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燒麥吧

2019-12-15     揭西即沖擂茶粉

一到天冷,我就痴迷於吃一些油重味濃的食物,早餐也不放過。糯米燒麥油水豐富,咸鮮可口,配合一碗豆漿下肚,熱乎滿足,是我最近的早餐標配。


trippest_tours

可是到了北方朋友的嘴裡,糯米燒麥就變成了「那個碳水包碳水的玩意兒」


記憶里從我認識燒麥開始,我就已經吃糯米燒麥了。離開家到了北方,才驚訝地發現:原來糯米燒麥不是全國通吃的啊!


感覺自己以前的燒麥白吃了。

問:如何一秒辨認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答:看他們吃哪種燒麥。


在燒麥這一項吃食上,南北方仿佛有一種天然結界,首先一步讓我崩潰的是,北方居然吃純肉燒麥。


至少在來北方之前,我沒吃過純肉燒麥。南方燒麥很多,除了我常吃的糯米燒麥,還有很多厲害的。

但沒有一個是純肉的。


就糯米燒麥而言,我被吐槽過無數次:你們怎麼這麼喜歡碳水包碳水啊!粢飯要包油條,大餅要卷米粉,還有那個糯米燒麥,這玩意兒有什麼好吃的!


我暗搓搓地想:你們純肉燒麥和肉包子除了皮不同,有什麼區別?!

chubbyblairnicolekatie

就像我不理解純肉燒麥一樣,很多人也無法get到糯米燒麥的美味。和北方朋友在燒麥上的碰撞總是很激烈,因為我們意見永遠無法一致。


糯米燒麥一度被調侃成餃子皮裹米飯,雖然很形象,但作為一個對糯米燒麥有特殊感情的人來說,我不認,我必須給糯米燒麥正個名。

醬油糯米燒麥那可是全包郵區通吃的。


以前家樓下有早點鋪子,老闆夫妻倆每天三四點就起來包包子燒鍋爐,往往第一縷陽光照進店裡的時候,熱氣騰騰的早點就已經出鍋了。


店面不大,大約三四張桌子,門口支著一口大鍋,女人一邊笑呵呵和街坊鄰居打招呼,一邊麻利地收錢遞早點,男人不愛說話,只顧著攤餅炸油條。吃早點的人自己端著包子豆漿進屋拼桌,大多數的人還是在風裡排隊買上一兩樣,然後一邊吃一邊走。

chocochocohee

那時候一個糯米燒麥才一塊錢,我喜歡買一個燒麥和一杯豆漿,一路吃著去上學。可能是自小養成的習慣,我嫌肉包子太膩菜包子沒油水,我獨寵糯米燒麥。一口下去外皮有韌勁兒,內餡兒香軟鮮濃,一個糯米燒麥不但能滿足我對熱戀的需求,還能飽嘗油水。


糯米燒麥真的特瓷實,一個頂飽,加上豆漿才花一塊五。

jennystillwaliking

南方人對糯米有種迷之熱愛,可能也是因為生在稻米區,我們有一百萬種吃糯米的方法,糯米燒麥就是其一。


除了經典的醬油糯米燒麥,還有很多搭配,我從小都是翻著花吃燒麥,一個糯米燒麥可以樸實,也可以豪華之至。

一口能吃到不同時令,也能吃到萬般滋味,這可比單一的肉餡要豐富多了。


還讓我驚訝的是,北方把燒麥當主食?


我一直把燒麥當點心,拿來當早飯很百搭,餓了饞了也能墊墊肚子。無論是就一碗咖喱牛肉粉絲湯還是一杯豆漿,甜咸皆宜。吃小餛飩、豆腐腦能配,哪怕是面也能來倆。


但按我北方朋友的話來說:我們肉燒麥這是又有面又有菜,配個啤酒就齊活了。


那還真是,很省事的吃法呢……

ag.atha2203

最後令我崩潰的是,北方燒麥不論個賣。


平時在家,餛飩按只買,燒麥論個買,到了北方,我發現大家論斤買。三兩餃子一斤饅頭的,我就入鄉隨俗,吃燒麥也論斤點。


第一次吃羊肉燒麥我點了半斤,當燒麥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瘋了,活生生五屜燒麥出現在我面前,我一頓飯點了五十個羊肉燒賣……


那頓飯怎麼吃完的我不知道,但後來我明白了,在北方,燒麥論屜不論兩,我點的半斤燒麥,並不是燒麥的重量,而是半斤麵皮做的燒麥。

luohoo90

不得不感嘆一句,南北方的美食結界,在燒麥身上可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真不是我的錯。


南北方都有燒麥,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真講起燒麥,它倒是土生土長,遍布大江南北,歷史悠久。早在元朝的《朴通事》里就有「以麥面做成薄皮,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頂端作花蕊,形如石榴,薄皮大餡兒。


