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杜牧《秋夕》
大暑過後,燠熱的天氣不時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在那個沒有空調、電扇的日子裡,一柄扇子帶來的清涼與愜意,至今仍是很多人難忘的記憶。然而,「輕羅小扇撲流螢」、「暫將團扇共徘徊」,古人的一把團扇除了消解溽熱,更是扇來了無限情調,讓手柄劃出的弧度都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古代才子往往喜好手持摺扇對江山社稷侃侃而談,女子則偏愛手執一柄團扇猶抱琵琶半遮面。團扇,自古就與美人脫不了干係。那種東風女子的含蓄之美,欲說還休的雅意和餘韻,竟悉數藏在這古樸俊逸的團扇中。
即使你對「團扇」的的歷史不太清楚,也一定見過這一把把團扇的風情萬種。
87版紅樓夢裡陳曉旭手執團扇,所謂「臨水照花人」,總覺得這才是林妹妹的真實寫照:
90年代徐克的經典電影《青蛇》里,張曼玉演的「小青」也是輕握團扇,眉頭輕蹙,似怒似嗔餘味悠長:
更別提她和王祖賢這兩大女神一人拿一把團扇出鏡:
祖賢的媚眼如絲,團扇也遮不住的風情:
當我們以為只能在影視戲曲中重溫團扇的搖曳生姿,劉雯手中一把把精緻驚艷的團扇卻悄悄浮出水面,提醒著我們尚未失落的中國美:
團扇 ,又稱宮扇、紈扇,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宋以前稱扇子,都指的是團扇。《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因為代表著團團圓圓的美好祝願,無論在古代或是現代,都備受人們的寵愛。
團扇是中國古扇的一種,「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一直都對美人團扇有一種柔軟的情愫,扇子裡藏著女人的命運,或嫵媚、或含蓄、或淒涼,在文人筆下,被描摹出萬種風情。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製作除了用絹外,材料也有用綾、羅、紗等絲織品的,又因其「團團如明月」,也稱為「團扇」。
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後世因此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也許就是從那時起,團扇與美女結下了解不開的綿綿情結。
你可曾聽過,
裂紈素兮似雪,制團團兮如月;
你可曾試過,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你可曾賞過,
唐寅妙筆生花,美人秋風紈扇。
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後來,古代女子用團扇遮蔽陽光,遮擋風沙,病中的女子常以團扇遮面。
團扇,也叫「宮扇」、「紈扇「、「合歡扇」。多使用在古代的皇宮中。團扇有柄,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八角、瓜楞、蕉葉、梧桐、橢圓、海棠、長方、曲線之形,扇形豐富;扇柄多以木、竹、骨等材料精雕細琢製作而成;用扇墜、流蘇、玉器等作為裝飾。有的 以檀香木製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素手執扇,相映成美。
宋代以前的扇子,都是指團扇。《杖扇新錄》中記載: 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夜合庭前花正開,輕羅小扇為誰裁。」「桂嫩傳香,榆高送影,輕羅小扇涼生。」從盛夏至立秋,坐在流水的光陰里,在清詞麗句間感受紈扇的萬千風情,裊娜的仕女憑欄凝思、石縫間生長的蘭草、月下一剪梅的疏影橫斜……細膩的心思,深藏的情愫,纖指素扇,盈盈一握,使人頓生「團扇不搖風自舉」的遐想。
團扇是小眾雅玩,也透著大千世界。唐寅在《秋風紈扇圖》上曾作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明中期後,隨著摺扇的流行,團扇的使用日益減少,至清代中期幾近消亡,直至清中期阮元得到一柄宋代馬和之與楊妹子合作的團扇,照樣複製分贈友朋弟子。從此之後團扇復現於世間,流行於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庶民百姓。
清 粵繡油彩花鳥團扇
白絹地繡孔雀漆柄團扇
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
竹柄紗地堆綾加繡花蝶扇
象牙絲編織菊蝶圖畫琺琅柄宮扇
紫檀鑲銀絲宮庭扇
蘇繡金魚圖團扇
一把團扇的誕生,離不開細緻的工藝,緙絲、藤編、打銀、螺鈿、雕刻……
製作工藝包括制扇框,勾畫稿,制扇面,制扇檔和制流蘇。
扇框與扇架,材質種類繁多,竹木牙角皆可。當下用竹子多一些,羅漢、湘妃、紫竹、梅鹿、鳳眼,都是精挑細選的好料。
手繪紫藤花團扇,玉竹柄。
扇面是團扇的精髓,是美的中心
緙絲和織錦的華美不同,它有一種安靜的美麗,帶著清雋的秀雅,仿佛空谷幽蘭。
細節的精緻點綴,讓團扇又多了一份美。
刺繡團扇
在唐宋時期,還有一種刺繡團扇,扇面為紗羅,非常稀罕。清代閨閣中的才女們,以扇為屏,執筆作畫,或提筆留詩,再用針繡出輪廓,完成後留下作畫者的款印。在素手纖纖,飛針走線中,為後世留下一件件溢滿香馨與才情的作品……
日本團扇
日本團扇由中國傳入。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用鐵和皮革製作的軍配團扇,戰爭武將們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江戶時代後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其間,元祿時代,團扇就成了日本女子晚間乘涼時不可缺少的配帶物。
團扇畫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記載,名士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掉了一個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可見,至少在魏晉就流行扇上作畫了。
宋元時期的團扇,多用羅或絹製作扇面,且僅用一面或作畫或書法。直至明清時期,方興兩面繃絹、紗、羅、綾等,同時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並以繪畫、緙絲、刺繡、貼花、抽紗等作為藝術加工,吸引了無數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有名人高手為之精心設計,苦心製作,使團扇書畫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
據《西吳蠶略》記載,團扇的扇紙除以上各種材料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種製作扇面的材料「自成絹」:利用將要吐絲作繭的蠶,放在光滑的平案板上,讓蠶在其上面來往吐絲,形成一縷縷一層層雜亂交錯的絲絮片。這種自成絹可剪裁成團扇扇面,亦可裱製成摺扇扇面。在其上面寫字作畫與一般紙、絹有很大的差異,它對水墨、顏料的吸納性較差,但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扇面上的書畫,或直接以書墨,或以刺繡,既繪山水樓台、草蟲花鳥,又有詩詞歌賦,精巧雅致。
團扇舞
手中白團扇,凈如秋團月。
清風任動生,嬌香承意發。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美人團扇笑相戲,素手輕捉趣與諧。
古代女子歷來喜歡婉約的一切,守著月兒想,對著花兒想,望著流水也在想,心事隨著裙裾搖曳,伴著袖兒輕舞。如水般的女人,將那水做的心事傳於花間,浣紗時驚不著流水,採蓮時翻不動荷葉,寫字時掩不住墨香.....團扇綿綿,花間心事,輕靈飄逸,不著痕跡。
團扇凝結了古代藝術的精髓,團扇小巧玲瓏,飽含詩情畫意,團扇搖搖,美人裊裊,盈盈一笑,嫵媚妖嬈。一枚小小的團扇,將古代女子的美永遠定格在那古老的流光煙雨中。
團扇搖搖,美人裊裊。
說到團扇,
自然離不開素手執扇的美人。
手中白團扇,凈如秋團月。
清風任動生,嬌香承意發。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美人團扇笑相戲,素手輕捉趣與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