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小傳:新中國考古「盜墓」的祖師爺,無人超越的七國院士

2019-06-19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

【1985年6月19日】夏鼐小傳:新中國考古「盜墓」的祖師爺,無人超越的七國院士

你看過《鬼吹燈》、《盜墓筆記》吧?你聽過中山大學,清華大學驚現古墓吧?這些「盜墓劇」和「高校古墓派」,給中國傳統的「墓葬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如果想要了解真實的神秘墓穴,只能靠科學的考古來為我們揭密。說起中國的考古,有一位大師終身致力於「盜墓」,造詣極深,堪稱是新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

他就是夏鼐(nài)先生!

(夏鼐與鄭振鐸、吳晗察看明定陵開棺)

1910年2月7日,夏鼐出生於浙江溫州。17歲,到上海念高中,畢業後考入燕京大學,1931年(21歲),轉學入讀清華大學歷史系。1934年畢業,考取了留美公費生。

在出國前,夏鼐前往河南安陽參加了殷墟的考古發掘工作。殷墟是中國最古老的都城,而且是商朝王族的陵墓。殷墟的發現被評為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夏鼐考古「盜墓」的起點,真是太高了!

1935年夏,夏鼐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學習埃及考古學。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爆發,英國動盪,夏鼐只好決定回國。

他先到埃及,在開羅博物館研究了一年多,才返回中國,也算對得起自己「埃及考古學」的專業。而他的博士學位,要等到二戰結束後才補發。

1941年(31歲),夏鼐在漫天炮火中回到中國,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擔任研究員。期間,他先後參加了四川彭山漢代崖墓的挖掘、甘肅敦煌等地的考察。

1945年(35歲),夏鼐參與發掘了甘肅陽窪灣齊家文化墓葬。他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認仰韶文化的年代早於齊家文化,糾正了長期以來的錯誤判斷。根據發掘的層位關係修訂傳統學說,標誌著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新起點。

1949年(39歲),夏鼐任浙江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夏鼐應邀北上,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1950年,夏鼐主持河南輝縣戰國時代車馬坑的發掘。他親自動手,冰天雪地里,在車馬坑裡一蹲好幾天,用木炭一邊烤一邊剔。終於,19輛大型木車的遺存,完整重見天日,震驚世界。

1956年(46歲),在夏鼐主持下,北京明十三陵中的一座塵封了四百多年的皇陵地宮——明定陵被緩緩打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經國務院批准進行考古發掘的古代帝王陵。

1965年(55歲),在夏鼐的指導下,碳14實驗室正式建成。從此,考古學有了更加可靠的測年方法。

(1963年,夏鼐全家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夏鼐被要求進行自我檢查,並遊街批鬥。夏鼐考古「盜墓」無數,但平時生活非常簡樸,抄家時沒發現一件文玩古董。

1970年(60歲),夏鼐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因考古所接受委託,協助阿爾巴尼亞修復古代羊皮書,夏鼐得以返回北京。

1971年,長沙在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馬王堆漢墓。夏鼐立刻親自趕到現場實地考察,主持考古「盜墓」。

挖掘工作進展順利,馬王堆的秘密大白於天下。出土了大量漆器、絲綢和帛書,尤其「千年女屍」轟動一時,對研究漢朝歷史貢獻巨大!

(夏鼐在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

夏鼐在考古學上的成就,令世界矚目。他先後被英國、德國、美國、瑞典、義大利、第三世界研究院授予院士稱號。他是中國前所未有獲得「七國院士」的學者,至今也沒有第二人超越。

1979年(69歲),夏鼐被推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的理事長。1982年,夏鼐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5年(75歲),夏鼐負責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

1985年6月19日,夏鼐在北京突發腦溢血去世。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383篇作品,營員「凌空子」的第16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jFp8WwBJleJMoPMB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