清代薛寶辰的《素食說略》提到,用生面擀成餅,包上髮菜、蔬、筍入鍋蒸,稱為「捎美」;《嘉定縣續志》里「以面為之,邊薄底厚,實以肉餡,蒸熟即食,最佳。因形如紗帽,故名。」;《揚州畫舫錄》里「聞杏園以稍賣得名,謂之『鬼蓬頭』」;《閩雜記》里「饅頭皮薄開口者,吾鄉謂之燒麥,閩人則呼開口饅頭,亦開口笑」。


sheisnikki921

無論是「燒麥」「捎美」「紗帽」「蓬頭鬼」還是「開口笑」,講的都是同一種吃食,可見燒麥真的是祖國山河人民都愛的一種食物,不光歷史久,種類多,就連叫法也千奇百怪。

出生內蒙的經典硬核燒麥,自然是羊肉燒麥。羊肉大蔥做餡兒,油重而且肉足,蒸好的燒麥帶著濃郁的湯汁,咬一口,連湯帶肉一起滑進嘴裡,讓人連呼過癮。

好的羊肉燒麥要用優質的羔羊肉,燒麥皮一定要特別薄,這樣蒸出的燒麥才能是晶瑩剔透的,隔著半透明燒麥皮,仿佛可以看見燒麥里濃郁的肉汁。

手藝精巧的師傅左手拿皮兒右手挑餡兒,一攏一捏一步成型,包好的燒麥要像一朵花,餡兒不能壓實,這樣才能蒸出鼓鼓的石榴型燒麥。


感覺和南方的小籠湯包有點像,所謂心急吃不了熱燒麥,因為湯汁豐富,所以要小心燙。

吃了一輩子羊肉燒麥的人,點上一鍋奶茶,放進奶皮子、炒米和牛肉乾,倒一疊醋,拌上辣子蘸燒麥,還不忘和老朋友嘮嘮嗑,生活的火熱和豐盛,都在羊肉燒麥里了。

afurawukong

而武漢的燒麥,和我常吃的糯米燒麥差不多,但肉塊更大,油更重。相對於羊肉燒麥來說,武漢的燒麥外皮偏厚偏軟,也並不是開口的,放上糯米肉餡兒和皮凍,一大鍋蒸完,燒麥里滿滿都是油水。

值得一提的是,武漢的燒麥里會放很多黑胡椒,大口嚼著黏糯的糯米和咸鮮的肉,配合黑胡椒的香,一不小心吃到嘴角流油,武漢人的早晨和燒麥一樣,霸道而飽滿。


畢竟是熱愛過早的武漢人,早餐花樣百出,一口油餅包燒麥能讓無數人魂牽夢縈。戳破金黃的油餅,塞進熱氣騰騰的燒麥,老闆動作快,食客動作更快,迫不及待入口,外脆里軟,仿佛能嘗盡武漢的煙火氣。

說一說燒麥吧

再往南走到了廣東,燒麥全在精緻的早茶里。鮑翅鳳肚,雞鴨魚蝦,湯湯水水,一應俱全,廣東人的早茶可是相當講究。同樣講究的是裡面的燒麥,蒸好擺盤,個頭精緻,數量也精緻。


很出名的是干蒸燒麥,燒麥皮不是麵皮而是蛋皮,餡料是豬肉混著馬蹄,有些放蝦仁,有些放蟹腿,總之蝦蟹在廣式燒麥里一定要擁有姓名。


燒麥頂端要放上蟹籽才算好看,有些豪華版的還會放上一整顆鮑魚。

sohu.com

蝦蟹的鮮美混著豬肉,光是想想就很有滿足感了,更別提還有蟹籽鮑魚提味,大小剛好一口一個,吃起來也精緻。


老廣東人家的老太太,四五點就會起早去占座吃早茶,一家人和和美美喝著艇仔粥,吃著燒麥蝦餃蛋撻,生活還是要有儀式感的。

從古到今燒麥名品頗多,有加了海參的三鮮燒麥,放了火腿和蟹肉的葷餡燒麥,愛吃甜口的還有油糖燒麥、豆沙燒麥,揚州的翡翠燒麥,湖南的珍珠燒麥,燒麥是同一個燒麥,不同地區卻融入了各地風俗和飲食習慣,甚至各地的方言和人們的愛好。

ingrid_tanaka

而據說燒麥之所以不封口,一是為了造型,二是因為燒麥餡兒種類繁多,眾口難調,必要的時候可以做區分,才不至於拿錯。


我算是明白了,來了北方吃到純肉燒麥也是正常的,其實燒麥才是走南闖北,堵住悠悠眾口,統一南北的絕佳食物吧!


我獨好糯米燒麥,只想為它搖旗吶喊,我猜很多人也都是我這狀態,非要強調一下自家的燒麥最好吃。


其實南方燒麥精緻秀氣,北方燒麥肉多汁濃,一定要探究到底誰更好吃,我只能說:好吃的都好吃!

he.is.kirk

俗話說得好,第一口吃到的食物才是最好吃的。很多食物,都是一方人世世代代吃的,不但是他們心中的美味,也是他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這裡的燒麥。

油餅包燒麥,如果包成羊肉餡兒的,總覺得沒有家的味道;

干蒸燒麥如果不放蝦仁,好像又缺了點意思;

羊肉燒麥里放糯米?那這做燒麥的師傅可能是個假的……

與其去攀比什麼正不正宗,或者什麼更好,倒不如說同樣的食物到了不同的地方,總會因地制宜的。


接受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以及飲食的特殊性,才算對得起我們追求美味的腳步。


再說了,小孩子才選擇,作為一個成年吃貨,我全都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pEfCG8BMH2_cNUgE9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