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拷問:我們為什麼要開組會?

2019-12-24     愛科學愛自然

最近和幾位老師聊天,說到了開組會時老師和學生的眾生相,我隨即在科學網檢索了一下組會方面的博文,結果發現以「組會」為主題的精選博文還是挺多的,可見組會對課題組運行是多麼至關重要。


諸位看了圖1所示的這種大組會的效果,會心一笑後,不妨再聽我嘮叨幾句吧。


圖1 某課題組組會師生眾生相



1.交流科研進展,優化科研方案。



組會的基本功能是交流科研進展,將自己在開展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疑惑分享出來,以期聽眾(老師和同學)提出評價和建議,以便完善自己的科研方案。


一般來說,導師不希望將組會開成彙報會,因為導師提問、主講學生回答的形式,不利於其他老師和同學參與,不能讓所有成員沉浸其中,暢所欲言地討論問題。


理想的組會應該創造一種開放的討論氛圍,鼓勵所有聽眾適時打斷主講者,就當前出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只有這種有效的討論才能激發頭腦風暴,從而優化主講者的科研方案。


2.分享重要文獻,深度加工資料。


閱讀文獻是研究生的必修課,但是泛讀過多,精讀過少的現象並不少見。


在組會上分享文獻,主講者必須將一篇或幾篇文獻整理成自己的story展示出來,還要加上自己理解後的點評。


不對文獻進行精讀,是不可能將這些做好的。所以,組會分享是讓參與者深度加工資料並在其中灌入自己思想的最佳途徑。


關於這種分享,國外有Journal Club和Journal Scan等常用的形式,具體規則可自行baidu。


圖2是我的課題組2020年啟動的Journal Club規則,請各位指導。


3.重視平時訓練,以求水滴石穿。


組會上想要圖文並茂地彙報科研進展,進行數據分析,就要精心地準備相關PPT材料,梳理自己的語言。


這種日積月累的訓練,能最大限度鍛鍊參與者製作PPT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圖3是我的一位碩士生參加完「申請—審核制」博士生面試後發來的消息。


圖3 我的碩士生面試後和我的對話



由此,我想借職場上的幾句話來說明「PPT表達」的重要性:會用PPT和會做PPT是兩個意思,會做PPT和只會做PPT完全是兩個概念;漂亮的業績不少,怎麼一放到PPT上就像啥都沒幹似的?


人們都承認,在職場上,你的展示能力決定你的未來。那麼在科研領域,你的展示能力又何嘗不影響你的未來呢?


4.學會聆聽他人,擴展知識範疇。


我們知道參加學術會議的目的在於了解領域前沿、分享研究成果、啟發科研思路和重新自我評估。而參加組會交流,其實就等於參加了一次小型學術會議。


在科研過程中,由於各種局限性,人們可能會聚焦於自己從事的那一小塊領域,一葉障目。


通過聆聽他人的工作彙報,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範疇,開拓思路,甚至發揮優勢和作用參與其中。


這樣,其他同學的工作也會成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讓自己的工作變的更加powerful。


5.積極參與討論,成就自我他人。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


由此可見,科研過程中的討論和交流是多麼重要!


在組會交流中,如果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想法完美地表達出來,一方面可以讓主講者的工作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的idea獲得用武之地。


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最後一句話:組會,重要的不是次數和時長,而是思想碰撞中迸發出了多少火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eUtNm8BMH2_cNUgjq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