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浙江大學,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這是一所國內的一流大學,細數國內的頂級名校,除去清華北大,就是復旦、交大、浙大等等,論綜合實力,浙江大學定然能夠排進前五。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著名學者李約瑟還將浙大稱為「東方劍橋」,足以見得浙大的實力有多強,名聲有多響亮。但是,誰曾知道,就是這麼一所國內一流名校,曾經卻只是一所地方性的二流學校。
據了解,當年的浙大無論是名氣還是地位,都遠不如現在,甚至可以說是一所實力中等偏下的二流學校。當時的浙大不僅排名不高,內部建設也不怎樣,教學樓都是非常破舊的,一到下雨天,屋內也開始下小雨。而圖書館的藏書也是少得可憐,只有清華大學的零頭。師資力量方面就更加不穩定了,國文歷史方面的教師數量嚴重缺少,還陸續有教師從學校辭職。
當時浙江大學的面貌可以用破敗不堪來形容,但是,一個人的到來算是讓浙大發生了改變,這個人就是竺可楨。據了解,竺可楨被邀請去浙大擔任校長的時候,已經是留學歸來的博士了, 而且畢業於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當時,竺可楨多次拒絕了這個職位,淡泊名利的他只是想搞好自己的學問。後來,朋友多次勸說,加上對家鄉文化事業的牽掛,竺可楨最終還是接下了這份差事。
竺可楨接任校長之後來到了浙大,就開始接手了一對爛攤子。教學樓不像樣,他讓人再造;圖書館書籍數量不夠,他申請經費去買;可是,缺少頂級教師怎麼辦?竺可楨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去借!他來到了上海交大科學院,提出要借胡剛復,竺可楨非常清楚胡剛復的能耐,當初他們兩人是一起公費留學的。最終,在竺可楨的堅持蹲點之下,終於如願借來了胡剛復,期限是三個月。
不過,這三個月哪裡是三個月,轉眼就變成了十三年。在這13年的時間裡,浙江大學的物理系水準迅速提升,成為了國家物理研究的前沿。儘管借來了胡剛復,但竺可楨對於浙大的其他優秀教師也是非常珍惜,除此之外,竺可楨為浙大到處忙碌,小到升旗儀式,大到建游泳池,都從未缺席。竺可楨還在浙大首次實行了導師制,還將導師選擇定為學生投票,浙大地位逐步上升。
時至今日,浙大的名號國內算是享譽國內外了,已經不再是那個令竺可楨操心的二流學校了,而這一切也是竺可楨十三年嘔心瀝血的功勞。後來,浙江大學為了紀念竺可楨,還專門設置了竺可楨學院,據統計,竺可楨學院每年有大批人畢業後進入高企,還有大批畢業生前往麻省理工、哈佛等世界頂級名校繼續深造。小編認為,要將一所二流學校扶持成頂級名校實屬不易,為國家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人值得我們尊敬。