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水產養殖養什麼品種拿不定主意?五點建議可以參考!

2020-04-03     水產養殖小貼士

面對市場上的種種信息,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想搞種植養殖卻對種養對象的選擇拿不定主意。如:有的朋友想養魚,或著想從事其他水產品種的養殖,但具體養哪種魚卻犯了難。這是正常的,畢竟我們都希望自己養魚的魚最後都能賣出去換成錢。但是,市場瞬息萬變,產品的買賣、供給又會受行情、信息、地域等因素影響,要做好水產養殖,就要選擇合適的養殖品種,我們的投資和付出到最後才能得到回報。那麼,如何選擇養殖品種呢。

一、圍繞市場做選擇

首先,你要確定你的養殖規模,明確你的銷售方向是在本地還是要向市外、省外拓展。養殖規模小的,可能本地市場就可幫你消費掉,養殖規模大的,自然要尋找外向市場。在養殖品種上,無非就是常規養殖品種和"名特優新"品種兩大類。而消費市場上常規品種的消費面廣,餐館、學校、醫院、工廠、菜市場等都需要供應,名特優新品種消費相對狹窄一些,主要是酒店、水產餐館等消費檔次稍高的地方。這需要你去調查、詢問和了解,也許某地的水產品多由外地買入,那麼就說明這裡的供應存在缺口,就有市場機會。對於養殖品種,如果你主攻大量消費的市場,那麼常規養殖品種中的青、草、鰱、鱅、鯉、鯽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養殖品種。同時,可以搭配烏魚、黃顙魚、鱖魚、鱸魚等名特優新品種養殖。名特優新品種養殖效益高,風險也比常規品種高,名特優新品種可用搭配(混養)養殖的方式,可以抵消市場風險。如果有好的銷售渠道,那可以以鱘魚、虹鱒、烏魚、黃顙魚、鱖魚、鱸魚等高檔魚養殖為主,再搭配常規魚類混養,能獲得更高的效益。

二、圍繞技術做選擇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幾千年的農業文化、技術和經驗積累。在水產養殖方面同樣具有豐富的農業文化積澱,對某些養殖品種已經有了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如四大家魚、鯉、鯽、魴、鯿、鯪等,還有羅非魚、虹鱒、鱘魚等部分名特優新品種,這些品種有很多的養殖者,他們的養殖技術和經驗經過了很多的實踐和檢驗,我們更容易獲得和借鑑,養殖起來上手更快,降低了養殖在技術層面出問題的風險。

選擇品種時,儘量選擇你熟悉技術的品種,然後拓展到其他品種。不要動不動就去養"高、大、上"的品種,養什麼階段的魚(一般分為水花、苗種和成品魚),必須結合自已對「漁」的熟鍊度來確定。養什麼品種,也必須結合自已的技術、資金、市場以及該品種的生物特性等等來決定,對這個品種不單是了解它的優點(比如名特優魚的賣價高),還要知曉這個品種的弱點(比如大多數的名特優魚耐低氧能力弱)。生產規模不能圖「大」,要考慮後續資金、人員多寡、精力優劣等因索來確定養漁面積。

三、圍繞環境做選擇

環境是做養殖的基礎條件。中國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法,就是說氣候對同種農業產生的不同影響。水產養殖同樣受氣候、光照、水質、地勢、土質等影響。如果你處於炎熱地區,那麼可能對養殖虹鱒、金鱒等冷水魚類不利;如果你處於寒冷地區,那麼對養殖羅非魚等喜熱性魚類會有影響。同一地區,光照好的池塘要比處於陰涼少光的池塘好做養殖得多。同等條件下,水質好的地方要比水質差的地方產量高。水源容易受雨水、山洪影響的地方養殖有一定的困難,河流有明顯枯水季的地方在冬季養殖也是個挑戰。地勢將影響你建造的池塘規模:山區、半山區的池塘規模小,平坦地區池塘可以連片成大規模。如果你挖的是土池,土質就會影響水體PH值,鹽鹼地PH值高,酸性土壤PH低。

所有這些,你在確定時都要考慮進去。從這方面來說,選擇對養殖環境適應性廣的品種對養殖更有利。比如青魚、鰱鱅魚、鯉魚、草魚、鯽魚等常見品種對全國各地通用適應。

四、圍繞喂養做選擇

我們買賣魚都是按重量計價的。假定你養的魚成活率在80%,出售價格相同,那麼,同一養殖周期內,養出的每條魚越重,最後獲利越多。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魚的增重就和魚本身長勢、飼料供應和魚對攝入食物的轉化率有關。魚的增重倍數越大表示效益(利潤)也越高,有的養殖品種長勢快,有的長得慢些,比如四大家魚和羅非魚等經過多年的養殖和選育,長得快些;冷水魚和一些土著魚類馴化來的品種要長的慢些。有的品種對飼料轉化率高,少量的飼料就能長肉,有的品種飼料轉化率低,投喂一斤飼料也不長二兩肉。再有,就是飼喂食物的供應,從養殖成本來說,某種魚的飼料來源越廣,養殖成本就會稍低。如:鰱鱅魚是濾食性魚類,不需要專門購置飼料;草魚、團頭魴、鯿等屬於草食性魚類,多數植物都是它們的餌料,來源廣泛,餌料間替代性強,自己可以種植合適的餌料植物,飼喂成本或許低一些;鯽魚、鯉魚、羅非魚等屬雜食性魚類,既能吃植物性餌料,也能吃動物性餌料,也吃人工飼料,也屬於好飼喂的品種。但多數肉食性魚類,如虹鱒、鱖魚、烏魚、鱸魚等就需要人工飼料精養飼喂,飼料成本比起其他魚類要高。

所以,選擇長勢快、食物來源廣的品種,可以縮短養殖周期,加快盈利的到來。肉食性魚類可以和植物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搭配混養養殖,可以分攤成本。有的養殖戶還可用經濟價值低的常規魚類品種來投喂經濟價值高的名優品種。比如,用羅非魚肉等喂養鱖魚、鱸魚。

五、圍繞苗種做選擇

質量好的苗種是高成活率的保證,有了成活率才會有產量,有了成活率和產量,你的養殖才算成功。就算你養出了100斤的一條大魚,但150條魚只成活了這一條,這養殖也是不成功的。要想有好的苗種,那就要確定這種魚的苗種的生產技術是否成熟,苗種是否能夠規模化生產,供應是否能夠保障。苗種場離養殖地的遠近也是重要參考,苗種場太遠,運輸時間長,苗種死亡的風險大。另外,假如你已經選定了一個養殖場,經過詢問考察你應發現這個場的操作技術的嫻熟度如何,對質量和信譽是否有追求,最終才來考慮價格的高低取捨。當然,對比苗種價格,同樣質量的苗種,肯定價格便宜的能幫你降低養殖成本。

總之,我們既然選擇了水產養殖作為農業投資對象,就要想到所有可能給利益帶來影響的因素。養殖品種選擇只是最開始的方向,但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選擇好了開頭方向,那麼成果路上就會少走彎路。當然,各地條件不同,每個人技術和經驗也不同,我們在作出選擇時,可以根據上面的描述多去思考和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mUhQnEBnkjnB-0zSd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