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沒有手機,沒有跨年晚會
沒有福掃,也沒有朋友圈可刷
看似無聊的春節
古人卻過得比我們更有年味兒!
古代過「年」
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
南北朝以後
把「蜡祭」移至歲末
民國時,改用陽曆,把陰曆年叫「春節」。
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古人過年
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
初一
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福星高照 | 蝙蝠+牡丹
自打爆竹發明後,這過年就少不了它。
從最初的用火點竹子,到唐代的「花炮始祖」火藥,再到宋代的紙筒裝麻莖編炮,爆竹的升級,是人們對過年「嗨玩」的新期盼。每到大年初一,人們穿新衣戴新帽,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放著「新款」爆竹,別提多興奮了。
屋內人心暖暖,屋外熱鬧非凡。
除放爆竹,一起延續的還有喝屠蘇酒、換新春聯3件傳統習俗。仔細看春聯的底紋,有著不少「蝙蝠和牡丹」,寓意福星高照,祝福新的一年財運連連,收穫滿滿。
初二
回門日
歸來不是客,席上歌兒飛。
圍坐心愈熱,東風醉幾回?
安康長壽 | 仙鶴+松樹
初二,回娘家。
在這一天,女兒一家人要在正午前趕到娘家。禮物要帶雙數的,寓意成雙成對。最重要的是,出門得早。據說,晚唐名臣袁滋陪妻回娘家時,在兩縣交界的山道上,足足走了一天才走出去。可見回娘家這個習俗,在古人心中之重了。
女兒回家後,還要親自做飯給爹娘吃,讓父母知曉:自己雖不能侍奉左右,但你們的安康我們時刻惦記於心。有兒知孝慰平生。
初三 赤口日
赤口紅條貼頂門,燒香拜佛敬先魂
年前祭祀家堂請,赤狗求神地府原
加官晉祿 | 葫蘆+竹子
古代春節街巷人山人海,唯獨大年初三例外。
按年俗,初三是「赤口日」又稱「赤狗日」。
相傳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爭執,所以這天大家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待在家中,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以此告訴各位鄰里街坊:年過完了,我們就可以營業了(敬請光臨)。
初四·迎灶神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吉祥喜慶 | 喜鵲+梅花
初四,吃折羅,迎灶神。
大年初四全家一起吃折羅,折羅既是剩菜大雜燴。吃飯後,還要一起打掃灰塵,準備扔掉垃圾,象徵著「扔窮」。
到了下午,家裡會擺上四方桌,供上神像,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點燭燒金衣,隆重迎接灶神回歸!並請求灶神保佑來年全家老小,衣食無憂、吉祥喜慶。
初五· 趕五窮
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
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
財源廣進 | 聚寶盆/銅錢/荷花+魚
大年初五,趕五窮。
所謂「五窮」,是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
為了趕走此「五鬼」,唐朝百姓會黎明時分起床燃放爆竹,嚇它出家門;唐朝官員們則會用紅紙剪一個名為「窮娘娘」的小人,並將其送走;商人會把家裡所有的瓦罐、陶瓮等容器裝滿水,意為「填窮」,目的都想要來年討一個財源廣進的彩頭,讓娃童吃飽,讓爹娘穿暖,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年味兒就是人情味。
古人沒有手機,過年的味道卻更富有人情味兒;而我們當下擁有科技與便利,卻逐漸淡了年味兒與人情味。
馮驥才說過:「年實際上是一種努力生活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一年365天,過年只有一回,沒有什麼比親人更值得珍惜,適當為他們多留點時間,重視家人,重拾年味兒,重拾我們的根文化。
在這裡,小鯨也衷心的感謝大家,
謝謝您這一年的關注與支持,也祝大家:
2021 春節快樂,
闔家幸福,安康順遂!
END
文章來源 || 鯨看&網絡
圖片來源 || 鯨看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_rTjncBMMueE88vae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