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盈江觀鳥行之二——黃腰響蜜鴷和夜探貓頭鷹

2021-01-12   野去自然旅行

原標題:2020盈江觀鳥行之二——黃腰響蜜鴷和夜探貓頭鷹

今天繼續化石老師的盈江觀鳥之行,看看她在盈江都看到了些什麼樣的稀奇鳥類。

黃腰響蜜鴷

第二天我們按照計劃要去盈江了,但在去盈江之前,小樂說:「我們先去守一下響蜜鴷吧」。啊?我還不知道中國竟然也有響蜜鴷。響蜜鴷就是俗稱的「導蜜鳥」,英文名Honey guide,因其能引導人類和蜜獾等其它動物找到蜂巢而聞名。我一直以為響蜜鴷就是非洲的鳥。實際上亞洲總共只有2種響蜜鴷,而我們這次要去找的是中國唯一的一種響蜜鴷——黃腰響蜜鴷

圖片來自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蹲守黃腰響蜜鴷的地方在一個山頭上,爬山爬到一個鳥塘之後,需要繼續向上攀登。這段路相比之前上山的路更加難走,路比較陡,幾乎是沿著崖壁一路向上,但是也因為有懸崖的關係景色非常優美,幾乎有點壯闊的感覺。就在這樣的崖壁上面,我們看到幾個碩大的蜂巢。和在斯里蘭卡看到的排蜂巢不同,這裡的蜂巢上部呈白色,下面棕色的部分竟然是平面的,就和蜂箱裡的蜂巢一樣。整體勾勒出一個冰激淋的形狀。小樂說,這是喜馬拉雅大蜜蜂(或者叫黑大蜜蜂)的巢。上面白色的部分是養育幼蟲的場所,而下面棕色的部分是儲存蜜和花粉的儲藏室。我懷疑這麼大的蜂巢可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周邊還能看到不知是之前的蜂巢脫落後還是現在蜂巢延展出去的痕跡。紀錄片當中有說到過以前采蜜的人需要從懸崖上吊繩子下來採集蜂蜜,應該就是這一種。這樣的蜂巢已經讓大家嘆為觀止。而要觀察響蜜鴷,就是在這些蜂巢附近守候。

鳥塘主人說,響蜜鴷以前幾乎每天都會來吃蜂蠟,但是三天前,它和蜂鷹打了一架,之後過來的時間就不太規律了。需要我們有點耐心等。我們注意到鳥塘主人特地在附近架設了一塊塑料布,他說晃動塑料布就能嚇走蜂鷹,因為蜂鷹在這裡的話響蜜鴷就不會來了。啊,為什麼啊,蜂鷹我也想看的啊,要是能看到蜂鷹和響蜜鴷打架就更好啦。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黃腰響蜜鴷才是難得一見的目標鳥種,可是對於佛系的我來說,看到啥都好呀!

我們這樣一等就等了一個上午,和鳥塘不一樣,這裡其它的鳥也比較少,所以等的時候還是會有點無聊的,所以哪怕頭頂上來了個柳鶯、來了個山雀,都能讓我們一陣狂拍。最後我們甚至化身「吃瓜群眾」——把瓜子都拿出來吃了。好幾個小時以後,大家都很疑惑為什麼鳥這麼少,響蜜鴷更是一點蹤影也沒有?於是小樂和鳥塘老闆都爬到山頂上去遠眺了一下,他們剛爬上去就聽到鳥塘老闆「嚇!嚇!」大叫的聲音,原來蜂鷹就在我們頭頂上呢!我們這下來勁了,都想拍蜂鷹,但是老闆反應超級快的,一下就把蜂鷹給趕走了,誰也沒拍著。我們問:蜂鷹會抓響蜜鴷嗎?得到的答覆是響蜜鴷飛行速度非常快,蜂鷹是抓不著的。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響蜜鴷不小心的話,也許還是會成為蜂鷹的食物的吧?

