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中後期水草長勢變弱,腐爛,引發的pH偏高等變化規律解析

2019-07-24     水產養殖小貼士

池塘養殖水體往往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裡面包含許多微系統(如:水化系統、藻相系統、菌相系統等),彼此相互關聯、相互制約,決定著池塘養殖環境的優劣。河蟹養殖水生態系統更是如此,由於河蟹的生物學特性使然,河蟹養殖池塘普遍栽植水草更增加了池塘水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與此同時對池塘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適宜河蟹隱藏躲避的伊樂藻、輪葉黑藻等也進入了關鍵管理養護期,每株水草都自成一個小生態,加之養殖中後期(每年七、八月份),池塘各微系統可變因素增多,管理不慎極易出現水草長勢變弱、黃根、黑根增多,嚴重的水草腐爛;水質(pH、氨氮、亞硝酸鹽、甲烷、硫化氫等)惡化、藍藻爆發、池塘有害菌(弧菌、氣單胞菌等)超標等,誘發河蟹大規模發病,嚴重的甚至暴塘現象。本文僅從水草管理的角度,闡述水草微生態的變化規律:

1、水草引發的pH偏高


pH偏高(試管藍色所示)

水體pH反映養殖環境光合作用的強弱,也會間接反映水草長勢好壞。一般水體pH越低,往往池塘溶氧相對來講也是偏低的,特別是在七、八月份,水溫高、缺氧多發的季節更為明顯;然而水體pH長時間偏高,極易導致蝦蟹出現鰓部病變(鰓絲水腫、發黃、發黑、腐爛等),誘發生理缺氧,河蟹上半夜爬邊、上岸現象多發,嚴重的還會影響河蟹消化系統,出現攝食減少、腸炎、肝胰臟病變等,久而久之就會伴隨傷亡發生,特別是在溫度、天氣急劇變化時,傷亡就會更為明顯。

穩定水體pH方案:

定向補充碳、鉀肥,提升水體穩定性,平衡酸鹼度;

陰雨轉晴天后,多使用有機酸類解毒,防止pH極具飆升;

定期補充乳酸菌,調控水體pH;

合理控制水草密度;

由於鰓部病變誘發傷亡的,處理時還需配合生物消毒產品(如:弧菌抗菌肽類)及癒合傷口產品(如:維生素k等)

2、水草長勢變弱的表現特徵

水體有機質增多,尤其是雨後水渾現象突出;

持續晴天,水色呈現逐漸轉濃現象;

水草逐步掛髒;

連續陰雨天氣,部分水草底部甚至可檢測到氨氮出現;


雨後水渾,水草掛髒

針對性處理方案:

七、八月份定向補充碳肥、鉀肥,保證水草活力;

定期使用EM菌、光合菌、產酶芽孢桿菌等調節水質,維持水草鮮嫩狀態,避免水草上髒;

少量多次使用壯根肥(一般5-7天一次),維持水草白根;

3、水草黃根增多的表現特徵


水草白根少,黃根增多

雨後水渾現象久治不愈,水草凈化能力大幅降低;

水濃、水綠現象更為突出,部分塘口會伴有少量藍藻出現;

池塘溶氧逐步降低,尤其是下半夜,水草耗氧量激增;

部分河蟹會出現上半夜爬邊、上岸或爪尖發紅症狀;

部分水草有漂浮現象;

局部水草(特別是伊樂藻)根部會檢測到輕微含量的亞硝酸鹽;

針對性處理方案:

改善底部溶氧是關鍵,可通過使用氧化增氧底改(如:高鐵酸鹽、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等),必要時還可配合增氧片,降解底部耗氧物質,提升底層溶氧,預防亞硝酸鹽產生。

定期補充顆粒壯根肥,促進水草重生新根,減少水草漂浮現象;

少量藍藻的,及時通過補藻(如:底棲硅藻、小球藻等)、補菌(如:產酶芽孢桿菌、光合菌等)等生物調控方式抑制藍藻,保持水體透明度及見光度。

4、水草黑根增多的表現特徵


水草根莖部發黑

水草底部葉片發黃、發粘,水草漂浮或下沉現象更為嚴重,下沉水草多呈現逐步腐爛態勢;

池塘底部溶氧進一步降低,水草光合作用顯著降低,呼吸耗氧加劇;

底熱、缺氧現象多發,河蟹傷亡量逐步增加,特別是在極端天氣(高溫、悶熱天氣等)下;

底部有機質厭氧發酵嚴重,淤泥逐步發黑;特別是水草基部,嚴重時有氣泡不斷產生(如:甲烷等)

針對性處理方案:

對於漂浮水草(尤其是伊樂藻),水質良好,透明度適宜的,可利用低溫條件,拉至淺水邊,讓水草落地,重生新根;水質條件不好的,水綠、水濃、透明度低的塘口,漂浮水草要及時撈出。

下沉水草但水體透明度尚可的,可使用救草產品及時救草,同時配合使用壯根肥及增氧底改,雙管齊下,最快速度恢復水草活力;水體透明度較低的,下沉水草一定要儘快撈出,實在撈不掉的,要加大改底力度,以防草爛,惡化底部環境。

此階段蝦蟹的傷亡增加,主要與底質環境惡化,溶氧缺乏有密切關係,處理時改底、增氧是重中之重。

5、水草腐爛的表現特徵


水草底部發粘、逐步腐爛,底部淤泥黑、臭

水質進一步惡化,嚴重的出現紅水、黑水等不良水色;

水體缺氧頻發,河蟹上岸日益密集,太陽出來後仍遲遲不下水,傷亡量極大;嚴重的有暴塘的風險;

底部淤泥發黑、發臭,有害物質嚴重累積,尤其是硫化氫的產生更為致命;

針對性處理方案:

加大增氧、改底力度,定向使用硫化氫氧化細菌等生物底改,預防並降解底部甲烷、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每天打進新鮮水,提高水體流動性,減緩水質惡化進程;

水色已經明顯發紅、發黑的,不宜盲目大量的拉除腐爛水草,以免底部有害物質(特別是硫化氫)快速擴散,引發更大傷亡;

綜上所述,七、八月份河蟹池塘管理,除了關注水質調節、底質改良等大的生態環境的調控,更要注重每株水草(特別是伊樂草、輪葉黑藻)小生態的微觀變化,在確保溶氧的前提下,加強水草的管理維護,切實讓水草成為河蟹宜居的家,平穩度過高溫階段,實現最終的增產豐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_kCKmwBmyVoG_1Zeq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