有醬,這不就是俺們東北菜麼?東北的氣候地理,與同緯度的德國、東歐相似,加之與俄羅斯接壤,兩地貿易交流千百年來從未斷過,飲食上便有了相互交流借鑑的可能性。
去了哈爾濱,一定要到中央大街去買一根烤紅腸,劃了口子的紅腸烤到開花,撒上芝麻,再刷一層辣椒醬,肉香、蒜香、煙燻香充盈在你整個口腔,光尋思一下,哈喇子就能流一地。
哈爾濱有名的紅腸品牌是 「哈肉聯紅腸」,它是中國歐式肉灌製品頭一家,也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腸的做法,起源於立陶宛等東歐國家,用澱粉、豬肉、大蒜經過腌制、制餡、灌制、烘烤、煮制、煙燻等工序製成。
它既可以直接切片做冷盤,也能爆炒、烤制,不過超爽的吃法,還是一整根掰成兩節直接啃。
與黑龍江對岸的俄羅斯一樣,東北人也喜歡吃罐頭,天氣因素是一方面,更多的已經成了一種飲食習慣。無論是水果罐頭還是肉罐頭,都是解饞神器,尤其冬天裡來個冰鎮罐頭,老美了。
燜罐菜作為哈式俄餐的重要主菜,早已因地制宜,罐蝦就是在罐牛、罐羊等罐系俄餐里催生出的本土化菜色。罐蝦的口感關鍵在於突出番茄汁的口感,湯汁濃稠適中,酸甜可口。將蝦處理,腌制後,炸熟備用。再倒入鍋炒香,加入番茄沙司、炸好的大蝦調味燜至大蝦熟透,放入大蒜碎出香味裝罐即可,吃的時候,佐以芝麻提味,開胃誘人。
新疆有大列巴,東北也有,它們來自同樣的地方——俄羅斯。「大列巴」其實就是俄語中麵包的音譯。自從19世紀20年代,「大列巴」傳至哈爾濱以來,製作工藝不斷改善,逐步成為適應東北本地人口味的日常吃食。東北人對它的喜愛,已深入骨髓。
正宗的列巴,其形狀像鍋蓋,大小如枕頭,內軟外脆。單吃可以品味酵母、牛奶和酒花的醇香。配上牛油、果醬和紅腸也是不錯的味覺輔助。哈爾濱人還喜歡把中間掏空倒入濃湯,邊蘸邊吃。
哈式俄餐推薦店鋪:
馬爾斯西餐館:哈爾濱地段街201號
波特曼西餐廳:哈爾濱西大直街12號
塔道斯西餐廳:哈爾濱中央大街127號
在文化碰撞中,似乎是人們的味覺先感觸到,哈爾濱有「哈式俄菜」,吉林有「延邊菜」。
延邊,全稱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這裡是我們中國超大的朝鮮族聚居地,這裡的東北系朝鮮料理與韓國料理比起來口味更加豐富奔放。
延邊人愛吃米,程度不亞於東南亞地區。長白山清澈的水源、肥沃的土壤、豐富的光照以及晝夜溫差,使得這裡種植的大米口感特別好。由大米做成的食物有很多,石鍋飯、打糕、米酒、米腸..
這裡說一個比較特別的石鍋飯(注意不是石鍋拌飯),石鍋飯曾經是過去的宮廷膳食,就是用石鍋烹煮米飯,然後直接從爐子端到桌上,沒有拌菜,可以在飯面上碼點地瓜、大豆、枸杞等食材,然後配著菜吃。
飯吃完後,在沾滿鍋巴的石鍋中倒入水,蓋上蓋燜一會,便是一鍋香甜的鍋巴水。吃飯就著水,是本地人偏愛的搭配。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用米灌制的香腸。米腸是本地人經常買回家吃的食物,做法類似潮汕的豬腸漲糯米,但是味道卻大不相同。
如今的米腸已經演變出了白菜、豆芽、粉條各種口味,但經典的還是豬血米腸。糯米加上蔥、香菜、蘇葉子調味,再拌上大醬、豆醬、豬血,再灌入豬腸。無論是蒸熟切片,還是辣炒、做火鍋,都超級好吃,軟糯彈牙,咸鮮可口。
一把蕎麥麵,碼上一個雞蛋、幾片牛肉、一點腌菜,再澆上酸中帶甜的湯料,組成了朝鮮族炎炎夏日裡不可多得的傳統美味,冷麵。
冷麵口感特別筋道,它是用蕎麥麵或小麥面加澱粉加水拌勻,壓成圓麵條,煮熟後浸以冷水,再去冷水伴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蘋果片、醬醋、香油等佐料,加入牛肉湯即成。
冷麵的魅力在於它的酸辣味兒,越吃越辣,越辣越愛吃,直至沁人心扉、盪氣迴腸、餘味綿長,給人以醇美的享受。
小寒就吃參雞湯,冬季少喝藥一碗。
作為東北三寶,人參不僅可以入藥,還能入菜。人參自古以來被東方醫學益為是「滋補養生、扶正固本」之養生極品。與東北榛雞相搭配,熬制出一碗醇香滋補的參雞湯,那兼職就是人間至美。
參雞湯不僅不油膩,而且味道很鮮,帶有一股淡淡的藥香。雞肚裡面填著滿滿的糯米,汲取雞湯精華的糯米比雞肉還更好吃,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護食材本味,雞湯是不帶鹽味的,需要自己沾著鹽碟吃。
延邊菜推薦店鋪:
松福家朝族風味 : 白河大街依水家園11號
全州拌飯:延吉市參花街142號
張師傅參雞湯:延吉市新華街195號
圖片@feekr
東北的美味遠不止這些,還有大連的海鮮、瀋陽的燒烤、炸蠶蛹、烙餅···,一天一夜都說不完。
英國有那麼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 翻譯過來是「人如其食」。東北人豪爽但不失細膩,東北菜也是這樣,土得溫馨,洋得精緻。如果非要問東北菜是個啥味,我只能回答,美味!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