到了快中午的時候,我見到有一隻身形有點像啄木鳥的黑影「唰」地一下從旁邊的大樹上往懸崖的一個縫隙飛去。會不會是響蜜鴷?大家紛紛舉起相機,可是那個黑影再沒出現,而當一隻鳥從縫隙里飛出來的時候,我們發現竟然是一隻大山雀。大家失望極了。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下午一點,我們被叫到下面鳥塘里吃飯。但要是響蜜鴷這時候來了怎麼辦呢?小樂和鳥塘老闆就替我們在懸崖邊上守著。如果有動靜就會通知我們。我們當時還有點犯難:從鳥塘到懸崖這段路我們走上來花了好長時間,萬一鳥來了,我們來得及爬上來嗎?後來證明這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果然收到小樂的消息「響蜜鴷來了!」然後所有的人都把飯盒一扔,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迅速爬山,只用了2分鐘就爬到了懸崖邊。可惜呀可惜,除了最前面兩個人還看到一下鳥的影子,後面的人連鳥毛都沒有看到,更不要說拍照片了。

我們仍然不甘心,一直守到下午4點鐘才下山,響蜜鴷沒有再出現。不過我後來想想,中午我看到的那個黑影多半還是響蜜鴷,因為不論是從它的身形、個頭還是飛行速度來看,都和山雀相去甚遠。至於為什麼飛進去一隻響蜜鴷出來的卻是山雀,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也許那個裂縫裡面別有乾坤呢?

其實這一天也是很有收穫的,起碼我們知道了我們可以以這樣出乎意料的速度上山……而且下午我直接躺在懸崖邊上看天看雲看山,看著蜂巢隨著日光的移動變換顏色,看著山崖逐漸在腦海中變成龍、變成象、蜂巢和洞穴成為動物的眼,有些還有玄妙的睫毛和眼線,這樣也挺好玩的。感覺好久沒有這樣閒暇到可以隨便放飛想像的時間了。等候的時光也可以很美好呀。

可以回家了

因為等黃腰響蜜鴷等得太晚,我們進入盈江犀鳥谷的時候已經超過晚上9點了。不過這樣也正好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夜遊。我們嘗試了一下尋找貓頭鷹:有幾種貓頭鷹可是這裡的明星物種,比如長得像外星人一樣的栗鴞,和眼睛超級大的褐林鴞。不過,中國的貓頭鷹可沒有南非的貓頭鷹那麼好找,會大大方方地停在路邊的樹上讓你看,雖然小樂知道它們頻繁出現的大概位置,也嘗試了播放貓頭鷹的叫聲,但都沒有找到它們。有幾次似乎聽到了它們的聲音,但是都在很遠的地方,讓我們難以追蹤。

不過,用手電往樹上照射一下,還是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比如鼯鼠——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去湖北五峰的時候就曾經嘗試過尋找中國鼯鼠的身影,但卻鎩羽而歸。後來是一直等到去了沙巴之後才看到了我人生中第一隻鼯鼠。不過沙巴的鼯鼠畢竟和中國的鼯鼠不一樣嘛,而且那個時候離得比較遠,雖然看到的數量很多,卻無從辨別是哪一種鼯鼠,還是留了一點遺憾。

沒想到這次在犀鳥谷,在幾乎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卻有一雙小小的眼睛在樹冠層閃出了反光。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體型比較小的黑白飛鼠(Particolored Flying Squirrel,Hylopetesalboniger),它在樹冠層里竄來竄去,還短短地滑翔了幾下。大家趕緊舉起相機,對著參天大樹一陣猛拍——要拍到滑翔是太難了,但要拍到它在樹葉掩映下的身影還是可以做到的。此時只恨面前的樹為什麼要長那麼高呀。黑白飛鼠在分類上屬於松鼠科鼯鼠族箭尾飛鼠屬,雖然也叫Flying Squirrel,但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鼯鼠。幾天之後,我們又拍到了體型大得多的雲南大鼯鼠(Yunnan Giant Flying Squirrel,Petauristayunnanensis),拖著一條和巨松鼠相似的尾巴,比小小的飛鼠更加落落大方,這傢伙可是真正的鼯鼠屬成員,自此我的中國鼯鼠之夢終於實現了。

看到黑白飛鼠之後,我們就來勁了——雖然不是貓頭鷹,但這好歹是個獸——「一獸頂百鳥」呢!於是大家更加起勁地用手電在樹冠層尋找動物眼睛的反光。接著,神獸就出場了。

一開始找到它的時候,我還以為這是另一隻體型較大的鼯鼠。可是它的行動非常緩慢,而且身體也胖胖的,更重要的是,它既沒有皮膜,也沒有長長的尾巴。當它的臉出現的時候,我們立刻激動地叫出聲來:「蜂猴」!!!啊啊啊啊啊啊,這在我心目中就好像在非洲看到土豚一樣!

有些動物即使數量很多,但是行蹤隱秘總是神出鬼沒很不容易看見,在野外看到它們需要超凡的運氣,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神獸」。就像土豚的名字很多人知道(因為它的名字是英文字典里的第一個單詞),卻沒有多少人真正見過一樣;蜂猴(Bengal Slow Loris,Nycticebusbengalensis)也是名氣很響,實際上見過的人並不多的動物。蜂猴的名氣除了因為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之外,還來自它因為長相比較萌(眼睛大、動作慢)而被一些人當成「異寵」豢養,但其實這種動物一點也不適合作為寵物。首先它作為一種嚴格夜行性動物,和主人的生活步調完全相反,根本談不上能和人有啥互動;其次蜂猴作為懶猴科的成員,是極少數有毒的靈長動物之一,能從腋窩分泌毒素。蜂猴會舔舐自己腋窩的分泌物,將其塗抹在全身,這些分泌物和蜂猴的唾液混合後,毒素即被激活。這種毒素不僅能幫助蜂猴趨避水蛭、蜱等寄生蟲,也能驅退很多捕食者,對人類這種毒素也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如果被蜂猴咬傷的話,會導致嚴重的傷口感染和全身反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甚至能引起死亡。所以那些出售蜂猴作為寵物的賣家,常常會把蜂猴的牙齒拔掉,非常殘忍。更不要說當蜂猴受到驚擾的時候,它們還會散發出臭氣,足以讓飼主後悔不迭。

所以,蜂猴還是在野外看看最好。看著它在我們面前緩慢、優雅而從容地在枝丫間挪動,是多麼賞心悅目的事。你看大自然為我們做了多麼好的安排,不需要我們承擔飼養的任何成本,就會隨時把各種驚喜展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所需要的做的,不過是多花時間去留心、去觀察和發現而已。

懶猴總科的另一類成員正是我們在非洲熟知的嬰猴,我覺得嬰猴和蜂猴占據的生態位其實還蠻類似的——它們都是以昆蟲和一些植物為食,但這兩種動物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行為策略——懶猴科的成員選擇了隱秘不動的生活方式,利用化學武器來保護自己,而嬰猴則擅長跳躍、行動靈巧。不知道這是不是與它們生活的環境不同有關係呢?

就在我浮想聯翩的時候,蜂猴慢慢地退出了我們的視野,轉到樹的另一邊去了。大家終於得以放下舉了許久的「大炮」,鬆鬆筋骨。而我仍然抑制不住看到蜂猴的興奮之情,不住地感嘆:「竟然能看到蜂猴,我們這是什麼樣的運氣啊!」然後就聽見小樂說:「看到蜂猴,你們的行程已經圓滿了,可以回去了。」

啊,這不是才到犀鳥谷嗎?怎麼就可以回去了呢?

果然,事實證明好戲才剛剛開始。

想了解更多盈江觀鳥行程,歡迎關注野去自然旅行資訊公眾號(yetravel2014),了解更多自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